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出行參考
氣預報

                學術新刊中的唐研究
                             榮新江


    學術新刊中的唐研究簡介(之一)

    九十年代的一個學術新氣象,就是一些高校的系所、學術團體甚至
一些志同道合的學人,創辦了一批學術專刊。因為有期刊號的限制,這
些專刊一般都是以書籍的形式出版的,但它們大多數都希望能夠按時連
續地出版下去。由于這些專刊的經費都是自籌來的,能夠堅持下去是很
不容易的,即使成為所謂"三期刊物",只要對學術作出過貢獻,也還是
會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一筆的。正是由于這些專刊沒有象各大學學報和
社科院各所所刊那樣有"皇糧"的保證,經費來之不易,所以不少(不是
全部)專刊的審稿制度是比較嚴格的。一般的學報和所刊,大多數是每
篇文章不能超過一萬字的"大鍋飯"制度,使得不少優秀的長文不得不分
散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找尋不易,而這些書籍形式的專刊往往從文章
的實際內容出發,允許發表較長的文章,但也不乏短小精悍的札記。
    因為這些專刊以書的形式出版發行,流傳自然不廣,但因為開始時
大多數是約稿制的,目前不少比較活躍的學者往往在這類書刊上發表文
章,換句話說,這類書刊不被當作各個學術單位計算分數的"一級刊物",
但其中不乏一級的研究論文。筆者有感于此,特就管見所及,將這些專
刊按音序簡介如下,并抄錄有關唐史及相關研究成果,以便唐史同仁參
考。

    《北大史學》(Clio at Beida),北京大學歷史系主辦,北京大學
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創刊。第一期(1993年6月):關于科舉制度創
立的幾個問題(張希清)。第二期(1994年11月):唐滅高昌及置西州、
庭州考論(王永興),府兵制國家論(谷川道雄)。第四期(1997年8
月):古代東亞世界的構造──日本的研究動向及若干問題的提出(關
尾史郎),唐前后期度支變化的轉折點──開天度支司(李錦繡),客
觀反映我國西域研究現狀──評《西域考察與研究》(王小甫)。第五
期(1998年12月):朔方軍的建置發展與胡兵蕃將(李鴻賓)。

    《國學研究》,袁行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創
刊,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年刊。第一卷(1993年3
月):吐魯番出土唐西州某縣事目文書研究(王永興),關于唐宋時期
中原文化對于闐影響的幾個問題(榮新江)。第二卷(1994年7月):
皎然《詩式》版本新議(張少康),白居易詩詞語詮釋(蔣紹愚),試
論唐代前期的河西節度使(王永興),印度眼科醫術傳入中國考(季羨
林),"雜藏"考(王邦維)。第三卷(1995年12月):祆教初傳中國年
代考(榮新江),《貞觀政要》與貞觀君臣論治(吳宗國),唐代直官
制初探(李錦繡),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試論禪宗的
農禪思想(趙靖)。第四卷(1997年8月):隋初與高句麗及東北諸族
關系試探──以高寶寧據營州為中心(王小甫),論唐代前期隴右節度
(王永興),《兵要望江南》版本及作者考辨(王兆鵬)。第五卷(1998
年4月):《文選》版本敘錄(傅剛)。第六卷(1999年9月):北朝隋
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榮新江),《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
響(池田溫),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楊曾文)。

    《華學》,饒宗頤主編,泰國華僑崇圣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清
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中山大學出
版社,1995年8月創刊。第一期(1995年8月):摩尼教"三常"考──兼
論景教碑"啟三常之門"一句之釋讀(林悟殊),青銅鼎與錯金壺──道
教語言在中晚唐詩歌中的使用(葛兆光),變文的南方源頭與敦煌的唱
導法匠(姜伯勤),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卷敦煌本《本際經》論略(萬毅),
敦煌庶民與莫高窟的營造(馬德),從碑刻資料論唐代粵西韋氏家族淵
源(王承文),從"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
學思想的交流(王堯)。第二輯(1996年12月):論唐代廣東文化(李
慶新),重理宗教與文學的因緣──關于中國大陸對佛教道教與文學關
系的研究(葛兆光),《南柯太守傳》箋證(周紹良),柏林印度藝術
博物館藏吐魯番漢文佛典札記(榮新江),敦煌戒壇與大乘佛教(姜伯
勤),戒壇流變史之研究(湛如),唐判論略(向群)。第三輯(1998
年11月,紫禁城出版社):征服與轉化──5至7世紀中國思想史中的佛
教(葛兆光),景教在唐代中國傳播成敗之我見(林悟殊),臨濟義玄
河北傳法考(楊曾文),薩寶府制度源流論略(姜伯勤),德國"吐魯
番收集品"中的漢文典籍與文書(榮新江)。

