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
貴霜王朝及大月氏王國的世系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復雜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中國、印度及中亞諸國的歷史,還涉及到佛教史尤其是禪宗西天二十八祖說,許多學者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經過長達百年的研究,迄今尚無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盡管新的資料不斷被發掘出來,卻仍然無助于定論的產生,因為大家對新資料的理解和解釋紛亂不一。本文試圖以漢文資料為主,結合近期的考古成果,提出一個近乎史實的假說。
月氏本是世居我國河西、祈連山一帶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二世紀為匈奴所敗,西遷伊梨河、楚河一帶,后又敗于烏孫,遂西擊大夏,占領媯水(阿姆河)兩岸,建立大月氏王國。月氏西遷伊梨河、楚河時,逐走了原居該地的塞人(Saka),迫使塞人分散,一部分南遷罽賓,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亞(Bactria)的希臘人王國,建立大夏國。后來月氏復占大夏,月氏王親轄巴克特里亞平原的沃野,而將東部貧瘠的山區分封五部翕候治理。關于休靡、貴霜、肸頓、高附五部翕候究竟是月氏人還是大夏人(塞人)的問題爭論很大,近人余太山在《塞種史研究》中力辨五翕候是大夏人,為月氏王所扶植的親奉月氏的大夏國原小長的后裔或親族,其說甚是。據《魏書·西域傳》,可以考定五翕候領地都在東部山區,絕非大夏國的全部領地,大月氏王未必會將親族置于這些貧瘠的地方,而起用原大夏國的小長或其后裔來管理這些并非要害的地區是很有可能的,據《后漢書·西域傳》:
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于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凡五部翕候。后百余歲,貴霜翕候丘就卻攻滅四翕候,自立為王,國號貴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余死,子閻膏珍代為王。復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后,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
文中"分其國",顯然是指大夏國,意即大月氏王將大夏國臣民分為五部翕候,并非大月氏族本身分為五部。一些西方學者不大了解月氏族前史,誤認為月氏族本是分為五部的,至丘就卻始得統一,也有些中國學者認為月氏至大夏后發生分裂,這些意見都是靠不住的。月氏很早就有以月氏王為代表的中央政權,當時匈奴、烏孫等游牧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王,這種統一的中央集權制是集中力量、求得生存的關鍵,很難想象月氏到大夏后會自取衰弱,發生分裂。從中國史料來看,月氏占領大夏后都媯水北岸為王庭,可見當時是有月氏王的,又據《魏略·西戎傳》,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可見公元前二年時仍有大月氏王存在,根本沒有月氏族分成五部之事。不管五翕候是大夏人還是月氏人,毫無疑問都是月氏王所任命并從屬于月氏王國的,按說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但既然后來貴霜翕候丘就卻統一五部并占領月氏全國后自稱貴霜王而不是大月氏王,可見貴霜及其他四翕候是大夏人(塞人)而非月氏人。因此貴霜王朝與大月氏王朝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兩個王朝,不可混為一談。貴霜王朝是建立在大月氏王朝之后的由大夏人創立的王朝。
