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
學界已有不少有關劉師培的研究文章,本文不打算對劉做廣泛意義上的研究,
只想以此個案,說明國粹派的文化建設觀。說到國粹派,人們常將其與“文化民族
主義”聯在一起,似乎凡入此派,即頑守“中學”,反對西學。
然而通過對劉學術思想淺探,或許可得出一個相異的印象:劉堅持國粹觀點,
但不是一個思想的“排外者”,恰恰是將西學中最“激烈”的學說--無政府主義引
入中國的一員健將,甚而參與將馬克思主義輸入中國的最初的活動。這就啟示我們
有必要從新角度,對國粹派做新觀察。同時,假如我們認同"國粹"運動是中國20世
紀文化重建史的“首頁”,由對劉師培的思考,也可對中國文化重建的內涵與實質
產生最初認識。
劉師培(1884-1919年),字申叔,號左庵。 江蘇儀征人。曾祖劉文琪、祖父
劉毓崧、伯父劉壽曾皆為著名乾嘉學者。 1901年(18 歲)中秀才。1903年開封會
試落第。時與種族革命家王郁人交往,同時認識林獬。后到上海與愛國學社章太炎
識,同尊古文經。《蔡元培《劉君申叔事略》記曰:“二十,赴京會試,歸途滯上
海,晤章君炳麟及其他愛國學社諸同志,遂贊成革命。時民國紀元前九年也。”章
此時正在辦報興學鼓吹"排滿革命"。劉入教育社,受影響寫《攘書》表示排滿決心。
同時與林獬合著《中國民約精義》,以獨特方式宣傳盧梭《民約論》思想。又與蔡
元培、葉瀚等人創辦《俄事警聞》,警示國人防俄侵華。 1904 年《俄事警聞》改
名《警鐘日報》。此后參加蔡元培主持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并參加以章太炎
為精神領袖的光復會,為首批成員。此時他積極撰寫反清文章,宣傳"排滿復漢",
自稱"激烈派第一人"。此年他與何班結婚。何班后為激烈的女權主義者,后改名何
震。
1904年劉參加由鄧實、黃節發起的"國學保存會"。次年《國粹學報》創辦,劉
為之投稿,被視為"國粹派"首要人物之一。同年冬天,上海發生廣西巡撫王之春刺
殺案,劉參與策劃。同年《警鐘日報》查封,劉活動于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繼
續宣傳反清, 又參加由陳獨秀發起的岳王會。
三年以后(1907年)劉渡日本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其時署名"韋裔",成為
《民報》及其增刊《天討》的重要撰稿人。東京時代,受日本社會黨影響,急劇向
無政府主義傾斜,發起"女子復權會",創社會主義講習班,辦《天義報》與《衡報》,
譯載了《共產黨宣言》與《家庭、所有制的起源》某些章節!妒侣浴氛f:“前五
年亡命日本……夏,君創《天義報》。秋,與張君繼設社會主義講習會。前四年又
創《衡報》,此兩報皆言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者也。"
1908年劉提議改組同盟會本部,遭拒絕后入兩江總督端方幕。1911年隨端方入
四川,鎮壓保路運動。端方被新軍鎮壓之后,劉逃往成都,在四川國學院講學。關
于此事,《事略》是這樣記載的:"是年(指前四年)君忽與炳麟齟齬 ,有小人乘
間運動何震,劫持君為端方用。君于是年冬歸國,依端方于江南。前一年隨端方至
四川,端方死 ,君幸而免。蓋在四川國學院講學"。
1913年為閻錫山高級顧問。此后劉的思想進一步右傾,竟然成了籌安會的理事,
為袁世凱復辟造輿論。《事略》記:“四年,君忽為楊度等句引,加入籌安會,袁
世凱死 ,君留滯天津。余長北京大學后,聘君為教授!