    《民大史學》,陳梧桐主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主辦,中央民
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創刊。第一輯(1996年8月):吐魯番出土《武
周康居士寫經功德記碑》校考──兼談胡人對武周政權之態度(榮新
江),唐蕃使節交聘表并考證(蘇晉仁),從唐代金銀器看唐代民族文
化(徐庭云),唐代佛教宗派與社會經濟(李德龍),公元七世紀中后
期唐蕃雙方關于吐谷渾的爭奪(陳楠),仆固懷恩充任朔方節度使及其
反唐諸問題──兼論肅代之際朔方軍變化及唐廷對策(李鴻賓)。第二
輯(1998年2月,民族出版社):李懷光之叛與中唐政局──兼論朔方
軍的變化(李鴻賓)。

    《清華漢學研究》,葛兆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
11月創刊。第一輯(1994年11月):北宗禪再認識(葛兆光),九、十
世紀歸義軍時代的敦煌佛教(榮新江),《才調集》考(傅璇琮、龔祖
培),《南海寄歸內法傳》佚文輯考(王邦維)。第二輯(1997年11月):
〔清華大學早期大學生畢業論文選刊〕有關云南之唐詩文(劉鐘明,陳
寅恪批),唐代宰相制度(張以誠,陳寅恪批)。

    《首都師范大學史學研究》,同書編委會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1999年4月創刊。第一輯(1999年4月,執行主編閻守誠):隋初
戶口考(陶文牛),逃戶對唐代社會經濟的影響(閻守誠),論唐代的
行業崇拜(王永平),關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團的"出唱"活動(郝
春文)。

    《學術集林》,王元化主編,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創
刊。自卷四開始,徐文堪、傅杰任助理。卷一(1994年8月):評《入
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周一良),學術近著經眼錄·評孫機《中國古
輿服論叢》(傅杰)。卷二(1994年12月):讀《弘明集》《廣弘明集》
札記(陳寅恪),《文鏡秘府論》《文筆眼心抄》解說(興膳宏),談
陳寅恪先生治史(唐振常)。卷三(1995年4月):釋"變文"的底蘊(梅
維恒)。卷四(1995年9月):《兵車行》寫作年代質疑(唐長孺),
俄藏敦煌西域文獻紀略(榮新江),洛陽出土唐代波斯僑民阿羅憾墓志
跋(林梅村)。卷五(1995年12月):敦煌"令舞"曲拍譜的再發現──
兼論王朝"法度禮樂"與歌酒"樂章舞曲"的消長(姜伯勤)。卷六(1995
年12月):中亞古國可薩史跡鉤沉(龔方震),陳祚龍校錄敦煌卷子失
誤例釋(張涌泉)。卷七(1996年4月):古代中原與內陸亞洲地區的
語言交往(劉迎勝),札記二則·馬嵬之變的日期(金性堯)。卷八(1996
年9月):《魏書西域傳》原文考(余太山),從"血親復仇"到"賠償命
價"看藏族的傳統思想與社會變遷(王堯)。卷九(1996年12月):隋
書經籍志《道經序》的道教教義及其與《無上秘要》之關系(興膳宏),
從楊隋中樞政權看關隴集團的開始解體(黃永年),評兩部研究《往五
天竺國傳》的新著(董志翹),《唐代財政史》(上卷)評介(吳麗娛)。
卷十(1997年8月):韓愈《南山詩》于密宗"曼荼羅畫"(陳允吉),"蒲
州刺史充關內鹽池使"與景云政治(李錦繡),關于麴氏高昌晚期紀年
的幾個問題(孟憲實),柏林通訊(榮新江)。卷十一(1997年11月):
《史通》三家評校鈔(程千帆題記,張三夕輯錄),南北朝末期的文學
動向與文選學的興起(岡村繁),季振宜《唐詩》的編纂與流傳(周勛
初)。卷十二(1997年12月):《史通》三家評校鈔(續篇)(程千帆
題記,張三夕輯錄),唐代嶺南道政治地理二題(張偉然),"蝦夷"雜
識(王頲),行幃、坐障考(徐時儀),評榮新江著《歸義軍史研究─
─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楊繼東)。卷十三(1998年5月):李訓
鄭注與牛李黨人──甘露事件研究之四(盧向前),評《〈行歷抄〉校
注》(董志翹)。卷十四(1998年10月):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
(傅璇琮、周建國),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箋訂(岡村繁),
摩尼教研究之展望(林悟殊)。卷十五(1999年1月):永青文庫藏敦
煌本《文選注》箋訂(續篇)(岡村繁),摩尼教"朝拜日夜拜月"研究
(馬小鶴、芮傳明)。