關于貴霜王朝的時代雖有爭論,但基本上可定為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建立,延至一世紀末期或二世紀初期。在丘就卻早期的鑄幣上,其稱號只是Yavugasa,相當于Jabga即葉護、翕候,可見此時他還是月氏王屬下的一個將軍,而在公元38年,其稱號就改為大王(Maharaja)了。丘就卻享壽很久,八十多歲才死,其子閻膏珍約公元75年始即王位,在位二十余年。或認為丘就卻與閻膏珍之間尚有一個自稱"Soter Megas"(偉大救世主)的權臣當國,其實這不過是閻膏珍的一個稱號,并非另有其人。因為《后漢書》中明明說閻膏珍繼其父為王,此史料來自于班超之班勇,而當時月氏國(貴霜王朝)與漢朝關系密切,這一記載肯定有所依據,不能輕易否定。
丘就卻在錢幣上稱為Kujula Kadphises,閻膏珍稱為Wema Kadphises,故或稱前者為伽德菲塞斯一世,稱后者為二世。貴霜王朝即伽德菲塞斯王系事實上只有兩代,因為在其前后諸王中再沒發現號稱Kadphises的。一般認為,迦膩色伽王系是在伽德菲塞斯王系之后開始出現的,有人把迦膩色伽王一世(Kaniska I)即位之年定為公元78年,有人定為128年,還有人定為144年等等,但這些說法都與中文史料特別是佛教中的記載相左。羽溪了諦在《大月氏之佛教》中將迦王一世定在丘就卻之前,以之為公元前58年的毗訖羅摩(Vikrama)紀元的創立者,或近其實,但這一說法還缺乏比較充分的根據,尚須進一步的論證。
迦王一世在丘就卻之前的觀點之所以難于得到承認,主要是由于西方學者出于對漢文史料的誤解,認定丘就卻之前月氏處在五部分治的狀態,而丘就卻就是最早統一月氏的首領,故不能接受在其以前尚有月氏諸王的看法。今既明貴霜族不屬月氏族,貴霜王朝以前月氏王統一直存在,迦王一世在貴霜王朝之前就可以理解了。迦膩色伽王系存在了98或99年,后來突然中斷,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波斯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Shapur I)于公元242年對月氏國的侵略,故將迦王紀年定公元144年或稍早一些。而若認為迦王一世始于公元前58年,這一王系突然中斷的原因也很明白,那就是由于丘就卻公元40年時的崛起。
這一假說完全符合佛教的記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二中指出迦膩色伽王為佛滅后四百年時人,一般認為佛于公元前486年滅化,公元前58年正當佛滅四百年間。佛教史料還記載迦王一世與脅尊者(Parshva)同時,而據禪宗史傳及其他史料,脅尊者為第十代持法者,即便置之于公元前86年時(脅尊者晚年得道,故長于迦王)也須四十年一代,故不可能遲至公元后一世紀或更晚。迦王一世還是第三次(或排為第四次)結集的發起者,當時佛教正處在部派時期,各派之間的歧義和爭論很厲害,迦王日請一僧入宮說法,結果每人講的都不一樣,他深感部派紛爭對佛教不利,便與脅尊者商議發起結集,對十八部的說法進行整理記錄,并召集以世友為上首的五百羅漢對經律論三藏進行解釋,后來編成《大毗婆沙論》。由于這次結集改變了佛教部派紛爭的局面,使佛教徒致力于修證和研討佛法,從而促成了在理論和證果上具有更大成就的大乘佛教的產生。一般認為,大乘佛教產生于迦王之后,而在公元二世紀中期來華的支婁迦讖所譯的經典則幾乎全屬大乘,如果將迦王一世即位時間定為128年或144年,就很難解釋這一事實。因為大乘佛教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經典的傳播又需要一段時間,很難想象迦王一世一結集就馬上有大量的大乘經典出現,且立即得到承認,又在三四十年內立即傳到中國。
