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史建《圖說中國建筑史》 ![]() 王宏麗 在西方,藝術史始終是以建筑為主線的,因為建筑史更為明晰 地附著了一個時代的藝術潮流和文化;但是中國的狀況正好相反, 在藝術的各門類中,繪畫一直是絕對的主角,書法,甚至陶瓷藝術, 都比建筑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對一般藝術愛好者而言,對所謂的中 國建筑,只有大屋頂、琉璃瓦之類籠統的概念,“建筑史”的知識 則幾乎是空白。這大約也就是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筑史》雖寫于 上世紀初,至今依然暢銷的原因。然而,有關中國建筑史的書實在 是太少了,就是梁思成的那部名著,也是偏重于技術史。在這種情 況下,史建的《圖說中國建筑史》便顯得很突出,它實際上已不是 一部中國建筑藝術史,更把當時的社會文化熔鑄其間,再加上圖片 的精美、敘述語言的優美和高度個性化,使這部篇幅不大的著述顯 得厚重、凝煉。 《圖說中國建筑史》在歷史文化與建筑藝術的空間里縱橫捭闔, 一部建筑史由此成為一部鮮活的建筑文化史。在此,我們可以看到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對作者的深刻影響。例如,在敘述歷史上 錯綜復雜的宋遼金時,作者即有意避開純粹的時代背景的交待,而 有意將建筑史與文化史“打通”:“藝術史的分期往往是個很棘手 的問題,本來藝術的流變并不一定依循時代的必然演化規律,在這 方面,藝術史有點像文化史,它是錯綜穿插于政治化的所謂‘歷史’ 之中的,這種現象在五代、宋、遼和西夏這樣一個多政權、多民族 并存的紛爭又繁榮的年代,尤其顯得突出。比如,一直被表述為主 流的兩宋具有自己濃重的風格特征,而與之同時的遼代卻傳神地延 續了大唐遺風,并且遼代建筑的幾個代表作也奇跡般地得以幸存。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恰是后來吞遼滅宋的金遙開元明清三代建 筑之先河。”正是由于視野的開闊,作者對中國的木結構建筑與西 方石結構建筑的比較,對藏式的喇嘛廟建筑,均有獨到的闡述。濃 重而不呆滯,清晰而又鮮活,將藝術史融入文化史,把圖注變為 圖/文間的有趣中介,變為對插圖的細讀和對“正史”的演繹, 《圖說中國建筑史》在這方面為時下流行的圖文書做了新的嘗試。 摘自《光明日報》 |
||||||
媒介與國學
|
||||||
|
||||||
![]() |
||||||
![]() |
||||||
|
||||||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