    《燕京學報》,侯仁之、周一良主編,徐蘋芳、丁磐石副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8月創刊,系燕京研究院主辦的原《燕京
學報》的新輯。新一期(1995年8月):考古學上所見中國境內的絲綢
之路(徐蘋芳),百代詞曲之祖──李白詞《菩薩蠻》、《憶秦娥》(楊
敏如),梅維恒《唐代變文》中譯本序(周一良)。新二期(1996年8
月):《行歷抄》校注(李鼎霞、白化文),評近人著李商隱傳記五種
(袁良駿)。新三期(1997年8月):說隋末的驍果──兼論我國中古
兵制的變革(黃永年),江左文學傳統在初盛唐的沿革(葛曉音),記
半通主人藏半部《史通》(王鐘翰)。新四期(1998年5月):讀《唐
人筆記小說考索》(程毅中)。新五期(1998年11月):關于古樂譜解
讀的若干問題(葛曉音、戶倉英美)。

    《原學》,陳少峰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1994年2月創
刊。第二輯(1995年1月):以父母十恩德為主題的佛教文學藝術作品
探源──介紹一部珍貴的《父母恩重經》寫本(張涌泉),唐五代三館
考(張帆),從八世紀人心目中的詩壇正宗看當時的詩歌風尚(吳光興),
陳垣學術思想及其淵源釋論(尚定),日本古代論語學資料及其研究(陳
沂)。第三輯(1995年8月):論傅大士《金剛經頌》(張子開),試
論唐睿宗、玄宗地位的嬗代(李錦繡),唐宋時期的廣西交通地理(鄧
輝),《全唐小說》志疑(躍進)。第四輯(1996年6月):從地域角
度看初盛唐詩風的嬗變(徐楓),《敦煌文獻語言詞典》補正(張涌泉)。
第五輯(1996年7月):論"四獸圖"和"四獸因緣"故事的來源及流傳(巫
新華),《唐代墓志匯編》重收墓志舉證(吳玉貴)。第六輯(1998年
4月):初唐四杰的生命意識──兼談四杰的人品問題(汪涌豪),唐
蕃之間的戰與盟(陳楠),胡適《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指謬(徐文
明)。

    《中山大學史學集刊》,胡守為、陳勝粦主編,中山大學歷史系編,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創刊。第一輯(1992年9月):陳寅恪
關于《李義山無題詩試釋》評語(陳寅恪),《〈李義山無題詩試釋〉
評語》讀后(胡守為),敦煌本乘恩帖考證(姜伯勤),唐代嶺南的波
斯人與波斯文化(王承文),高駢在安南的業績述略(李惠良、高錦蓉)。
第二輯(1994年):廣韻姓氏輯校序(岑仲勉),突厥奉佛史事辨析(蔡
鴻生),國恩寺考(姜伯勤)。


    學術新刊中的唐研究簡介(之二)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4卷


    《敦煌吐魯番研究》(Journal of the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是與唐史研究密切相關的一種新的學術專刊,值得特別加以介紹。該刊
由季羨林、饒宗頤、周一良主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中國敦煌吐
魯番學會、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泰國華僑崇圣大學中國文化
研究院合辦,以在京中青年敦煌學者為主組成編委會,擔任具體編輯事
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創刊。該刊仿國際通行的學術刊
物形式,內容以論文和書評為主,中文之外,也直接發表英文文章,作
者也包括國外學者。有時發表剛剛故去的國內外著名敦煌學家的紀念
文,每卷后附新書目,介紹近年發表的敦煌學論著。現將有關唐史及相
關研究篇目抄錄如下,以便唐史同仁采覽。