根據耆那教的傳說,毗訖羅摩紀元是鄔阇衍那(Ujjain)國王超日王(Vikramaditya)創建的,他推翻了塞種人在當地的統治,后人又將超日王附會為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Chandra Guptall),因為他有"塞種人之敵"(Shakari)的稱號,同樣是塞人的戰勝者。可見這一紀元是與對塞人的戰勝有關的,而迦王一世既然定都健陀羅的白沙瓦(Peshawar),就必然會與原來占據此地的塞人發生沖突,根據銘文及其他資料的記載,迦王一世占據的地方甚廣,幾至整個北印度,鄔阇衍那一帶大概也在其勢力范圍之內,很可能他在此地與塞人開戰并戰勝了他們,將其逐至更遠的西南一帶(古吉拉特一帶),因此獲得了"超日王"的稱號。由于迦王一世領土很廣,其中包括許多民族的人民,他本人又倡導佛法,實行仁政,并不強調自己的民族特征,故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印度諸族也不以異族視之,故此紀元由摩臘婆(Malava)部落流傳下來,成為印度通用的紀元。
然而,許多學者認為毗訖羅摩紀元是由塞王阿澤斯一世(Azes I)創立的,據說還得到最新的考古資料的支持(1),對此應當如何解釋呢?這兩種觀點顯然是根本沖突的,一種認為是塞種人所建,一種認為是為紀念戰勝塞人而建。堅持毗訖羅摩紀元是為紀念戰勝塞人而建的傳說由來已久,比較可靠。也許阿澤斯一世與此相近或稍早,故后世塞人遂認定是阿澤斯一世所建,稱之為"Ayasa",即阿澤斯紀元。也許現有的資料還無法完全說明公元前58年或其前后的一段時間內月氏與塞人、安息人的關系以及當時健陀羅、嘆叉始羅(Taxila)等地的歸屬問題,但最有可能的是阿澤斯一世的時代較迦王一世稍早,后者最終占領了健陀羅、嘆叉始羅等地并將罽賓(克什米爾)納入自己的版圖,但迦王一世及其后世諸王既然自稱"王中之王",很可能在其帝國之內仍有許多從屬于月氏王的諸小王及州長的存在,他們有一定的獨立性,甚至可以發行貨幣,但都從屬于大月氏王。這些小王中可能有些是塞人的王或州長,也許是前塞王的后裔。佛教史料記載迦王一世在結集后將罽賓施給僧眾,并未進行直接統治,可能還保留了原來罽賓的塞王(即阿澤斯一世的后繼者)。
根據銘文和錢幣,迦王一世的統治共二十八年。在其紀元二十八年時,胡維什卡(Huviska)繼位,從銘文來看,此王的統治至少至迦王紀元六十年(公元1年)時或更長。胡維什卡同樣是熱衷于倡導佛教的,他繼承了迦王一世的宗教政策,兼容各種宗教,并且致力于佛教的傳播。據前述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曾派使者伊存來華傳弘佛教,口授博士弟子景盧《浮屠經》,此大月氏王當為胡維什卡。又據羅馬史料記載,在奧古斯都皇帝即位時,許多印度藩王遣使致賀,斯特拉波及其他作者提到有一個強大的印度王,名叫波魯斯或Pandion,遣使臣帶著一封用希臘文寫的信于公元前25年自巴里伽扎出發,四年后到達Samos,信中稱其王下轄六百小國。隨使者出發的還有一個名叫Zarmano Chegas的佛教僧人,此人后在雅典為宣明正法而自焚。使者帶來的禮物有猛虎、大鳥、蚺蛇、巨龜等。此印度王當為公元前31年即位的胡維什卡,近人王治來也認為此使團應為貴霜帝國(實為大月氏王國)的使團(2),而當時當國的正是胡維什卡。在公元前25年在位的君臨六百小國、倡導佛法的印度王只能是胡維什卡,其他國王或如阿澤斯二世及南印諸王既未如此強大,又不象胡維什卡那樣積極傳播佛教。
