廣西發現楊氏家族墓葬
楊廷理身后迷團破解
新華社南寧2電(記者楊越)在清王朝時期開發治理臺灣功績卓著、曾三次出任臺灣知府的廣西人楊廷理及其家族墓葬近日在廣西柳州發現,從而使一直為大陸及臺灣學者關注又懸而未決的有關楊廷理的確切辭世時間及葬在何處等有關問題有了答案。
楊廷理生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卒于1813年(嘉慶十八年),1777年考選拔貢,次年入京,朝考一等一名。此后分別于1785年、1806年、1811年三次任臺灣知府。楊廷理一生從政,大部份時間在臺灣度過,為清王朝開發治理臺灣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對噶瑪蘭(今臺灣宜蘭)的開發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被稱為“開蘭名官”。據《噶瑪蘭廳志》記載,當年噶瑪蘭百姓自發為其奉祀長生祿,楊廷理離開噶瑪蘭后,“廳人思其創建之功,設主于文昌壇右,生為祀之”。嘉慶二十二年,又在文昌壇奉祀長生祿位,名為“楊公祠”,今宜蘭昭應宮內也奉有楊廷理的木像。
多年來,兩岸學者十分重視對楊廷理的研究。《臺灣省通志》、《臺灣通史》及許多研究楊廷理的專著都對楊廷理對臺灣的重大貢獻和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給予充分的肯定。楊廷理身后留下的許多迷團也一直為兩岸學者所關注。
此次發現的楊廷理墓位于柳州市通往洛維園藝場的公路右側,距市區約二至三公里。墓呈園形,青磚圍砌,墓高近200
厘米、徑約400
厘米,墓體部份青磚被拆除,有陳舊盜洞。墓碑完好,上刻“皇清浩授朝議大夫顯考雙梧府君楊公之墓”(楊廷理號“雙梧”)。據碑文所載,楊廷理卒于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墓筑于嘉慶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由此推斷,楊廷理病逝于臺灣后,其家人將其靈樞運回柳州安葬。
楊廷理墓葬發現純屬偶然。柳州地方志辦公室研究楊廷理家世十幾年的劉漢忠先生在一次閑聊中得知,柳州市馬鹿山后東南方約一公里處有個楊家山,山上有幾處楊氏老墓。劉漢忠立即前往,果然發現楊廷理親屬墓6座。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楊氏家族墓筑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有楊廷理生母及父楊剛的繼室夫人等墓。這些墳墓大都保存完好,只是已長期無人祭掃。只是并未發現楊廷理本人的墓。此事經當地報紙披露后,有人提供了楊廷理墓地的線索。楊廷理魂歸之所終于有了定論。
《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