    第一卷(1996年4月):
    論文: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新博本76YQ1.30一
張兩頁譯釋(季羨林),The Rendering of Buddhist Terminology in 
Tocharian(Georges Jean Pinault),敦煌摩尼教《下部贊》寫本年代新
探(虞萬里),《燕子賦》(乙)校釋拾零(江藍生),敦煌變文語詞校
釋札記(施謝捷),敦煌俗語法研究之一--句法篇(黃征),敦煌變文
遠指代詞初探(吳福祥),王梵志詩中的他人作品(項楚),俄藏敦煌
詩詞寫卷經眼錄(一)(柴劍虹),敦煌寫本唐人詩歌存佚互見綜考(徐
俊),莫高窟隋說法圖中龍王與象王的圖像學研究──兼論有聯珠紋邊
飾的一組說法圖中晚期犍陀羅派及粟特畫派的影響(姜伯勤),莫高窟
與敦煌佛教教團(馬德),麴氏高昌"義和政變"補說(王素),部田及
其授受額之我見──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四(盧向前),吐魯番出土券
契文書的表層考察(吳震),唐西州長官編年考證──西州官吏考證(一)
(李方)。
    札記:敦煌本《六祖壇經》是慧能的原本──《敦博本禪籍校錄》
序(周紹良),敦煌遺書散錄二則(寧可),敦煌遺書編目雜記二則(施
萍婷),《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札記(李正宇),《春秋後語》拾
遺(李際寧)。
     紀念文:周祖謨先生與敦煌學(白化文)附周祖謨先生論著目錄
(周士琦),蔣禮鴻先生傳略(黃征)附蔣禮鴻先生論著編年目錄。
    書評:《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郝春文),
《俄藏敦煌文獻》第1-5冊(榮新江),《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
獻》(榮新江),《法藏敦煌書苑精華》(劉濤),《榎一雄著作集》
第1-3卷《中亞史》(余太山),Dunhuang Art Through the Eyes of Duan 
Wenjie(劉波),《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鄧文寬),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 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anese(徐文堪),《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研究》、
《往五天竺國傳箋釋》(王邦維),《敦煌賦校注》(張錫厚),《敦
煌邈真贊校錄并研究》(張涌泉)。
    新書目。
    第二卷(1997年10月):
    論文: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榮新江),俄藏敦煌詩詞
寫卷經眼錄(二)(柴劍虹),敦煌寫本《清明日登張女郎神》詩釋證(張
鴻勛),敦煌李陵、蘇武故事流變發微(邵文實),敦煌五十九首佚名
氏詩歷史背景新探(陳國燦),熾盛光佛變相圖圖像研究(孟嗣徽),
從"義和政變"到"延壽改制"──麴氏高昌晚期政治史探微(孟憲實、姚
崇新),唐西州上佐編年考證──唐西州官吏考證(二)(李方),敦煌
吐魯番出土雇工契研究(楊際平),《唐大歷三年曹忠敏牒為請免差充
子弟事》書後(孫繼民),吐蕃論董勃藏修伽藍功德記兩殘卷的發現、
綴合及考證(李正宇),敦煌凈土寺六件諸色入破歷算會稿綴合(唐耕
耦),日、英、俄藏三種《孫真人千金方》珍稀文獻及其重要意義(馬
繼興),俄藏敦煌文獻經眼錄(二)(施萍婷)。
    札記:北圖藏殷42《論語音義》殘卷跋(許建平),《敦煌歌辭總
編》商補(曾良),補唐末沙州節度判官掌書記張球事一則(郭鋒)。
    書評:《吐魯番出土文書》壹、貳(孟憲實),Sanskrit Text aus 
den buddhistischen Kanon: Neuentdeckungen und Neueditionen(王邦
維),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Festgabe des 
Seminar fur Ind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fur Professor Dr.Heinz 
Bechert(王邦維),《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鄧文寬),The Manichaean
 Hymn Cycles Huyadagman and Angad Rosnan in Parthian and Sogdian
(林悟殊),《唐五代韻書集存》(張涌泉),《敦煌愿文集》(方廣錩),
《敦煌文獻與文學》(張錫厚),《新疆石窟藝術》(古麗比婭),《敦
煌書法庫》(劉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王素),《古代
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王素)。
    新書目。