晚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主編"國故月刊",與"新青年"論爭,反對新文化
運動。同年11月20日病逝與北京。
劉逝去,留下大量著述。輯有《左庵全集》、《劉申叔先生遺書》等!妒侣浴
記:“所著書經其弟子陳鐘凡、劉文典諸君所搜輯。其友錢君玄同所整理,南君桂
馨聘鄭君裕孚所校印者,凡關于論群經及小學者二十二種。論學術及文辭者十三種。
群書校釋二十四種。詩文集四種。讀書記五種。學校教本六種。除詩文集外,率皆
民元前九年以后十五年中所作。其勤敏可驚也!
一、于傳統的溫存
劉早年是一個激烈的反滿革命派。他與章太炎交往,與孫中山有密切的關系,
參加過蔡元培的軍國民會、暗殺團。他寫過《黃帝紀年論》、《攘書》、《論激烈
的好處》 等論文,宣傳"排滿革命"的民族文化思想。
這時他手中的精神"武器",是傳統的"攘夷"思想!度習罚ǎ保梗埃衬辏╅_
首便說,“攘,《說文》云,推也”,“吾謂攘字從襄得聲,辟土懷遠為襄。故攘
字即為攘夷之攘。今攘書之義取此!
他又說,“豕韋之系世秉麟經,我生不辰,建虜橫行,鑒于前言,扶植人極,
炎黃有靈,實憑實式。黃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劉光漢識!辫b于時代的
具體情況,劉師培以"攘夷"宣傳革命是歷史使然。這使我們想到日本明治初開時,
維新志士也同樣使用過這個歷史口號,其在鼓動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為后世所認可。
劉堅持黃帝紀年。他說,凡是一個民族必須追溯其起源。中華民族之祖是黃帝,
應以黃帝紀年。劉的思想存著一份愛國熱忱,故對未來之中國抱著殷切的希望。他
說:"吾遠測中國之前途,逆料中國民族之未來,吾惟有樂觀",“則中國之在二十
世紀必醒,醒必霸天下"他還說:"中國其既醒乎,則必盡復侵地,北盡西伯利亞,
南盡于海。建強大之海軍,以復南洋群島中國固有之殖民地。遷都于陜西,以陸軍
略歐羅巴,而澳美最后亡。""既醒之后,百藝俱興,科學極盛,發明日富,今世界
極盛之英德美不足與比也。"
不過也要看到,在許多的"主義"中,大概民族主義最難把握"度",每當走過頭
便可能仄向狹隘的一途。
劉師培宣傳"攘夷"的目的在反清,這是對的,但有時也將此思想做過度的演繹。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神州之民"與少數民族雜處的情況,對此他持反對的態度:
“偷息茍生,日與夷族相雜處,吾恐百年之后必凌滅至于無文而蔑不夷也”,對漢
民與少數民族雜處生活表示反對。
中國以漢族為主軸,但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大中華"國家圈內,
共生共存,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雜處"其實不是壞事,而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團結與文
化融合。
劉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溫存情感,故將極多精力,傾注于對中國經典與諸子的研
究。劉師培在《國粹學報》等雜志上所發的文章可以見其學術觀點意趣。
他在《國粹學報》上所發的文章有《南北學派不同論》(第2、6、7、9期,
1905年)、《清儒得失論》(原刊《民報》14號,1907年)、《近代漢學變遷論》
(《國粹學報》第31期。1907年)、《近儒學術系統論》(《國粹學報》第28期,
1907年)。以上的文章皆論列中國學術史,尤對中國宋明至清以來的學術做排列比
較,頗有心得。
《漢宋學術異同論》于宋儒多有肯定之處,此文載于《國粹學報》第6、7、8
期。時在1905年。
《漢宋學術異同論》言:近世以來,治漢學者,都指斥宋儒家為空疏,漢儒經
學雖有師承,"然膠于言詞立說,或流于執一",宋儒著書雖多有臆說,“然恒體驗
