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通化市萬發撥子遺址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3座魏晉時期的火炕遺跡?脊艑<业淖钚卵芯拷Y果證明,在1600年以前東北地區已使用火炕。
萬發撥子遺址發掘是去年我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地處長白山地西緣的通化市南郊。從1997年開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一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共發現房址22座、灰坑160個、墓葬56座,出土各類文物近7000件,這是吉林省南部所進行的發掘面積最大、文化堆積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次發掘工作。
在萬發撥子遺址出土的3座魏晉時期房址中,發現了火炕的遺跡。這3座房址大致成長方形,每座房址長4至5米,寬3米左右,淺地穴式,未見門道。在房址四周及內部靠近邊緣處留有尺寸大小不等的柱洞。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房址中,環穴壁砌筑了火炕。火炕大致也呈長方形,最寬處達40至50厘米,長約10米,以塊石壘砌成內外壁,在塊石之間以板石立砌成往復式煙道。煙道上部以經過修整的板石或塊石平鋪覆蓋,間隙以碎石填充,形成平整的炕面。灶址一般位于火炕的北部,是用4塊較大的河石壘砌成的正方形,扁長的河石長約25厘米,發掘時,河石內壁已被燒烤成紅色,灶內堆滿大量灰燼,證明這些火炕在當時都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考古工作者推測,當時的居民應在火炕上鋪墊毛革以利使用。由于這3座房址中的火炕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考古工作者沒有發現煙囪一類的遺跡。
主持此次發掘工作的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金旭東說,魏晉時期,吉林省通化地區屬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王國的分布區域,這3座房址以及火炕的發現,不僅使我們對這一時期這個地區居民的居住習俗有了較深入的了解,也為東北地區火炕的出現與壘砌形式的發展提供了翔實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