繼胡維什卡而立的是韋蘇提婆(Vasudeva),他大概于迦王紀元64或67年即位,至迦王紀元98或99年結束。與前兩代月氏王不同,韋蘇提婆從其名字上看似與對Vasudeva-Krishna(韋蘇提婆-克里希納)的崇拜有關,但從錢幣上看不到這位印度教神祗黑天的圖像,其大多數錢幣上描繪了濕婆和公牛,這種錢幣后為閻膏珍所仿制。從其銘文來看,他對耆那教似乎更有興趣,其銘文大多數是關于耆那教的,佛教的很少。從銘文上看他對馬土臘所在的恒河上游一帶控制牢固,從錢幣的發現來看他曾統治過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但對其統治的有效程度則難以斷定。許多學者認為在其統治的后期出現了衰落,他的錢幣在西北一帶難得一見,故很可能已與西北諸省失去了聯系。
韋蘇提婆統治的衰落促成了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的崛起。由于韋蘇提婆統治中心南移,他對西北諸省乃至月氏故地的控制力減弱,這對于居住在東北部山區的丘就卻來說是一個發展壯大的有利時機。根據《魏書·西域傳》及近人考證,貴霜治地大概在《大唐西域記》所載達摩悉鐵帝的都城昏馱多,位于Wakhan西部 Ab-j Panja 河左岸(3),處在阿姆河上游南岸及克什米爾以北的狹長山區中。丘就卻首先統一了周圍的四翕候,自立為貴霜王,進而西侵安息,占領高附(今喀布爾一帶),在其力量壯大后,又占領了此時可能已與韋蘇提婆失去了聯系的濮達(Bactria)即原大夏,爾后又面下占領了罽賓,將原來的月氏王國盡為己有("悉有其國"),盡管漢文史料未明言丘就卻是否南下占領馬土臘,但韋蘇提婆的統治確實就此告終,其時大約在公元40年或41年,即迦王紀元98或99年。
丘就卻是佛教的熱衷者,在他的錢幣上有一尊佛陀坐像,他還自稱"正法的堅定信仰者"(Dharmathidasa)。據羽溪了諦在《大月氏佛教》中的考證,丘就卻與馬鳴同時。他曾以馬鳴、佛缽、一億金錢作為華氏國王求和的條件,一說是馬鳴、佛缽、三億金錢。《付法藏傳》、《法顯傳》等多種中國史料記載月氏王至弗樓沙(白沙瓦)求取佛缽運回北方,由于兩代迦王都定都此地,不可能將佛缽取至北方供養。丘就卻父子定都北方的巴克特拉(4),而閻膏珍不信佛法,故來取佛缽的只能是丘就卻。《婆藪盤豆法師傳》云馬鳴為佛滅后五百年時人,正與丘就卻之時相當。又馬鳴為脅尊者再傳弟子,其與脅尊者相差近百年也很合理。馬鳴《大莊嚴論經》卷三、卷六兩處提及迦王一世( 真檀迦膩吒王),卷六云"我昔曾聞,拘沙種中有王,名真檀迦膩吒,討東天竺… …",可見馬鳴以前確有迦王一世,如認定丘就卻與馬鳴同時,迦王一世就肯定在丘就卻之前。從中還可看到,丘就卻利用馬鳴篡改歷史,將月氏族的迦王改為拘沙(為貴霜即Kuhan的別譯)種,即貴霜族,由于馬鳴聲譽極高,名震全印,于是后世諸國都只知道貴霜,不知月氏了,月氏諸王也就成了貴霜之王。
丘就卻享壽八十余歲,其子閻膏珍即位時肯定已不年輕。一般認為,閻膏珍約于公元75年即位,在位二十余年。閻膏珍即位后繼續征討天竺,使貴霜帝國的領土更為擴大,達到極盛狀態。他在錢幣上稱為Wema Kadphises,還發行了印制精良的金幣。由于其父丘就卻不再沿用迦王紀元,故閻膏珍使用了多種紀元,其紀元年代數大至279,小至122,顯然用的不是一個紀元,由此致使一些學者誤認為在他與丘就卻之間尚有一個權臣當國。至于他所用的紀元究竟是哪幾種尚難考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既未延用一種固定的紀元,又未創立自己的紀元。
