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禪宗漫談 --樓宇烈先生于1997年11月6日于北大講座記錄

 

                       

    禪本來很樸實、簡單。禪的本意是靜慮、思維修、冥想,通過禪的修行可以產生神通,可以生起四無量心。禪在印度是比較普遍的一種修行方法。
    禪宗對禪的精神和方法有特殊的理解和特殊的實踐,并作了大量發揮,因此出現很多稀奇古 怪的行為和作法。傳說禪宗產生于世尊拈花示眾,迦葉會心微笑,這已很離奇。《景德傳燈錄》所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也包含了大量離奇古怪的行為和作法。這些公案很多講不清楚,講清楚就不是它了。禪宗要自己去體會,和一般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禪宗強調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認為真正的理會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也不是知性分析所能達到,否定知解,強調用生命直接證會。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禪被很多人稱作東方的神秘主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禪宗雖然表現得很稀奇古怪,但其基本宗旨是和佛教總的精神一致的,不過在修行方法和悟道目的上有所側重,正是這種側重才區分出這個宗派。佛教在原始佛教階段,主要表現為一種倫理要求和實踐修行。以后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學派和瑜伽行派,以及密教對佛教提出了種種不同理解。但這些派別的總的精神有一致性、一貫性,只不過人們理解時側重點不一樣。禪宗也是這樣,其一方面是佛教的一個宗派,體現了佛教一貫的精神,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側重點和特殊性。
    關于禪,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禪是一種修行方法,禪宗是一個佛教宗派。
    二、禪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超越自我、回歸自我的人生境界。
    三、禪是一種生命的體悟,是一種審美的情趣和藝術的意境。
    這里我主要講前兩點。
    一、禪是一種修行方法,禪宗是一個佛教宗派。
    判斷某些義理是否符合佛教教義有一個標準,即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加上一切皆苦,就是四法印。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論和判斷。這是對生命的體悟發展起來的,而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如果不能切實體悟到一切皆苦,一切無常,就會產生追求(貪、瞋、癡)。貪指生理上的欲求,瞋指心理上和別人攀比,癡指在理智上對什么問題都要問到底,其實很多問題不需要,也問不到底,并不能徹底分清是非黑白。貪瞋是煩惱障,癡是所知障。這三者歸根到底是源于人的無明和顛倒妄想。這個道理對現代人仍有意義,貪嗔癡很難避免掉。由貪導致的病可以用生理治療的辦法解決,心理咨詢一定程度上可以治嗔所導致的病,要治癡病就只有依靠人文學科了。自然科學總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人世間有很多問題,卻打不破砂鍋,也問不到底。因此僅靠自然科學的方法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是破除不了虛妄分別的。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認為,人生的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的,都來自虛妄分別,都來自無明之火,都來自顛倒妄想。
    要解決人生的痛苦,就要解決三毒問題。如何解決三毒問題?要用戒定慧三學去對治貪嗔癡三毒,以戒去貪,以定去瞋,以慧去癡。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特點是無分別,恰好針對癡,癡就是要分別。戒定慧三學中,戒是基礎,定是關鍵,是核心。由定生慧。禪的形式是靜坐,靜坐中冥想,就產生一種智慧。
    禪宗起始也是以禪定為根本,一般佛教在這點上沒有太大差別。禪宗祖師菩提達摩,主要是講禪定。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禪宗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強調以定生慧,一直到神秀還是這樣。達摩到神秀一直重靜坐、禪定,所以神秀強調由定生慧。慧能在這點上對神秀提出批評。他說:“又見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凈,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成顛,即有數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錯。”禪宗的變化從慧能開始,他改變了禪宗的修行傳統。他說:“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定慧不等。”他強調說:“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慧能強調定慧等學,定慧不二。他的弟子神會進一步發揮慧能的思想。神會說:“若有坐者,凝心入定,住心看凈,起心外照,攝心內澄,此是障菩提,未與菩提相應,何由可得解脫?”后來,慧能和神秀分為南宗、北宗。北宗主張漸修漸悟,南宗主張頓修頓悟。后來宗密,師從神會,調和南北宗,提出漸修頓悟。這反映出禪宗由重視靜坐定心向重視禪的精神之把握的轉變。禪定不是孤立的,是和慧密切聯系的,定中有慧。而形式上的靜坐不是最根本的,不管行住坐臥都可以是禪。這就形成了禪宗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特色。