    第三卷(1998年9月):
    論文: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季羨林),《法華經》胡漢諸
本的傳譯(楊富學),敦煌摩尼教《下部贊》經名考釋──兼論該經三
首音譯詩(林悟殊),敦煌藏文P.t.1208、1221號寫卷卷背的唐人詩鈔
(柴劍虹),《駕幸溫泉賦》補正(伏俊連),敦煌寫本《李嶠雜盳注》
校疏(徐俊),《秋胡變文》校釋補正(王繼如),敦煌本《六祖壇經》
口語詞釋(鄧文寬),《開元十三年西州都督府牒秦州殘牒》簡介(池
田溫),唐西州勾官編年考證──唐西州官吏編年考證(三)(李方),
《唐天寶年間豆盧軍某營衣裝勘檢歷》雜識之一(孫繼民),藏文社邑
文書二三種(高田時雄),《康秀華寫經施入疏》與《炫和尚貨賣胡粉
歷》研究(鄭炳林),敦煌文書所見唐宋之際敦煌民眾住房面積考略(黃
正建),歸義軍會稽鎮考(李并成),《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訂補(趙
和平),斯坦因第四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王冀青)。
    紀念文:貝利教授與于闐語文獻研究(榮新江),姜亮夫先生與敦
煌學(李丹禾),常任俠先生與敦煌學(王鏞),悼周丕顯先生(杜斗
城)。
    書評專文:評介《古代和中世紀早期的西域》(張廣達)。
     書評: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
(劉屹),小田義久《大谷文書の研究》(陳國燦),鄧文寬《敦煌天
文歷法文獻輯校》(施萍婷),榮新江《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
(王冀青),鄧文寬《敦煌吐魯番學耕耘錄》(王素),鄭炳林、羊萍
《敦煌本夢書》(史睿),張錫厚《敦煌賦匯》(顏廷亮),李并成《河
西走廊歷史地理》(第一卷)(李正宇)。
    新書目。

    第四卷"吐魯番專號"(1999年9月):
    論文:吐魯番出土漢語文書中所見伊朗語地區宗教的蹤跡(張廣
達),試論高昌國的佛教與佛教教團(姚崇新),玄奘取經東歸入境古
道考實(馮其庸),唐玄奘與麴文泰(孟憲實),唐代西州的道教(榮
新江),摩尼教宗教符號"大法藥"研究(馬小鶴),高昌回鶻景教研究
(陳懷宇),六至八世紀的吐魯番婦女(鄧小南),吐魯番交河溝西墓
地新出土墓志及其研究(邱陵),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古墓群考古資料
中所見的胡人(吳震),唐西州九姓胡人生活狀況一瞥(李方),吐魯
番新發現的回鶻語文書(伊斯拉菲爾·玉蘇甫),吐魯番古墓出土絲織
品新探(武敏),中國西北邊疆六至七世紀的絲綢生活新品種及其創制
人(盛余韻),A Reconsideration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from 
the TurfanRegion(Sarah E.Fraser),吐魯番發現的薩珊銀幣和阿拉
伯-薩珊銀幣──它們與國際貿易和地方經濟的關系(斯加夫),從吐
魯番出土文書看唐前期戶稅(陳國燦),談佛教的發愿文(饒宗頤),
再論《太上妙法本相經》(山田俊),敦煌舞譜的對舞結構試析(葛曉
音、戶倉英美),敦煌寫本書儀中的行第之稱(吳麗娛),《敦煌本
〈甘棠集〉研究》序(饒宗頤)。
    紀念文:藤枝晃教授與敦煌學研究(榮新江),西嶋定生先生與吐
魯番文書研究(關尾史郎)。
    書評:《吐魯番出土文書》叁、肆(孟憲實),柳洪亮《新出吐魯
番文書及其研究》(榮新江),王素《吐魯番出土文書高昌文獻編年》
(孟憲實),王素《高昌史稿·統治編》(孟憲實),李經緯《吐魯番
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牛汝極),李經緯《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
研究》(牛汝極),《道家文化研究·敦煌道教文獻專輯》(山田俊),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湛如),江藍生等《唐五代語言詞典》(張
涌泉),上山大峻編《敦煌寫本本草集注序錄·比丘含注戒本》(陳明)。
    新書目。



   
媒介與國學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川县| 呈贡县| 南汇区| 梅河口市| 墨脱县| 堆龙德庆县| 自贡市| 安义县| 德格县| 奉化市| 蕉岭县| 内黄县| 山东省| 襄汾县| 峡江县| 乌兰察布市| 孝义市| 桑日县| 响水县| 习水县| 台江县| 酒泉市| 东乡县| 怀安县| 安阳县| 朝阳市| 阆中市| 西峡县| 内乡县| 孝义市| 内乡县| 玉龙| 茂名市| 许昌市| 郁南县| 四平市| 永善县| 青海省| 玉溪市| 夹江县|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