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是蓄發系長穗,飄飄下垂。 剃頭蓄發和翎頂冠戴是滿清統治者法定的官服,太平軍首先從這里開刀,嚴厲 禁穿清朝官服,要求男子蓄發留須、婦女放足。在《奉天討胡檄》的文告中宣稱
: "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令滿洲悉令削發,拖一長尾于后,是使中國人變為禽獸也。 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令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人忘其
根本也。"(3) 認為清朝官員的衣冠是"妖服",在所到之處一概加以撕毀。每占 領一地,第一道公告往往是命令蓄發,宣布"有再剃者,殺無赦。"(4)
為了不讓 帽子遮蓋已經剃了發的,裹上太平軍的紅頭巾,還下令不準戴氈帽。 清朝服飾在中國已流行二百多年,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已成為漢族生活方式的
一部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改變已經習慣的東西,尤其是不準戴氈帽,激起人們 的反感,有的因為不愿去掉帽子被笞打、示眾,甚至被殺。盡管蓄發易服,有種種
過激的舉動,也遭遇一些人的抵制,但自愿蓄發者也不在少數,據同情太平軍的呤 利對蘇州地區的觀察說: "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都樂于留發,這是太平軍和自由的
標記。"這點在曾國藩的奏折中也有反映,由此可見太平軍的服飾在南方也曾風行 一時,由于這是與太平軍政權相聯系的服飾樣式,隨著太平天國的滅亡,這一服飾
也隨之消亡,以長發為特征的太平軍卻成為因此得了"長毛"的稱號。
太平 太平軍掀起的一股"蓄發易服"的風潮,是歷代農民起義從未有的舉動,無論
是漢代的黃巾起義,唐代的黃巢,明代的李自成,在起義中服飾上也有所標記,但 從沒有在社會上推行服飾變革,所以這是太平軍的創舉,但它變更的僅僅是款式形
制,并非是衣冠的等級之別,洪秀全登基后立即仿效封建王朝的禮制,用衣冠區分 君民士庶,維護層層隸屬的統治,在實質上依然是傳統的衣冠之治,所以太平軍的
服飾變革有種族色彩并無風俗改良的意義,與近代化無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