于身心”。他們的學說有時確也"出入老釋之書","如張朱二程皆從佛學入門",但
心得之說實高出于漢儒。所謂"宋儒多有思想穿鑿之失、武斷之弊,雖數見不鮮",
然"心得之說亦間高出于漢儒"。
他對宋儒也有批評。宋儒侈言義理,"高遠精微",但是往往創一說而常有“先
后互異"的毛病,"立一言或游移無主"。他又說:漢人治學有章可循,"循律而治經",
宋人則是"舍律而論學",此為宋學與漢學的一大區別,也是宋學缺失之處。
劉師培是傳統派,卻不是尊孔派。他反對立"孔教",寫有《論孔教與中國政治
無涉》, 論中國宗教起源,認為"中國上古之時本有宗教,而宗教之源起源于神教,
因祀先而祀人鬼"。
他考證教字從孝。《孝經》曰"夫孝,教之所曲生也",此古教起源于祖先教之
證。因禮而祀天神。因祭社而祀地祗。他考證社為土地之神。同奉一神即同居一地。
今中國各村落民戶雖十,也必有土地廟,是為證明。是則中國之宗教可以分為三:
一為多神,一曰拜物,一曰祀先。此皆孔子以前之宗教,而今日依然存有遺風。此
一言曰之皆為神教,也可稱為巫教。漢魏以降,老釋二家繼興“中國陋儒以昔之從
奉多神、拜物各教者,參入老釋兩家之說!倍率怪袊胀癖姵绨輳埖懒、袁
了凡。他指出這就是中國宗教的大概歷史。
他論孔子系教育家而非一宗教之教主?鬃铀员缓笫莱缧,是因為多種原因。
近世以來,有人要樹立孔教以對抗西學,其實孔教兩字最"不合論理"。
劉反對立孔教,卻不反對在中國建立普通意義上的宗教!缎押蟮闹袊房梢
說是他對未來中國文化建設前景的預見與設定。他論中國將來的宗教與“主義”:
"中國醒后之宗教。國民必有宗教。宗教者,進化之伴侶也",明言中國應該有宗教,
對其于教化民眾的作用表示肯定的態度。
他所倡導的"中國宗教",有獨特的意義規定。由于"世運日新","猶太之古箴,
斷不足為不變之圣典",因此中國未來的宗教將主張"上帝非實有";新宗教將以國家
為崇拜之對象,"以國家為至尊無對,以代上帝";“一切教義,務歸簡單";宗教教
義將隨時"經教會若干議員之允可,可得改良”;樹立教會的權威性;對于已被確立
的教義,"背之者為叛國家,由眾罰之"。
以上的文字寫于1905年,當時的他還主張“國家",可見他思想轉化史上的曲折
起伏。 從文化建設的層面觀察,寫這篇文章時的劉師培要求在中國有一個國家宗教,
以統合國民思想,建立新信仰世界。
二、以"中學"釋"西學"
應該說,劉早年是一個別具特色的民主論者。他注意用中學解釋“民主",想在
中西學融會貫通中,求其新解,并能使中國人接受。這大概也可說是將西洋學說"中
國化"的一種嘗試。
他在《中國民約精義·序》中說,我國學子知道有“民約”二字者,已經有三年。
大體是閱讀了楊廷梁據日本版所譯本。盧梭《民約論》為歐洲政學之力作,然是學輸
入,對中國僅增加一新名詞而已,實應大力宣傳,以求普及。同時他又認為民約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發明,故當可從中國經典中尋找出本國民約思想精華。由此原因編
寫《中國民約精義》(1903)。
在這本書中他引用《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
羊傳》、《春秋谷梁傳》、《國語》、《周禮》、《禮記》、《論語》等有關君民、
君臣關系論述,以《案》述及己見,論民約思想,說明西方民約思想在中國古已有之,
證明在中國可以實行民約思想。
例如他在《論語》《案》中說,孔門之論政,厥有二端:一為君臣間之關系,一
為君民間之關系。上古之時,君不獨貴,臣不獨賤。既設君以治天下,復設臣以為之
佐理。國為君臣共有,豈有尊卑貴賤之可分。推孔子之意,豈非抑君主之尊,而重執
政之權哉。
劉《中國民約精義》對于宣傳民主思想固然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然而民主思想
畢竟是市民社會的產物,說典型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已經有了民主思想未免牽強。而
劉所處之時,中國正需要大力引進西方學理,強調民主思想古已有之論,對繼續加大
