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百年佛學刊物回顧
 

 

 

 

 

 

 

 

 

 
                                   黃夏年

    百年來,關于佛教出版物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數字。在這些眾多的佛教出版物中,除了大德講經說法和古籍再印之外,有相當一部分是帶有研究性的佛學刊物,其具體數字是多少,至今還不能完全統計出來。臺灣著名學者釋東初法師曾在其著的《中國佛教近代史》中談到本世紀上半葉佛教出版物情況:“我國佛教發行各種刊物,首推民國元年之《佛學叢報》,而歷史悠久者,則為《海潮音》月刊,已有五十五年之歷史 。此外年刊、季刊、月刊、半月刊、周刊、日報,全國各省各縣不下數百種(據日人考據多達三四百余種)……。”1東初法師在書中列出了55種佛教期刊,但在筆者所掌握的目錄2中,至少有名可考的達180種,這個數目幾與今天大陸和香港、臺灣幾個地區的佛教刊物總和。
    至今在眾多的刊物中仍推歷史悠久的《海潮音》為最。它是本世紀上半葉佛教界組織中國佛教會的會刊。這份刊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百年來中國佛教和佛學研究的窗口與見證,因此要了解中國百年佛學發展史,不得不格外重視它,尤其是它在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一階段里,刊出了大量的文章,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當我們要研究中國佛教改革家,著名僧人、社會活動家釋太虛大師時,不得不翻閱這份已有近80年歷史的刊物,因為太虛大師的許多重要文章,大部分就刊登于此。此外有關佛教界中的佛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僧伽群體研究的成果與動態,特別是揭示當代佛教與現實問題的思考時,也不能離開它。雖然這份刊物的大部分重頭文章都被搜集出來,作為一些文集(如《太虛文集》)或文庫(如《海潮音文庫》)等重新出版,但是遺憾的是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卻沒有重新出版,這不免對研究本世紀上半葉佛教的學者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憾。
    1924年南京支那內學院創辦《內學》年刊,是我國最早的一份純佛學的學術刊 物。它是在著名居士、學者歐陽竟無的領導下,以專門刊出純佛學理論的文章而名譽萬世。歐陽竟無在第一輯《敘言》中寫道:“悲而后有學,憤而后有學,無可奈何而后有學,救亡圖存而后有學,不如是而有學……天下有如是學,吾其愈益悲也。夫人心理咸其一致,如理事者在一己,如量者發由乎人,不可以不審。”3當代中國許多有成就的佛學家和學者,如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人都在這里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因此這份刊物至今都可以被視為20世紀以來最有價值、最精到的佛學刊物。如今這份刊物發表的文章已經被重復印刷和出版多次,舉凡收集本世紀最有價值的佛學成果,必離不開此刊。可惜的是此刊僅辦了四期以后就不再出版了,以后金陵刻經處的佛學研究文章以《內院雜刊》的形式繼續出版。與《海潮音》相較,《內學》居士團體辦的,代表了中國居士佛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如要了解近代中國佛學的早期發展及其方向,了解中國居士佛學,可說離不開此刊。
    周叔迦居士領導的北平佛教會在北京創辦的《微妙聲》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學術性刊物,該刊第一期《弁言》談道:“志切弘研,罔恤才短,用集同愿,鉆仰玄途。或則教義是研,或惟史籍是考。或述行持所得,或陳弘獲之私。部類分居,纂撰所獲。月一刊印,名《微妙 聲》。”4這份刊物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學者如湯用彤等人來主筆。1937年周叔迦先生又于北平創辦了中國佛教學院的《佛學月刊》,這兩份可以代表中國北方佛學水平的刊物,與南方的《內學》遙相呼應。與《內學》一樣 ,兩刊也未能長期保持發行,《微妙聲》一共出版二卷八期,到1940年停辦。《佛學月刊》一共出版四卷,約50期,到1944年為止。