    禪宗還有其他的特色,禪宗把佛教世俗化,生活化,簡易化了。
    禪宗強調人的自我地位。一般的宗教往往崇拜和依賴外在的救世主,佛教不完全是這樣。佛教也有依靠外力的情形,比如阿彌陀佛信仰。不過,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強調人的自我地位,自心是佛,即心即佛,自性彌陀,自性自度,自己的煩惱自己解決。
    《五燈會元》卷二十載,有一位禪師名叫道謙。有一天,他的師父叫道謙去出差,道謙很苦惱,對他的一位師弟宗元說:“我本來就進步慢,來師父門下這么多年,還未悟道,可是師父還讓我出長差,耽誤時間。”他的師弟宗元聽罷,笑著說:“我去找師父,讓他答應我和你一起去出差。在路上,行李我可以幫你背,很多雜事我也可幫你做,你可以一心一意辦道。但是有幾件事你得自己做。”道謙問:“哪幾件事?”宗元回答說:“路你得自己走,飯你得自己吃,拉屎放尿也得靠你自己。”說至此,道謙言下就悟了。這則公案說明悟只能靠自己悟,向外是求不到佛的。
    在禪宗那里,佛、菩薩的神圣性和絕對權威降低了。有些禪師呵佛罵祖,不把佛祖看成絕對的神圣。與此相聯系,表明禪宗解脫目標有變化,不是到彼岸求解脫,而在此岸得解脫。這些觀點在印度佛典中都能找到源頭,如《維摩詰經》說,不離煩惱求菩提,不離生死求涅槃。這些都表明人的自我地位得到了突出。
    禪宗對佛教戒律在形式上也有突破。戒律對維持僧團很重要,但是如果拘泥、死守戒律,也得不到佛教的精神。慧能強調自性戒,主張一種完全自覺遵守的戒律。戒無非是一種形式、手段,對上根人來說,戒定慧三學都是手段、形式。
    禪宗對佛教修證方法進行了簡化和多樣化。修證是佛教最根本的內容,要悟理就要修。不過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認為悟道證道不由經教,不主張教條式地背誦教典。
    黃蘗希運說:“三乘教法,只是應急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各 各不同。”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也是這樣。孔子回答學生什么是仁的提問,學生不同,回答也不一樣。有僧問大珠慧海:“何故不許誦經?”大珠慧海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是以不許。”他還說:“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
    禪宗在修證上主張頓悟頓修,不由階漸,不是一步一步地證悟。神會經常舉例子說明這一點,他說頓悟就象平民百姓一下子提升為宰相一樣。人們由此一般把頓悟看成和突然提升或靈感突然到來一樣。確實,頓悟有這樣的含義。但實際上,頓悟最主要的意義是對一個道理的整體把握,不是分散地去分析它。
    神會曾舉例說,頓悟就象把一團亂絲編織在一起一刀斬斷,即要整體地把握事物的理。理是整體的,萬物各各全部地具有這個整體的理。永嘉玄覺《證道歌》曰:“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天上只有一個月亮,照在千萬條河上有千萬個月亮。這是從《華嚴經》思想中吸收過來的。整體在每個部分中完整地體現,部分不是整體的一部分,而是完整地體現整體。頓悟就要悟這個整體。宋明理學后來很欣賞這一點,提出理一分殊。朱熹講“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萬物不是分有一部分太極,而是體現完整的太極。
    中國思維的特征,不是區分不同,而是著重研究關系。而關系不可分,離開關系就沒有此物。中國思維不是討論這個物是什么,那個物是什么?這個關系在每個物上都有體現,離開整體無法講關系,每個物隨著關系變化而變化性質。頓悟很重要的是完整地領會,分開理解永遠不會悟。
    頓悟的方式絕對不是刻板的、一律的,即不是普通的。每個人的頓悟都有他自己的特性。禪宗講到悟時,強調要有個性地悟,反對模仿。俱胝豎指的公案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禪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超越自我、回歸自我的人生境界。
    禪宗闡發很多人生哲理,時至今日還有強大的生命力。禪宗語錄公案里,常提到“什么是人的本來面目”,常講本地風光,這些都是強調對自我的認識。人在現實中間,由于環境逼迫,自我迷茫,喪失了自我,煩惱也就由此而來。當今社會,隨著科技和物質的發展,自我喪失越來越厲害,自己作不了自己的主,就拜神,或拜物。現代社會科技發展了,自己不能作主的地方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處處受到自己創造物的制約,這是人類的自我異化。我們對自己創造的環境依賴越多,自我喪失越多,不明白自己原來是什么樣。
