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年
1999年,我國的佛學界沒有象前幾年那樣熱鬧,召開的學術會議不算太多,只有三次。現將這三次會議簡述如下:
第二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1999年3月22日至25日,由中國玄奘研究中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上海大學東亞佛教中心和陜西銅川市政府共同在陜西銅川市舉行,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等9個國家和中國大陸、臺灣省、香港地區的代表共137人出席了會議。其中外國參會代表有35人,他們是:印度駐華大使南威哲、尼泊爾駐華大使阿查里雅·拉杰索;韓國吳亨根、柳炳德、金洪(吉吉)、李相烈、李貞姬、黃旭、鄭駿基、鄭京植、鄭必世、金邦龍、田溶萬等;日本末木文美士、山內啟介、佑野靖夫、須藤健太郎;美國金藹麗、市村承秉、艾里夫·切木卡;俄羅斯土爾卡諾夫;越南阮才書、釋清決;德國梅開夢等;中國代表102人,大陸代表來自北京、上海、河南、重慶、陜西、新疆、浙江、甘肅、江蘇、河北、四川、海南等省市,有黃心川、巫白慧、吳立民、凈慧、馮其庸、程瑞聲、王亞榮、楊富學、杜斗城、韓廷杰、薜克翹、孫寶剛、劉培育、郭良(金均)、葛維鈞、暢耀、陳景福、增勤、常明、惟賢、麻天祥、嚴耀中、徐紹強、徐金星、溫玉城、李向平、樓宇烈、段啟明、王志遠、王仲德、蒙憬等;臺灣省代表有林光明、釋妙琪、洪鴻榮等;香港代表有朱明根、高秉業等。
會議收到論文66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了與玄奘有關的方方面面。代表們一致指出,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和一位杰出的高僧,中國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名人。他在中國乃至亞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的前進的榜樣。
玉華宮是玄奘大師晚年著述譯經、生活的地方和圓寂的場所,這里是玄奘學術生涯的精髓所在。代表通過研究指出,玄奘一生譯經1335卷,而他在玉華宮就譯出了680卷,占大師一生譯經總數約二分之一,因此玉華宮是玄奘譯經的重要基地,說它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是不過分的。學者考證了玉華宮的構成,指出當時宮內有玉華殿、弘法臺、嘉壽殿、慶福殿、云光殿、八桂亭、明月殿等譯經遺址,這些對恢復重建玉華宮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長安的玄奘譯場中,與前代相比,朝廷的干預較少;工作時間最長的是慧貴、神昉、靖邁、神泰、玄則五人;助譯成就最突出的是普光;筆受是最主要的職事;眾多助譯者功不可沒。學者們從梵漢對譯上考察了大師的譯經特點,強調了他譯經的準確性和創造性。如他譯的《金剛經》有"化解晦澀,校正訛謬;角度不同,有助理解;譯語周詳,完善義理"之幾個特點。他譯的《因明入正理論》,忠實簡潔,譯意科學,富有創造性。還有人認為從他譯的《勝宗十句義論》可以推出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在公元450至640年較為合適。這些都是有新意的研究。但也有人說,唯識學以佛說六經,慈氏五頌和《十七地論》為本,以無著和世親的著作為源。所謂唯識就是唯依他起性,唯了別識就是唯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識無義。玄奘法師對唯了別識的誤譯和誤解是在無真無假、以從代主、以反作正、繩假蛇威、以辨代了幾個方面。有人提出大師用佛學思想來武裝李唐最高統治者的頭腦,要他們用佛教理論來統治國家。玄奘的理想就是最大限度地爭取得到人間帝王的支持,護持佛法,發展佛教。玄奘晚年與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關系,是佛教史和隋唐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龍朔二年發生的"致君拜親"的事件,是高宗向武則天奪權而從佛教領域向朝野各界發出的試探行動,玄奘因與高、武的關系比較特殊,而在該事件中基本保持緘默,只是通過靜邁的上表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此外,有人考訂出玄奘的出生地在偃師縣府店鄉一帶。
對唯識宗,學者們也做了多方面的探討,認為《解深密經》在唯識思想史上的突出意義是率先提出了唯識的概念。玄奘唯識的"因能變"與"果能變",它既可以描述阿賴耶識中的"種生種"和"種生現"的變化,又可以描述出現行果識,是能變性的圖景識,并由這樣的現行果識而"現薰種",可以當下即在阿賴耶識中有習氣種子的成就。有人說玄奘的唯識論是在以前的理論基礎上作了一定的改造與創新。唯識宗的第八識之藏識本體其實是一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動態性存在,可名之曰"動態本體"。玄奘提出了一個新的成佛境界和方式,這就是人的自我凈化過程。他的唯識學有廣泛的宇宙人生觀,揭示了人體和生命的奧秘,是生命進化的階梯。唯識心理學的根本宗旨是為其修行服務的,是一種修行心理學,在世間生活中有應用的價值。唯識學所強調的是對善惡心所作的論述,有對治煩惱和提高道德素質的功用,而其對命運的觀點,是一種宿命論與自由意志論的統一。但也有人說其理論創新的根本所在就是將原本理解的"真如"之宇宙之心改換為"真如"之個體之心,這就為佛教信眾的修為開了方便之門。學者通過對漢藏文的《集論》和《攝大乘論》等的比較研究,指出法相學與唯識學區分的關鍵是"識"的概念。前者的含義即"了別",后者為顯現。這是護法唯識與無著唯識的區別所在,護法的唯識思想可看成是無著的法相與唯識思想的綜合。學者認為,阿賴耶識與潛意識有很多相似之處,二者都包括了社會的歷史性,并非純粹是個人經驗所形成的結果。它們對表層認識都具有決定的作用,影響了人的判斷。對玄奘所介紹的因明學,一些學者做了研究,有人指出玄奘沒有親自寫過因明著作,現存只有他的兩個比量,一個是他修改過的勝軍比量,一個是真唯識量。也有人認為,玄奘對陳那的因明學說不僅有透徹的把握,而且推進和發展了陳那的學說,肯定因明學在中國邏輯思想史上的重大作用。龍樹所創立的中道觀方法,在玄奘的法相唯識學那里是獲得創造性的發展,三性的建立與中觀原理不相違異。玄奘回國后將中觀派和瑜伽派的理論融合后建立了法相宗,這本身就是一大創造。
代表們更加關心唯識宗在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人指出,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地論派與南方攝論派在隋代的合流,是第一個唯識學時代的結束。玄奘開創了第二個時期。他所倡導的唯識宗淵源是來自部派佛教的《毗壇》經典。唐代窺基到五臺,是為五臺山唯識宗肇始。宋時有成覺大師洞明唯識。金代有成覺弟子善慧于五臺繼續弘傳唯識宗旨。元代弘教大師弘揚唯識大義,至明清時才難覓蹤跡。唐以后唯識宗并沒有在中國消亡,直到宋代仍在江南等地流傳。明代有智旭究心法相,明儒羅欽順及其后的王船山皆為法相指要,辨析經義在識、相之間,開近代法相唯識學復興之先河。晚近楊仁山推濤于前,歐最竟無、韓清凈、太虛助浪于后,學術界也融中西印思想于一體,以法相唯識學為思維之借鑒。明末清初中國哲學對法相唯識學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一是這一時期對法相唯識學本身的理論命題及體系已經有比較透徹的了解,特別重視轉識成智的理論。二是大多數思想家在運用法相唯識學理論成果時,采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三是主要針對程朱哲學和陸王心學的理論癥結,試圖重新開辟中國哲學的新局面。唯識宗衰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