    除了以上各刊外,據許國霖先生在《微妙聲》發表的《佛學論文索引》6,經常刊登佛學文章的刊物,還有《現代佛教》、《威音》、《佛化新青年》、《世界佛教居士林刊》、《人海燈》、《佛教評論》、《人間覺》、《四川佛教月刊》、《佛學半月刊》等。由學術界辦的刊物則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國學季刊》、《金陵學報》、《輔仁學報》、《燕京學報》、《東方雜志》、《學衡》等經常刊登佛學文章。像陳垣先生的文章就刊在這些雜志上的。可以看出,本世紀前三四十年的佛學研究是異常活躍的,不管是佛教界還是學術界都為此投入了不少的力量,這一方面固然與近代佛教復興有關,另一方面又與學術界的重視有很重要的關系,許多學者,不管是從外國回來的,如湯用彤、陳寅恪等人,還是在國內一直從事講學、學術研究的人如陳垣等人,都對佛學發生過強烈的興趣,由是在教界與學界的共同努力下,本世紀上半葉的的確確掀起一個佛學研究的高潮。
    值得指出的是,除《海潮音》之外,其它各種刊物都未能長期堅持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復雜,但有兩個主要原因是不得不提到的。第一個是人事和經濟上的原因。《內學》在第四輯《本院紀事》里說:“本院法相大學特課,原在第二院開辦。十六年(引者案,指1927年)三月以后,軍隊駐入院內,歷久不去,教授管理,均感困難。院務會議議決,到十六年暑假期滿二年,暫行停辦。其成績優秀之學子,分別留院工讀。同時第一院各部組織 ,亦因經濟關系,縮小辦理,問學部取消,研究部亦停頓。至十七年春,學友漸集,各種講習,積極進行,研究部頗復舊觀,惟大學特科以種種牽制,一時尚無續辦之望。”“本院校 刻經論,歷年未綴。十六年三月以后,刻匠工價陡漲,條件繁苛,無法維持,遂告停頓。… …”7從上引文可以看出,導致《內學》停刊的原因,一是軍隊進院,造成“教授管理,均感困難”;二是“刻匠 工價陡漲,條件繁苛,無法維持”,所以人事和經濟的原因,使得具有學究式的佛學研究不 能正常地繼續進行,特別是“經濟關系”,使得這份飲譽國內外的佛學刊物不得不走上自絕的道路。《微妙聲》、《佛學月刊》等,雖然沒有說到經濟的原因,但從它的出版周期越來越長,而且經常是以幾期合刊的形式,或者篇幅越來越少的情況來看,至少說明這些刊物已經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更多的刊物則是辦刊一二年即停刊。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于局勢的關系。眾所周知,日本軍隊的入侵,打亂了中國人的正常生活,顛沛流離,逃難遷徙,成為各階層人士的日常生活,在國破家亡的形勢下,既使有心從事佛學研究,亦無資料和正常的學術環境可言,所以更談不上出版的事情了。此兩大原因,使得已有的佛學研究大好形勢轉入了低潮,支那內學院被迫遷往四川江津,《海潮音》大量的壓縮篇幅,整個抗戰時期,其出版的總量,還抵不上正常時期時一年出版量。另一份當時最有影響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也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于1937年4月停刊。
    40年代以后,中國佛教的活動中心是在南方,尤以最大城市上海最集中,佛學研究和刊物的出版,有了一定的新氣象。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佛學刊物是《覺有情》、《弘化月刊》、《覺訓月刊》等。巨贊法師在廣西桂林創辦了《獅子吼月刊》。竺摩法師在香港和澳門兩地主編《覺音》月刊。這些刊物在當時起到過一定的影響,但是與前30年相比,內容更加關注現實,不象《內學》和《微妙聲》那樣更加注重歷史教義的考證與訓詁,像《獅子吼月刊》和《覺音》等刊,致力于宣傳抗日思想,對推進抗戰活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竺摩法師曾說:“今又承諸同志聘為本刊主編,實無兼顧之力,第念國難教難,雙重威逼,維護文字,發揚正義,亦為凡人應盡之天職,故不揣谫陋,毅然以赴。唯愿各方大德師友,鑒察微誠,時加指教,以匡不逮,并錫(賜)鴻文,藉張法眼,則慧澤均沾,豈僅有光篇幅而已。”8當時舉國上下關心的是未來中國的社會發展,遠離政治的純佛學研究,因而不能成為熱點。
