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釋慧皎《高僧傳》十四卷,總括前代資料,以人為綱,記載佛教東傳初期四百五十三年間四百多功能事跡,在佛教史上有重要意義,并成為以后諸部續作之典范。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二曾就該書在史學上之利用舉例說明,如《支道林傳》或補《晉書·隱逸傳》之缺漏,《釋曇遷傳》關于范曄被殺后,門有十二喪而無敢近者,唯賴曇遷營葬一事,可補正史遺漏,此外可補《世說新語》者為數亦不少。
唐智升《開元釋教錄》評此書“義例甄著,文辭婉約,實可以傳之不朽,永為龜鏡”。湯用彤、湯一介父子相繼整理《高僧傳》,列入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之“中國佛教普籍選刊”中,可謂慧皎之功臣,而一介尤其贊同智升評語。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洋洋漉漉,其中引用釋慧皎《高僧傳》資料以申其論者為數亦不少。鄭郁鄉《高僧傳研究》就體例、內容、語言等對該書作了一些訂補說明。日本學者櫛田良洪《高僧研究》主要就佛學討論該書。
本文在前賢論述基礎上評說《高僧傳》,主要從文學角度分析問題。重點為以下數項:
*從傳記文學角度說高僧傳
《高僧傳》以人為綱,歸類為卷,“興福”以前有《論》有《贊》,而《經師》、《唱導》則有《論》無《贊》,其體例蓋本之正史。本節乃就傳統之傳記體作品及傳說文學角度評述之。
*從小說角度說高僧傳
《高僧傳》“神異”一卷固多想像情節,其他各卷亦不乏小說材料。如“神異上”記竺佛調及耆域分身之術,“神異下”記訶羅竭肉身燒不爛,與《西游記》孫悟空事跡頗相似,同卷記犍陀勒奔馳之狀,與《水滸傳》神行太保戴宗事頗相似。
*從翻譯學角度說高僧傳
“譯經”、“經師”、“唱導”因涉及及梵文、梵唄轉換漢語的寫、讀、讀諸問題,與翻譯理論及實踐問題關系密切,亦涉及文學的音韻、樂理等問題,“經師”篇附《論》,實即論述此方面之理論,因此可討論者甚多。
*從文學資料角度說高僧傳
陳垣云《高僧傳》可補正史及《世說新語》而外,有時亦可澄清文學史或作品語言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