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宋的“祖宗家法”
鄧小南在《“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北京大學
學報》2000年第4期)一文中認為,趙宋的“祖宗家法”,實際上就是
宋代帝王累代相承的正家治國方略與規則。宋朝“祖宗家法”的提出,
與宋人在講求義理的新形勢下對唐代及五代政事的反思有關,也與唐
代以來社會變遷以及士大夫家族對于“正家之法”的重視有關。循故
事、沿祖制治國,是中國傳統社會自然習見之事。趙宋統治者強調
“繼述父祖基業”,“以治家之道推之治國”,既是標榜“家國一體”、
只奉祖制的結果,又是反映著歷史發展的現實進程。作為帝王之家的
“家法”,它從根本上制約著“國法”的取向與施行。
毛澤東號召“農業學大寨”的根本原因
溫晉生、杜曉風在《人民公社化與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興起》
(《學術論叢》2000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毛澤東之所以號召“農業
學大寨”,是因為60年代初人民公社化的挫折和國內外、黨內外對人
民公社的懷疑和責難,使毛澤東受到了巨大壓力。為了抨擊包產到戶,
捍衛人民公社,毛澤東亟需樹立一個人民公社化的成功典范,以便把
反對人民公社的“一切怪論都打下去”。最后,他驚奇地發現,大寨
經驗在相當程度上符合他的人民公社化模式,大寨的許多做法與他發
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思想根源有天然相通之處,大寨人取得的成績充
分證明了興辦人民公社的正確性。所以,毛澤東毫不猶豫地把大寨樹
為人民公社化的樣板,并號召農業學大寨。
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張文杰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河北學刊》
2000年第3期)一文中說,湯因比的“文化形態史觀”與中國傳統文化
關系密切。湯因比非常推崇中國的文化,反對西方學者的“西歐中心
論”。他認為“中國模式”與“希臘模式”這兩種模式乃是理解人類
文明的關鍵。湯因比用中國的太極陰陽學說來解說自己的文明理論以
及世界上的文明與歷史進程,認為文明的起源、生長和衰亡是陰與陽、
動與靜變化的結果,中國兩千年間所建立的功績是中華民族一直保持
下來的美德的緣故,這種美德與儒家學說有著密切聯系。
論古代通俗文學中的俠女盜妹擇夫現象
王立在《古代通俗文學中俠女盜妹擇夫的性別文化闡釋》(《中
國文化研究》2000年夏之卷)一文中認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中的俠
女盜妹,因其帶有底層文化的江湖野氣,所以往往沖破了士大夫文人
上層文化的種種框范。相當一部分俠女盜妹無顧忌地追求自己理想的
愛情婚姻,這是俠文化之個體自由本性在女性身上的一個獨特體現。
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模式,給予俠女盜妹們特定的反文化行為方式;外
在現實的別無他擇,強化了他們內在主觀的必然選擇。
近代華北農村人口的消長及流動
行龍在《近代華北農村人口的消長及其流動》(《歷史研究》
2000年第4期)一文中認為,清代咸豐朝以后,華北四省的人口數量一
直呈增長趨勢,出現了人滿為患的局面。嚴重的人口壓力和由此產生
的謀求基本生存條件的迫切需要,造成了華北地區人口成百萬地向東
北和內蒙古地區遷移。在人口壓力的驅動下,近代華北農村技術經濟
作物的擴大,亦農亦商的普遍趨向,以副補農的普遍存在等,都可以
視為農業經濟發展的表征。判斷明清以來中國農業有無發展,不能僅
僅局限于單位工作日勞動生產率的狹窄范疇。
《子夜》的重新評價
隨著90年代的文化轉型和價值觀念的嬗變,茅盾及其《子夜》在
文學史上的地位越來越受到懷疑,有人竟在20世紀小說大師的排行榜
上剔除了茅盾的名字。張景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在《〈子夜〉的重
估》(《求是學刊》2000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要正確評價《子夜》
的成就,必須摒棄政治學的批評模式而采用社會學的批評模式。《子
夜》成功地表現了個人與社會沖突的永恒母題,在否定封建文明的基
礎上滲透了強烈的現代意識,而且其客觀立場保證了它藝術描寫的真
實性,保證了它在今天的認識價值。(《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