    抗戰結束后,中國社會又陷入內戰之中,佛學研究并沒有馬上好轉。1945年2月王恩洋居士在四川創辦了東方文教研究院,發行《文教叢刊》。王恩洋在發刊詞中說:“今《文教叢刊》竟得于空前浩劫期中創刊出世,庶幾亦!先師(引者案——指歐陽竟無先生)悲學之意歟。”9這份刊物的宗旨是發揚支那內學院的傳統,“以發揚我國固有學說及佛學,并融攝西方學說,以期改造人類文化為主旨。”10除王恩洋先生外,學者呂澂、田光烈等人都在上面發表過佛學的文章。1947年8月出版第8期后,就沒再出版,一共存世2年。1947年,北京佛教界曾經創辦了一個名為《世間解》的佛學刊物,上面刊出不少有份量的文章,但是這份刊物也就在二年以后也停辦了。總的來說,民國時期的佛教刊物出版,是千年來中國佛學史上從未有過的繁盛氣象,百余種刊物并立,既有期刊,也有報紙,形式多樣,為作者提供了可以發表研究心得的各種園地,把中國的佛學研究一下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當然這些刊物都是屬于私人或隸屬于某個團體創辦的,編輯出版這些刊物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學者,因此它們對研究百年佛學學術史來說,既表現了一種特點,也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我們只要抓住這個特點,就很容易獲得研究的門徑 。《海潮音》是研究太虛大師的主要資料同樣,《內學》是研究支那內學院一系學者如歐陽竟無和早年的呂澂等人學術生涯的窗口。《威音》是研究顧凈緣居士佛學思想的根據。《獅子吼月刊》是研究巨贊法師中年生平思想的依據。《文教叢刊》是研究王恩洋先生中年佛學研究和思想的來源。此外,一些學術刊物則是我們尋找像梁啟超、湯用彤、陳寅恪等學者研究佛學的主要線索。
    經過40年代末到了50年代仍在發行的佛教刊物主要有上海大法輪書局出版的《覺有情》,上海佛教青年會會刊《 覺訊月刊》以及弘化社(后由上海佛教協會)出版的《弘化月刊》之三種。11不過隨著佛教界的調整,以上三種刊物分別于1953年4月、1955年9月和1958年7月停刊。1950 年北京創辦了《現代佛學》一刊,此刊作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會刊一直在全國發行,但在后來的環境下,還是未能逃過停刊的命運,最終于1964年6月《現代佛學。但是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主要佛教刊物和唯一的佛學園地,此刊集中了國內的佛學精英的作品,是新中國改革開放前的佛教的唯一見證,所以它的重要地位更是無可替代了。據王雷泉先生主編的《中國大陸宗教文章索引》12一書統計 ,從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間,大陸共發表佛學文章為1003篇,其中最少的年分是1966年,僅發表3篇。最多的年分是1953年,共發表99篇。平均每年發表58.1篇。這些文章絕大部分刊登在《現代佛學》上,僅有極少數個別文章發表在《哲學研究》和《文史哲》、《新建設》等社會科學理論刊物上。所以《現代佛學》成為了解中國大陸50年代至60年代佛學研究情況的主要窗口。