月氏與貴霜的混淆由來已久,丘就卻以月氏為貴霜,將月氏王說成貴霜種,《后漢書》又"本其故號",將貴霜稱為大月氏。而既云"本其故號",則可能貴霜王亦曾自稱月氏王,這種假說得到了證實(5)。在Senavama的一個金筒銘文中,提到Senavarma為Odi之王,Odi應當是月氏的對音。銘文中提到Sadaskano是Kujula Kataphsa(即丘就卻)的兒子,號稱大王、王中王。此Sadaskano應為前文中的Senavarma即Wema Kadphises,為月氏之王。Sadaskano應為中文史料中閻膏珍的對音。銘文中還提到五個前月氏王:Bhadasena,Medisasena,Vasusena,Uttarsena,Ayidasena.此五王可能是迦膩色伽一世以前的月氏王,由于迦王一世、胡維什卡、韋蘇提婆是當時人所共知的三個月氏王,故不再提及。sena或同ska,為稱號、族名或姓氏,故五王名字后都有此詞。在其他銘文中,還提及Rajula,Sodasa父子,其稱號為州長、大州長,此父子或與Kujula,Sadaskano父子為一。可能丘就卻父子親兼馬土臘這一重地的州長,迦王一世也有大州長的稱號。
月氏與漢王朝一直有良好的關系,因為雙方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強敵-匈奴。閻膏珍繼承了月氏的這一傳統,在西域多次支持漢西域長史班超,助其平定疏勒,擊破莎車。閻膏珍自恃為大國之君,且有功于漢,欲求娶漢公主以結盟好,但在班超眼里,月氏(貴霜)不過同西域屬國一樣,應當是漢朝的藩屬,不應同漢室分庭抗禮,于是斷然拒絕了閻膏珍的請求。此事大大刺傷了閻膏珍的自尊心,于是派副王謝(Sahi)率精兵七萬于公元90年來攻班超,結果敗歸求和,自此年年向東漢王朝貢獻。這一事件打擊了貴霜帝國的實力,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了閻膏珍大國之君、王中之王的形象,使其中亞強國的地位受到動搖。對于閻膏珍晚年的統治情況難于悉知,但其處境似乎不佳。在他死后,伽德菲塞斯王系即貴霜王朝即告終結。
多數學者認為閻膏珍的后繼者是迦王一世,但這種觀點既不符合佛教史料,又會使韋西什卡(Vajeska)與迦王二世和迦王一世與胡維什卡統治時間相互沖突的問題無法解決。從佛教史料及銘文來看,他們都是單獨進行統治的君主,根本沒有與他人分治國土的跡象。因此有些學者提出的迦王二世與胡維什卡分治月氏王國的假說純屬想象,無任何證據。繼閻膏珍而立的月氏王應為韋西什卡,他是來自小月氏的推翻貴霜王朝并重建月氏王統的新月氏王。
呂澂先生認為迦膩色伽王是小月氏人,因為其名字前有"真檀"二字,真檀即于闐的別稱,可見其為原居于闐的小月氏人(6)。但真檀、于闐不僅可視為地名,也可視作月氏的異譯(7)。馬鳴《大莊嚴論經》提到的真檀迦膩吒王(迦王一世)并非出自于闐的小月氏,真檀只是"月氏"的意思。但歷史上確有小月氏王存在,《馬鳴菩薩傳》曾提及"北天竺小月氏王",此小月氏王統即是由韋西什卡與迦王二世父子開創的后期月氏王統。
韋西什卡父子均未發行貨幣,只能從銘文及其他史料中發見其歷史。卡蘭納的編年史提到胡什卡、朱什卡和迦膩色伽,一般認為朱什卡(Jushka)即是韋西什卡,他在克什米爾修建了朱什卡普臘城及寺院,又興建了賈亞斯瓦米普臘城,可見他是一個熱衷于佛教并對罽賓進行了有效統治的國王。在他所用紀元第二十年的銘文中,他稱為大王(Maharaja)、王中王(Rajatiraja)、大帝(Mahat),又稱貴霜胄裔(Gushana)。在其紀元的第二十四年、二十八年銘文中,他用大王、王中王、天子(Devaputra)、王(Sahi)這些迦王一世等用過的月氏國王最高稱號,不再用貴霜胄裔的稱號。
