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寫下你的墓志銘

作家畢淑敏和大學生談生論死

 


    □我覺得中國人太講究生存的數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質量 

    □人生本沒有意義,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 

    □死亡是一個自然的現象,現在卻被工業化了 

    畢淑敏說,她從來沒和這么年輕的朋友談過生死,她沒有把握大學生對這個題目是否有興趣,而我們這個民族是不喜歡談死亡的,只談人生的幾大樂趣,就是福、壽、祿。但是,當她站在大連大學禮堂的講臺上時,驚訝地發現,這個上下兩層,能容納一千多人的禮堂里,連過道中都擠滿了年輕的面孔。 

    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過程 

    為什么要和大學生談生論死?“因為人的生存就是一個走向死亡的過程。無論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奇異的幻想;無論人類怎樣通過神話,甚至現代的克隆技術去追求不死,人的生命終究有一個限度。當我們思索這個向著死亡的存在時,便會感到與生俱來的焦灼和恐懼。不論你是年輕還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畢淑敏的開場白,將全場帶入凝重的氛圍之中。 

    畢淑敏說:“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好死不如賴著活’,我不喜歡這句話。我覺得中國人太講究生存的數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質量。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在于它的長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尊嚴地活著和尊嚴地死去是一個人整體價值不可分割的部分。” 

    畢淑敏告訴大學生,臺灣學者楊國樞1994年在大學首開死亡學課程,他想可能沒人來聽,所以貼出海報說有100人就開課,沒想到來了300人。為什么現代人對死亡越來越關注?楊國樞總結了四點原因:一是人類永遠對死亡充滿了好奇;二是現代人的苦悶;三是現代社會壓力太大;四是許多人探索死亡是為了探索生命的意義。 

    生命不因外在而寶貴 

    人生有何意義?這是當代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人生本沒有意義,”畢淑敏的回答贏來大學生的一片掌聲。但掌聲過后,畢淑敏的話又讓大學生們陷入思索當中:“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會感到無名的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 

    講到這里,畢淑敏請大家拿出紙來,在上面畫一條橫線,在左邊的起點上寫上“0”,代表出生,在右邊的終點上寫下自己打算活到的歲數,代表死亡;再在橫線上畫出自己現在年齡的坐標,然后在已經活過的日子里,寫下自己做過的最出色的事情;在還沒有活過的日子里,寫下今后最想做的三件事。 

    畢淑敏請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同學走上講臺。一個男生走上來,說他今年21歲,此前沒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打算活到60歲;在21歲到22歲之間,想找一個心愛的人,22歲以后要大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做一個對社會、對自己有用的人。畢淑敏問他:“為什么你說21歲以前沒有成功的事情?考上大連大學你不覺得成功和驕傲嗎?”在同學們的掌聲中,這位男生也興奮起來:“是的,很光榮,很高興!” 

    一位男生從二樓跑下來,他氣喘吁吁地自我介紹說:“我來自云南省一個邊遠的山區。對于生和死,我追求的是生命的質量,而不是它的長短。21歲以前,我做過的最成功的事就是走出家門,從南方闖到北方,來到這座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校園,我今后打算把我的生活過得更加充實。”畢淑敏幽默地問:“你能說得具體點嗎,比如是否準備得諾貝爾獎什么的?”男同學充滿信心地說:“不排除這種可能,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 

    “最值得我驕傲的是,初中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我決定考大學,考了三年終于考上了!” 

    “20歲的我最自豪的是,每次到一個新學校都是我自己去的,包括這次上大學,也是我一個人從遙遠的南方乘火車來到大連的。” 

    …… 

    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走上講臺。畢淑敏說:“你們談了很多,那么真切、誠懇,我非常高興和感動。有些同學對自己20歲以前的成功估計不足。我覺得你們從一個不懂事的嬰兒,成長為一個茁壯的青年,有了知識、體力和理想,有了是非標準,有了今后生活的藍圖,這都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我希望同學們對這條生命線做些反思,還可以和朋友分享生命的計劃。一個人要愛自己,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許我們的個子不夠高,長得不夠英俊,或頭發不夠黑,皮膚不夠白,我們會有種種不如意的地方,但生命不是因為外在的東西而寶貴。我們既然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大腦,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放射出怎樣的光芒。” 

    讓死亡回歸家庭 

    當話題從如何“生”轉向怎樣看待“死”時,畢淑敏說:“死亡是什么?死亡是一個自然現象,就像現在是秋天,我們在大連大學的校園里走,會看到黃色的樹葉飄然落地。在前工業社會,我們能看到老人在家里死去,死亡是整個生活結構的一部分。但現在死亡都到哪里去了呢?死亡都被送到醫院里去了,臨終的人身上插滿了管子。這是一種工業化的死亡。我去美國訪問一些研究死亡的機構和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正發起一個運動,讓死亡回歸家庭。讓一個人在他非常熟悉的環境中安然地、有尊嚴地結束他的生命,周圍的親人也用安祥的態度來接納這個過程,我覺得這是對生命整個過程的一個呵護。” 

    畢淑敏并不想美化死亡,她說:“死亡為什么會讓我們感到恐懼?除了它會讓我們有不潔的聯想等生理上的因素外,最核心的恐懼就是喪失。其實,人生有許多喪失,比如失戀,失去友誼,這些都是小的、局部的喪失,死亡就是最后一次喪失。只有直面死亡,你才會有勇氣面對人生當中的一個個坎坷和喪失。”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演講結束前,畢淑敏請大學生們再拿出紙來,給自己寫一個墓志銘。 

    “如果我死了的話,墓碑上應該刻的是‘在奇跡中生活過的人’。我覺得我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我愛過,我哭過,我活過,我是一個完整的人。” 

    “我不是一顆流星。” 

    …… 

    年輕的大學生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他們對人生的思考。 

    畢淑敏打開自己的本子,用一段哲人的話作為結束:“死亡將導致我們的毀滅,但對死亡的察覺,又能拯救我們。追尋生命意義的價值感和目的,是人類最顯著的特性。能夠存在于孤獨、并且必須面對死亡的世界上,才是我們最真實的挑戰。” 

                                                          (于進才 )

                     《中國青年報》 2000年11月29日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孟州市| 松潘县| 舒兰市| 泰兴市| 双桥区| 安泽县| 彰化市| 富平县| 塔城市| 南澳县| 和平区| 始兴县| 靖远县| 阿坝| 新巴尔虎左旗| 西和县| 三江| 阿尔山市| 海盐县| 台前县| 开鲁县| 义马市| 吉首市| 厦门市| 金平| 中西区| 绵竹市| 金塔县| 新蔡县| 东丽区| 佳木斯市| 灌云县| 武城县| 淮北市| 尚志市| 烟台市| 桦南县| 丹阳市| 亚东县|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