    1967年到1974年間整個中國大陸沒有發表過一篇宗教文章。1974年發表佛學文章一篇。1977年以后,佛學文章漸次增多,到1992年時,中國大陸全年共發表佛學文章達1125篇,一年發表的文章數量,超過了前17年的總和。但是從近年來從事這方面的學者不斷增多,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的情況來看,每年發表的佛學文章應該數量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與本世紀前半葉比較,世紀末佛學刊物的出版種類及數量,仍然沒有達到世紀初的水平,現今中國大陸各種佛教刊物仍然只有二位數,最多也只是到了三四十種,如果再加上一些宗教學的雜志,也不過是50種左右。13如此巨大數量的文章,決不是僅幾十種刊物就能完全解決了的,所以,答案只有一個,眾多的佛教文章只能在其它人文社科類刊物上刊出,換言之,它們分流到各種期刊。從統計表上看出,如今刊登與佛教有關的文章,涉及了文史哲的各種雜志報刊,可以說,只要是文科類的報刊雜志,沒有不刊登佛教的文章的。當然,這些文章并不全是純學術研究的成果,有相當一批是屬于知識性、介紹性或佛教文化范疇的作品。但是,“從量上來看,佛教界主辦的佛教刊物已占據中國大陸同類雜志的首位,成為佛教文化建設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質上來看,近幾年隨著佛教教團的重建,其水準也不低于海外華人地區的同類刊物。”14
    在當今眾多的佛教刊物中,與佛學這個學術層面接觸的刊物應該說是仍然不多的,象純佛學的刊物,如今只有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吳立民所長主編的《佛學研究》和方廣錩主編的《藏外佛教文獻》。王雷泉先生認為,《佛學研究》是從“《法音》這一母體先后分離出來”,15“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是年以《法音》(學術版)名義出版學報,每年一期,刊載佛學研究論文,由凈慧法師兼任主編。一九九零年改名《佛教文化》,仍為年刊。”161992年改為《佛學研究》年刊,現設有“佛學指南”、“佛教思想”、“佛教人物”、“經典研究”、“宗派研究”、“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中外佛教”、“研究綜述”、“會議動態”、“書刊評論”、“學術資料”等欄目,而且每年有一個鮮明的主題。1995年的主題是“佛教現代化專題”、1997年是“佛教考古與藝術”、1998年是“佛教人物”、1999年“百年佛教回顧”,這些主題都是圍繞當前佛學比較熱門的話題進行討論,撰文的作者來自于各個單位人士,發表的文章有觀點,學術性強,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喜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世界宗教研究》屬于國內宗教學界品位最高的純學術性刊物,是我國最早出版的宗教學理論刊物,迄今已有20余年的歷史。該刊以“學術性、理論性、科學性”為宗旨,辟有“佛教研究”專欄,所發文章學術品位高,理論性強,具有前瞻性,代表了我國宗教學研究的最新成就,有極高的參考性和重要的收藏價值。許多國內外學有成就的學者都在此發表過大量質量精到的文章,現已被全國各大學列入中文文科“核心期刊”,國外學術界也將其推選為中國社會科學界的“十大刊物”之一。但是由于它不是以刊登佛學文章為主,所發表的文章有限,僅是學者論佛的主要園地之一。與此相似的還有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宗教學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主辦的《 當代宗教研究》,以及山西社會科學院的《五臺山研究》等刊物。17《藏外佛教文獻》“賡續古代佛教文獻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建設與發展佛教文獻學,是今天佛教文獻研究者的任務,也是《藏外佛教文獻》愿為之奮斗的目標之一。”18該書以整理尚未入藏的文獻為主,但同時也刊出一些與藏經有關的研究文章。《禪學研究》是灌輸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不定期的刊物,主要刊登有關與禪學有關的研究文章,是學術界在南方出版的一份重要的佛學刊物。而在佛教界辦的一些出版物中,中國佛教協會主辦的《法音》、廈門南普陀的《閩南佛學院院報》、嶺東佛學院的《人海燈》和河北柏林寺辦的《禪》雜志更多地刊出一些學術性文章。“從《法音》到《法音》(學術版)和《佛教文化》年刊,再到今天的《佛教文化》季刊和《佛學研究》年刊,中國佛教文化事業從一片廢墟中走出,為下個世紀重新走向世界佛學研究前列聚集了隊伍,奠下了基礎。”