韋西什卡所用的紀元究竟始于何年引起了許多爭論。許多學者認為他所用的即是迦王一世紀元,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韋西什卡紀元數至少從二十開始,此時迦王一世尚且在世,韋西什卡怎么可能自稱大王、王中王呢?而且如此則迦王二世(韋氏之子)又與胡維什卡的統治時間相沖突,顯然不合理。根據卡蘭納的編年史,朱什卡(韋西什卡)與迦王(二世)在胡什卡(胡維什卡)之后,故韋氏所用紀元絕非迦王一世紀元。那么韋西什卡是不是沿用閻膏珍的紀元呢?前文已述閻膏珍并未創立新紀元,而且他所用的紀元數都遠遠超過了二十,故韋西什卡未用閻膏珍所用過的任何一種紀元。因此韋西什卡很可能在即位之初就創立了新紀元,此紀元應為公元78年紀元即所謂塞種紀元。
韋氏紀元為其子迦王二世所沿用,迦王二世有第四十一年紀元數,而他又于漢安帝元初年間(公元114-119年)在位,故韋氏紀元肯定始于公元80年左右。前文述及閻膏珍約公元75年即位,若認定韋氏紀元始于公元78年,必然又與閻氏統治時間沖突,對這一問題如何解釋呢?韋西什卡盡管在公元78年即位,但他當時只是小月氏一個部派的首領,并非大國之君。月氏族西遷之時,有一部分月氏人不能遠行,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分居在 羌以西遠至蔥嶺的遼闊地帶。由于漢朝屢擊匈奴,使天山以南的小月氏有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其中一部后來西逾蔥嶺,在阿姆河上游的山區里居住下來,不斷發展,在閻膏珍統治末年時崛起,繼而進占整個貴霜帝國,恢復月氏王統,其首領便是韋西什卡。這并非是純粹的假說和故事,從《大唐西域記》中可以找到依據。
據《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條雪山下王傳說及卷十二呬摩呾羅國條記載,迦王一世死后,訖利多種稱王,毀滅佛法,吐火羅國(大夏)呬摩呾羅(雪山下)王便招集國中勇士三千,化裝為商賈,多帶寶貨,暗藏兵器,翻山越嶺,進入罽賓(迦濕彌羅),雙從三千人中選出五百精銳以獻寶為名進入王宮,刺殺了罽賓王,放逐其宰輔,占領罽賓,復興佛法,時在佛滅第六百年。從時間上看,韋氏崛起在公元一世紀末期,接近佛滅第六百年。又據卡蘭納的編年史,朱什卡(韋西什卡)在罽賓修建城市和寺院,對之進行了有效的統治,與雪山下王占領罽賓、復興佛法的業績相當。玄奘還提到呬摩呾羅"其先強國… …蔥嶺之西,多見臣伏",而此國不過是一個方三千里的山間小國,史料上也未見此國曾為雄霸嶺西的強國記載,只能說是由此國發跡的國王后來成為盡占蔥嶺以西廣大疆域的帝王。而韋西什卡父子正為佛滅六百年左右占領罽賓及整個貴霜帝國的君主,與此雪山下王相當。因此可以斷定韋西什卡正是玄奘所提及的雪山下王。
韋西什卡為小月氏一部的首領,他趁著丘就卻、閻膏珍父子率領五部翕候在外征伐、故地空虛的時機,帶領自己的部族悄悄西逾蔥嶺,來到原五翕候轄區西面土地肥沃的呬摩呾羅地區定居,并逐步發展壯大。在閻膏珍統治末期,他趁機奇兵突襲,占領易守難攻的罽賓,以少勝多,奠定了帝王基業,后來也許是閻氏死后,他又出擊各地,占領了整個貴霜帝國。大概在他在位二十年時(公元97年),才開始自稱大王,但此時貴霜勢力尚未完全消除,故不得已自稱貴霜后裔,此舉與閻膏珍自稱月氏王一樣不過是一種策略,并非他真的是貴霜族人。在其紀元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及其子迦王二世的銘文中,就再也沒有貴霜胄裔的稱號了。