力度宣傳西學,似有負面影響。
三、又是一個"激烈派"
他在《論激烈派的好處》(1904年)中云:對于舊社會應該毫無顧忌,鼓動
人民,實行破壞,天下的事情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他表示與平和派決裂,要做激烈
派,專門從事破壞。破壞就是"革命", "中國到了現在,國里頭的政府既壞得不堪,
十八省的山河都被異族人占了去,中國的人民不實行革命斷斷不能立國,就是'破壞'
兩字,也是斷斷不能免的了。"
他認定日本的吉田松陰、意大利的馬志尼都是革命家,要向他們看齊。法國的盧
梭、孟德斯鳩雖是說"空話"的,比不上革命實行家,然而他們鼓動革命,功不可沒。
將這一言論與他的生平聯系起來看,可以知道,他所謂的革命其矛頭是指向清朝反動
政府的。他站在孫中山、章太炎革命派的一邊表示出對滿請政府不共戴天的仇視。同
年他參與策劃王之春謀殺案可以視為他對革命思想的一種實踐。劉在這時還真能稱得
上是一個有言有行的人。他的這段歷史堪可肯定。
劉師培宣傳以激烈行動反對清朝之后,又使自己的思想向無政府主義方向傾斜。
無政府主義思潮19世紀出現于歐洲。其主要代表有施蒂納、蒲魯東、索列爾、拉葛德
爾、巴枯寧、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等。分別代表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無政府工團
主義、巴枯寧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以及不抵抗主義等諸種思潮。其共同特征是否定
階級斗爭,否定一切國家形式。具體言之,無政府主義者有的宣揚極端個人主義,反
對任何權威與約束,放棄一切政治斗爭,建立所謂無政府、無命令、無服從、無制裁
的社會;有的主張建立以個人為基礎的互助制社會;有的希望以工會代替國家政權,
以罷工為推翻資本主義的唯一手段;有的提出以暗殺手段推翻政府,然后通過互助方
法進入他們所謂的"共產主義";有的則主張不以惡反對惡,以不抵抗方式建立他們理
想的社會。
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傳入中國。1905年《民報》創辦,宣傳過這種主義!缎
民叢報》、《東方雜志》以及李石曾、吳稚輝在巴黎創辦的《新世紀》等也介紹過無
政府主義。
1907年劉師培獲章太炎邀請與妻何震及表弟汪公權來到日本。在此前張繼已在東
京與日本的無政府主義者建立了聯系。劉到日本后,便與張接頭。 本年8月底,劉師
培仿照日本無政府主義"金耀日(星期5)講演會"的形式建立了“社會主義講習會”。
說是社會主義實是無政府主義,在其《社會主義講習會第一次開會紀事》中,說:
“吾輩之宗旨,不僅以實現社會主義為止,乃以無政府為目的者也!彼钠拮觿撧k
了"女子復權會",有機關刊物《天義報》。他就利用這份報紙宣傳自己的主義。
劉師培寫有《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苦魯巴特金學術述略》、《無政府革命
與農民革命》等文章,積極宣傳無政府主義思想。他在這些文章中表達了如下的觀點:
1、無政府主義并非無稽之談,如用一句話表達則是“無畛域,無區別"。無畛域則無
國家,無區別則無政府。無政府的目的是消滅國家,消滅政府。是為達到世人的無差
別平等。當然此類理論違反社會發展規律,是一種純烏托邦的幻想,另外也與以革命
方式奪取政權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背道而馳。 2、確信人類有三大權:平等權、獨立
權、自由權。三種權利中,平等權最為重要,“獨立自由二權以個人為本位,而平等
之權必合人類全體而后見"。3、方法與目標:實行人類的天然的平等,消滅人為的不
平等,"顛覆一切統治機關",“破除一切階級社會及分業社會,合全世界之民為一大
群,以謀人類完全之幸福。"