    1 釋東初著《中國近代佛教史》第237頁—238頁。臺灣東初出版社,1978年。
    2 此目錄系華東師范學院歷史研究所何建民博士提供,特此鳴謝。
    3 《內學》第一輯,支那內學院1924年12月初版。
    4 《微妙聲》1936年11月25日版。
    5 《微妙聲》和《佛學月刊》 的情況,系根據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佛教學者蘇晉仁先生所藏的此二刊合訂本而作出。特此鳴謝。《佛學月刊》的卷數和期數及年份,據筆者所見為這么多,或許還有遺漏之處,請方家補識。
    6《 微妙聲》第七期、第八期、卷二之一連載。
    7 《內學》第四輯,1928年12月支那內學院版本。
    8 竺摩《竺摩啟事》,《覺音》第十二期,第4頁。
    9 《文教叢刊》第一期第三頁。東方文教研究院1945年2月版。
    10 《文教叢刊》第一期封3。東方文教研究院1945年2月版。
    11 參見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第307—30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 臺灣東初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以下的統計數字仍出于此書,不另說明。
    13 現在出版的與佛教有關的刊物主要有以下一些:《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前身是《世界宗教資料》)、《敦煌研究》、《中國藏學》、《禪學研究》、《法音》、《宗教學研究》、《五臺山研究》、《宗教》、《當代宗教研究》、《佛教文化》、《佛學研究》、《上海佛教》、《上海佛學院院刊》、《臺州佛教》、《凈業》、《中國藏學》、《西藏研究》(藏文)、《廣東佛教》、《禪》、《閩南佛學院院報》、《九華山》、《甘露》、《江西佛教通訊》、《洛陽佛教》、《南亞研究》、《云南宗教研究》、《無神論·宗教》、《佛教知識》、《凈土》、《浙江佛教》、《寧波佛教》、《四川宗教》、《法源》、《玄奘研究》、《法源》、《禪露》、《普陀山佛教》、《正法眼》、《顯密》、《人海燈》、《重慶佛教》、《福建佛教》、《福建宗教》、《中國西藏》、《菩提心》、《佛教文摘》、《廣西佛教》、《宗教與世界》、《東北佛教》、《叢林》、《藏外佛教文獻》以及一些不定期的報紙如《大道》等。以上有的刊物或停辦,或改名。
    14 王雷泉《中國大陸佛教刊物簡述》,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4期。
    15 王雷泉《中國大陸佛教刊物簡述》,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4期。
    16 王雷泉《中國大陸佛教刊物簡述》,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4期。
    17 請參見王雷泉《國內佛教刊物管窺》,載《佛學研究》創刊號。黃夏年《我國新時期佛教讀物的出版》,載《中國出版》1996年第6期;《一九九五年中國大陸佛教讀物出版綜述——兼談有關佛教讀物的出版和評論》,載《 臺州佛教》1996第9期、第10期;《近期佛教研究著作掃描》,載《出版廣角》,1996年第6期。
    18 《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2頁,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19 王雷泉《中國大陸佛教刊物簡述》,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4期。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慈利县| 虎林市| 葫芦岛市| 普洱| 奉贤区| 尼玛县| 遵义市| 古田县| 积石山| 虞城县| 乌拉特后旗| 荃湾区| 宿迁市| 荔波县| 钟山县| 阳泉市| 盐池县| 防城港市| 三江| 西吉县| 南涧| 阿克陶县| 嘉兴市| 余姚市| 邳州市| 嘉荫县| 河北区| 天镇县| 大洼县| 苏尼特右旗| 抚宁县| 漳平市| 赣榆县| 壤塘县| 道孚县| 遂平县| 定安县| 拉孜县| 陇南市|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