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醉網師園
劉志琴
旅游我是江南人,對蘇州并不陌生,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在靈谷女中小住,這是蘇州著名的教會學校,座落在小巷深處,因為是暑假,同學們都已散去,留下空曠、寂寥的校園,那庭院深深的院落,斑斑青苔的洋樓,高高聳立的窗欞,使我躁動的少年心頓然安定下來,至今想起它,還不免為那寧靜得有些肅穆的氛圍而神往,尤其后來久居鬧市,滿耳喧囂,再也找不到了那種感覺。
旅游今年暑假又踏進了蘇州城,少年的回憶召喚我想再一次重溫舊時的印象,遺憾的是,問了學生問老師,問了青年問中年,竟然誰也不知道那個去處。一位老者指點我說恐怕早已換了校名,或者已經拆遷了,即使還能找到,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也不會有當日的風光了,正是,這四十多年足以使黑發變成白頭,兩代人之遙,又哪能沒有滄海桑田的變化?
旅游 古老的蘇州城在悄悄地隱退,雖然園林依舊,而且都作為國家級的文物遺產被保存,翻修、粉刷、整舊一新,又添加了小賣部、飲料角、高價門票和門衛,似乎多了點什么又少了點什么。集體旅游,一天要奔好幾處園林,馬不停蹄,小橋流水畔走的是匆匆的腳步,曲徑通幽處涌來的是陣陣人聲,景色雖好,情懷難再,游罷歸來似乎又有些不能盡興。
旅游然而,蘇州人的古道熱腸仍然不減當年。同事許敏是當地人,一回到家鄉即被她少年友好包圍,熱情地款待她,也連帶地款待了我們,就這樣我也成了她朋友的朋友。金華森先生就是新交之一,他粗粗壯壯,痛快豪爽,乍一見不信他是蘇州人,可他細致入微的關照和善解人意的接待,又使你不得不信他非蘇州人莫屬。一見面他就宣布,要帶我們到最有蘇州特色的好去處,是茶樓品茗?
欣賞評彈? 還是觀摩刺繡? 他又遲遲不露聲色,叫人猜不透。一日傍晚,他突然來到我們的住處說,今日夜游網師園,這一下真使人歡呼雀躍。
旅游網師園實在是個不大的園林,占地8
畝,在這有限的天地,居然山水重重,屋重重,已屬不凡之地,如今又模仿古人秉燭夜游,那是什么滋味! 由于票價是白天的好幾倍,游客不多,恰恰是人靜聲廖之時,才能領受蘇州園林的本色。月亮剛剛掛上樹梢,我們走進這一古宅,沿著屋沿走廊,亮著箋箋燈籠,悄無聲息地導引游人穿過門廳、轎廳和花廳,古色古香的陳設發出幽幽的暗光,不由得你不屏息斂氣,漸漸地空氣中漾起了琴聲,忽徐忽疾,如泣如訴,追蹤聲息,是來自氣宇軒昂的大廳,定了定眼神,才發現有一古裝的仕女正在燈影下撫琴吟曲,嫻雅、端莊好似復活了一幅古畫。廳前是一池碧水,背臨崢嶸峭拔的假山,高下虛實,錯落有致,大有咫尺千里之感。溶溶月色,波光水影,似乎游動著雨煙云蔚,生出絲絲涼意。廳內一副對聯:“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橫琴待鶴歸。”此種雅興,只應天上有,何啻落人間!
怪不得這里住過許多名人雅士,又成為人文薈萃之地。
旅游凝神間,又飄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長嘆,抬眼一望,原來在那姹紫嫣紅的花叢中,兩位懷春少女正在吟唱《牡丹亭》,古樸、典雅的昆曲余音繚繞,時時拔動人們傷春的情懷。看著蜿蜒起伏的黛瓦粉墻,雙扉緊閉的月洞門,又宛若進入“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佳境,使人流連忘返。走出這似夢非夢之地,驀然回首,一片斷井頹垣之中,有一位貌似落難的公子在低低地吹著洞簫,真是花花草草由人戀,酸酸楚楚召人怨。走到園林深處,是一座華燈高照的廳堂,這才看清了它的精致玲瓏,畫樓雕棟,最后在委婉頓挫、鏗鏘激越的彈詞和琵琶聲中走出了網師園。
旅游此游不僅觀賞了園林的勝景,更重要的是讓游客進入特定的歷史場景,充分感受現實中不復再有的神韻,這才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這對那些專在形式上復制而忽視內涵的景點,有啟發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