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當代作家評論》與《佛山文藝》聯合發起在“20年當代
文學中尋找大師”活動,評點了19位知名作家。兩年后評點卻無下文。
近日,記者采訪了《當代作家評論》的副主編林建法。林建法語
出驚人:“這個題目做了一年多。原來對題目就有點打怵,現在看這
次活動沒有意義。”
被評點的19位作家是主辦者與批評者溝通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
當初舉辦這項活動的目的是以大師的標準苛求我們當代的作家,對照
大師的標準查找欠缺什么,希望能提高對純文學的關注。至于為什么
選擇了不到20位“候選大師”,林建法說其中有很大的隨意性。當時
這19位主要是對小說家,但也沒有嚴格的限定,后來也加進一些詩人、
散文家。活動一開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香港、臺灣等多家媒體都
特別關注,《當代作家評論》每期都有文章,現在看批評家是下了力
氣的,但編輯并不如意。在中斷了一段時間以后,今年又發了兩篇有
關余秋雨、余光中的文章,就再沒有繼續下去,好像批評家的興趣也
不在這里。
從辦雜志的角度,林建法認為不是炒作,選擇的標準不再是看作
家,主要是看作品,以編輯對文學的判斷和把握。文學是最沒有一種
尺度來衡量的東西,不好用投票表決的方式,無數新時期文學選本因
得不到讀者認可而石沉大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一川也封過幾位
“文學大師”,最后在一片嘩然中寂然無聲。北京大學教授謝冕等人
編過兩部“百年經典”,招致山西作家韓石山的尖刻譏刺。
“當代修志,隔代寫史。”中國當代文學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歷
史。評論家張志忠說:“這個時候,從文學史高度舉起‘大師’這桿
秤,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放上去掂量掂量,是一個非常有見地、有
質量的文學命題。”曹文軒則認為不應該老談大師。相比而言,當代
文學有比較遼闊的平原,但缺乏現代文學的高深。“五四”時期出現
了像老舍、巴金、沈從文、茅盾等一批大師,為什么當代反而推不出
大師?曹文軒說:“經過歲月的沉淀肯定會有‘大師’出現,這是肯
定無疑。我講這些是有根據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像中
國這樣多災多難,為文學儲備這樣豐富的資源。當然有豐厚的資源未
必出好作家,但好作家的出現必須以豐厚的資源為基礎。既要有知識
的裝備,也要有天分。”
但終究有沒有大師,是否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才會出現“大師”?
林建法說,直到現在還沒有作品提供出來。造就一個大師與時代、歷
史有關。辦了二十多年刊物的林建法開創過很多欄目,但從未像今天
這么困惑過。但他表示,當代文學創作在不斷地推進,評選“大師”
就不會終止,這個欄目會一直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