    佛教看到人生的苦惱,都是貪瞋癡無明帶來的,而人的自性本來清凈 ,客塵所染。從部派佛教開始,佛教就認為自性本來清凈,由于受外界污染故有煩惱。佛教一般辦法是掃除煩惱,恢復清凈。神秀主張“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來保持清凈。慧能認為這是把清凈和污染看作兩個東西,是拋棄污染,去追求一個清凈。慧能主張,污染和清凈是一物之兩面,無離開污染的清凈,也沒有離開清凈的污染,二者是相對、相生的。清凈和污染不是兩個東西。后來的禪宗把這種思想進一步發揮。禪宗認為,你厭惡污染和追求清凈,事實上是有了分別,也是一種執著,把追求清凈也變成了一種心病。應不離污染而得清凈。灰塵是由于你認識錯誤形成的。禪宗強調迷和悟,佛迷就是眾生,眾生悟就是佛。佛與眾生差別在迷悟之間,而不在拋棄一個東西,求得一個東西。拋棄、追求都是執著。拋棄污染就是想離開監牢,追求清凈又為自己造了一個籠子。應該什么也不執著,自我本性是清凈的。清凈的意思是空,空就是清凈。為了免除人怕空,故改說清凈,這樣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黃蘗希運言,忘境容易,忘心尤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要悟禪宗的道理不容易。元朝明本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樸鼻香。”禪悟是需要相當艱苦的修行的。
    禪宗所說的空、清凈是什么意思?實際上是指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清凈實際上是指不生不滅。現代人認為這是追求一個人生的不朽價值。佛教追求的恰恰不是這個東西。佛教認為,恰恰沒有不朽這個問題,其實追求將來一無所有最對。有生就有滅,無生就無滅。不是有永恒不朽,恰恰是對永恒不朽的否定。你執著、分別又有什么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把一切留給眾生。大乘佛教大慈大悲,以救度眾生為己任,就是看到了這個根本的道理。把一切都留給眾生,把一切都留給社會,才可以安心地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
    禪宗對人生保持了一種非常平常的心態,這是在去掉了貪嗔癡以后得 出的。禪宗常說,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真心是道場,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不該想的事。其實作到平常心也很不容易。
    臨濟義玄說:“佛法無用功外,只是平常心,屙屎送尿,饑來即吃,困來即眠,愚人笑我,智者知之。”這是從黃蘗希運那兒來的,希運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走路,未曾踏上一片土”。有人問大珠慧海: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這也就是佛教的平等心。“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既指佛法,也指一切現象。這樣一種平常心態,就可以保證在行往坐臥中保持禪的人生境界。
    超越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回歸自我。超越自我是對自我現狀的超越。有一禪師講,出家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出家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了以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種禪的精神一直延續下來了,即在對現實生活的超越中回歸自我。近代佛教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近代中國高僧太虛法師提出“人成即佛成,是名真佛教”。這又回到慧能對自性佛的解釋。《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禪宗這種人生哲學,在今天仍有很多啟發意義,既可從信仰角度,也可從人生哲理角度去發揮。人是活的,歷史是過去的,書本是死的,過去的思想關鍵在如何用,不斷批評祖宗是我們自己無能。祖宗的東西要我們去用,應轉法華,而不要被法華轉。我非常欣賞荀子的一句話:“循其舊制,擇其善者而明用之”。應有選擇地,有發揮地去用,而不是教條地去用。善用者無棄材。對好的工匠來說,任何一塊材料都有用。運用得好的話,禪對解決我們人生社會問題、老年人問題、青少年問題、教育問題等都會有幫助。這種作用估計太高也不行。但至少在我們心里在相對的社會環境中,可以有所改善。

劉元齊記錄整理

(責任編輯:譚星宇)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芒康县| 邵阳县| 大同市| 三穗县| 云南省| 开原市| 手游| 建昌县| 文成县| 安丘市| 吴堡县| 武宣县| 乐山市| 麻城市| 太保市| 临夏市| 卓尼县| 武清区| 旅游| 龙游县| 韶山市| 噶尔县| 陆良县| 新巴尔虎右旗| 尼勒克县| 丹棱县| 石首市| 陇南市| 甘孜县| 仙桃市| 定南县| 镇平县| 连城县| 翼城县| 武功县| 南和县| 罗山县| 上犹县| 新郑市|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