閻膏珍之后貴霜王朝是否還存在、韋氏父子及其后諸王是月氏人還是貴霜別支,這些問題尚未有一致的結論。《后漢書》云"月氏自此(閻膏珍滅天竺)之后,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漢本其故號,言大月氏云",給后世留下一個模糊混淆的記載。諸國稱之皆號貴霜王一事得到了證實,以致后世印度及西方學者還多以為貴霜為月氏的代稱,既然如此,為什么卻說月氏此后最為富盛呢?可見《后漢書》作者是將貴霜視為月氏族一支的,故本其故號,仍稱之為大月氏。但后世中國史書及佛教史料全然不提貴霜二字,只言月氏,這是否都是本其故號呢?韋西什卡既未沿用閻膏珍所用的任何紀元,又未采用Kadphises的稱號,從其名字及其子號迦王來看,他是以迦膩色伽王系的繼承人自居的,不屬貴霜系統。根據佛教史,自東漢靈帝時來華的支婁迦讖、支曜及稍后的支亮、支謙等人都被認為是月氏人,故以支為姓。如果當時不是月支人當國,則在月氏政權早已被滅百年之余,他們只能作為貴霜人,或姓"歸"、"桂",不大可能以支為姓。而當時及后世來華的所謂貴霜國人從未見以貴霜近音為姓的,可見貴霜帝國早已不復存在。又據《三國志·魏書》記載,太和二年(公元229年)十二月癸丑,大月氏王波調(韋蘇提婆二世)遣使奉獻,以調為親魏大月氏王。此國使者既然接受"親魏大月氏王"的封號,足證此時國王為大月氏人,絕非貴霜族(大夏)人。余太山以為貴霜與月氏同出Gasiani部,二者都是Gasiani的對譯(8),故授予波調的"大月氏王"與"大貴霜王"無異,不能由此證明波調是月氏人。即便二族同出一源,也不能由此抹殺二者之間的差異,二族一為征服者,一為被征服者,豈可混為一談!使者對兩種稱謂的差異當然非常清楚,因為此國一直與漢室及后來的中央政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使者絕非對漢文化毫無所知之人。若波調實為貴霜人,使者怎敢把"親魏大月氏王"的稱號帶回去?譬如當今英美兩國同出一源,皆說英語,若因此便稱美國總統為英國國王,封英王為美國大總統,豈能為人接受!因此閻氏之后當國者皆為月氏人,并不存在所謂的第二、第三、第四貴霜。
繼韋氏而立的為其子迦膩色伽二世。迦王二世為迦王一世之后最偉大的月氏王,在他統治時期,月氏帝國達到極盛狀態,疆域極為遼闊,其勢力范圍向東一度逾越了蔥嶺,迫使疏勒等國獻質臣服,西北包括索格底亞那、花拉子模、大宛,南方的旁遮普、信德、馬土臘、恒河河谷乃至現在的比哈爾邦等地都屬其領土。玄奘《西域記》卷一、卷四等多處提到迦王二世,云其"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蔥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而《后漢書》記載疏勒國臣磐曾于安帝元初年間被送往月氏為質。這表明迦王二世在元初年間當國,并且聲勢赫赫,威振遠方。他還于迦畢試、健陀羅、支那仆底等三處修建伽藍,使質子三時居住,照顧畢周。他處處效仿迦王一世,倡導佛法,修建伽藍,還開采礦產,興修水利,發展商業,使月氏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達到極盛狀態,甚至超過了其祖先迦王一世治時。
由于許多學者將迦王一世定為閻膏珍的后繼者,致使迦王二世與一世的事跡相互混淆,難以分辨。但根據佛教史料可以對之大致劃分。與脅尊者同時并召集第三次結集的是迦王一世,馬鳴《大莊嚴論經》與《大毗婆沙論》所記史事屬一世,而威振西域、迫使河西蕃維獻質的為迦王二世。《雜寶藏經》卷七所記是將迦王一世、丘就卻、迦王二世等諸王事跡混在一起,而擁有智臣摩 羅、名醫遮羅迦的或許是迦王二世,因為迦王一世的輔相為天法。《雜寶藏經》云迦王時"四海之內,三方已定,唯有東方,未來歸附",故欲逾蔥嶺東征,后終未果,此迦王當為一世,其東征也許是為了光復故土。《付法藏傳》卷五記迦王之事最悉,基云三海歸化,北海未服,迦王欲興師北伐,臣民厭戰,乘其衰病之時被覆捂殺之,此迦王當為二世,因為其時蔥嶺以東已在其勢力范圍之內,無須東征,此次北伐或許是為了復仇,即征討極北之地的匈奴殘部。迦王二世的這次北征給他本人及國家帶來了悲劇性的結局,導致臣民離心,身死非命。迦王一世至其紀元二十八年時終老,同年胡維什卡即位,可見政權是順利交接的,不存在被弒問題。據阿剌(Ara)刻文,迦王二世為韋希什卡之子,故應于韋氏紀元二十八年(公元105年)繼立,又據馬土臘和西旁遮普的銘文,他可能是在韋氏紀元54年及60年仍在位,其統治大概結束于韋氏紀元60年(公元137年)。