劉師培還將無政府主義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融合會通,論說老子是無政府主義的
創始人,又用儒家與道家思想解釋無政府主義:“儒道兩家之學說主于放任,故中國
之政治主放任而不主干涉",“名曰有政府,實與無政府無異"。在他看來無政府主義
"在歐美各國為理想之談,然中國數千年來即行無政府之實",“由是以觀則實行無政
府主義,以中國為最易,故世界各國無政府,當以中國為先。”
四、"新史"精神
劉師培有 《新史篇》 等文,從史學角度進一步說明他的文化觀。他對中國舊時
代著史精神與方法表示懷疑與反對。他論中國舊史有以下幾個大缺陷。
其一是"所謂歷史者,大約記一家一姓之事耳"。如果是記"彼族所存之史",也只
是換湯不換藥,"并其所謂一家一姓之事者"。因此在劉師培看來,一部中國歷史在歷
代史學家手里便成帝王史、英雄史,民眾在歷史中完全沒有地位。
其二、史家以其一己之好惡,對所記人事,文過飾非,隱惡揚善。他反對這樣的
史觀,即"隱修君親,亦臣子之大義"。顯然,他主張秉筆直書,將歷史的真相表露出
來,以供后人借鑒,而更重要的是保存一部真實的中國歷史,這對于中國文化的延續
與發展不可缺少?鬃又洞呵铩酚衅涔P削曲筆的著史原則與思想,這樣的史學精神
是與儒家"君臣父子"的名分觀聯系在一起的?匆徊恐袊24史,其中的絕大部分都
浸染著濃郁的儒學色彩。劉師培反對著史以"曲筆"與"隱飾",其本意是反對儒家思想
中的封建倫理。
其三,揭露封建史家的修史目的在于"掩耳盜鈴",文過飾非,而最終“可以助愚
民之用”。人們說起"國粹",便想到文化上的守舊與思想上的滯后,顯然對劉師培的
個案分析,使我們發生了這樣這樣的觀點,就劉師培來說,其早中期思想與其說是保
守倒不如說是激進。他在《警鐘日報》上發表這篇文章時署名"無畏",也可以說明他
寫這樣文章時與舊制度、舊文化對立的決心。
劉師培又著有《中國歷史教科書》(1905年)。張豈之先生主編《中國近代史學
學術史》 議此書時有以下評論:1905-1906年,劉師培也批評過去中國史書之敘事
“詳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詳于事跡而略于典制,詳于后代而略于古代!彼吨袊
歷史教科書》,"其用意與舊史稍殊",注重“歷代政體之異同,種族分合之始末,制
度改革之大綱,社會進化之階級,學術進退之大勢。"他與章太炎一樣,認為"今日治
史不專賴中國典籍,西人作史者,詳述太古事跡,頗足補中史之遺"。故他"于征引中
國典籍外,復參考西籍,兼及宗教社會之書。庶人群今后之理可以稍明。"
可以說《中國歷史教科書》是劉師培對闡揚史學精神的一次具體實踐。20世紀初
步,梁啟超倡"新史學",劉師培"新史"精神與梁啟超"新史學"思想,顯然在某些方面
節拍相接,寓意暗合。
劉師培一生思想多變,當與端方接近之后,更急劇右轉。端方死后,他無地容身,
又轉入袁世凱旗下。1916年他在《中國學報》上發表文章《君政復古論》說:國家無
論強弱,在于視其政治如何,而政治如何又看執行政治的是如何的人。“是故千里之
勝決于廟堂,萬化之原基于用舍。至于創制天下,賓屬四海,至大之統,非至辨者莫
之能分。至重之業,非至強者莫之能任。"他強調,天下民眾“無主則亂",凡事不遵
古法,"無以承天"。這時的劉師培早已忘記自己作為無政府"激烈者"說過的話,倒過
來宣揚強權至上,為袁世凱效力。
反清革命的劉師培、國學者的劉師培、無政府主義者的劉師培、復古倒退的劉師
培,如此等等,劉的思想面目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先主張排滿革命,繼入無政府過激
派隊伍,又投端方懷中,再為袁世凱效力。可惜每次都好景不長,每次都持志不堅。
東倒西歪,反復無常,不知其可?匆徊恐袊枷胧罚鐒熍噍呉苍谏贁怠H欢
劉師培在入世之初,積極宣傳革命,身體力行,奔走呼號,尤其他主張文化民族主義,
在歷史上起有重要作用,還當載之于史,俾使后人分析揚棄。
(作者情況:華東師大歷史學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