迦王二世由于死于非命,在他死后可能國家出現了一段時間的混亂,國勢也由此而衰,四境出現分裂和叛離的情況,但月氏王國盡管受到嚴重削弱,卻依然存在,此后又出現了一個迦膩色伽王,通稱迦王三世,他也許是二世之子,也許是其孫子或其他的月氏王族后裔,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他結束了帝國的混亂局面,保住了帝國的統一和大部分疆域。根據其貨幣和卡蘭納的編年史,他的領土包括巴克特里亞、健陀羅、錫斯坦、旁遮普、克什米爾等地,但帝國南方的重地馬土臘及北方有索格底亞那、花拉子模地區可能已經喪失。迦王三世發行了大量貨幣,統治時間相當長,或許在四十年以上。
繼迦王三世而立的是韋蘇提婆二世,他的貨幣發現相當稀少,或許在他統治期間帝國遭到進一步的衰減,他是月氏王國最后一個君主,卻在中國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前文已述他于公元229年遣使至奉獻,被魏封為"親魏大月氏王"。在他之后,由于薩珊王朝的興起,月氏王國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統一的月氏王國不復存在,只留下盤踞一隅的殘余政權或大國附庸。
月氏始滅大夏,后又為先據大夏的貴霜族所滅,復又由小月氏取代貴霜王朝,復興月氏王統,其間曲折復雜,難以悉知。今且據上述考證,將月氏及貴霜王朝諸王世系簡表列之如下:
迦膩色伽一世(公元前58年-前31年),在位二十八年。
胡維什卡(公元前31年-公元元年或更遲),在位約三十年以上。
韋蘇提婆(約公元元年或稍遲-約公元40年),在位三十年以上。
丘就卻(約公元40年-公元75年),在位約三十五年。
閻膏珍(約公元75年-約公元95年),在位二十余年。
韋西什卡(公元78年-公元105年),在位二十八年。
迦膩色伽二世(公元105年-公元137年),在位三十二年。
迦膩色伽三世(約公元150年-公元195年),在位四十余年。
韋蘇提婆二世(約公元195年-公元230年),在位三十余年。
月氏及貴霜王朝的歷史非常復雜,是中亞史上的一個難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對于中亞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只是提出了關于這段歷史的一個假說,目的在于拋磚引玉,以使更多的學者關注這一問題,使其早日得到圓滿的解決。
〖注釋〗
(1)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78,pp.3-13.
(2)王治來《中亞史綱》136頁。
(3)余太山《塞種史研究》31頁。
(4)《中亞塔吉克史》77頁,B··加富羅夫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8月版。
(5)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80,pp.21-29.
(6)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33頁。
(7)《塞種史研究》65頁注(4)。
(8)《塞種史研究》36頁。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