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
中國戲曲是一種蘊含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用當今流行的話來說,它是一個普遍聯系的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結構。若干年來,戲曲理論界對戲曲本體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創獲。許多論著不僅提示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而且進一闡釋傳統戲曲的深一層的特征,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式性等。這些認識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但是,當人們對中國戲曲作進一步研究時,不禁會產生一系列的問號。諸如,中國戲曲何以會形成如此高度綜合,包羅萬象的氣勢?各種獨立的藝術在中國戲曲中何以能結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國戲曲那種獨特的"無中生?quot;的虛擬手法何以能為中國老百姓所認可和接受?中國戲曲何以能如此自由地玩弄時間與空間?中國人何以千百年來對戲曲藝術如癡如醉?中國戲曲文化的長河如何能長流不竭而汩汩向前?要想令人信服地回答這些問題,僅從戲曲的本體著眼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作出多學科的開掘,必須對中國人的思維傳統作整體性的觀察和思考,必須把戲曲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中國戲曲文化》正是在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此書的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中國戲曲的體態與風姿,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有直接的關系。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又和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宗教、中國民俗、中國倫理、中國藝術、中國經濟、中國政治等等,都發生層次深淺不同的聯系。
作者正是從這種普遍的聯系著眼,打通戲曲藝術學與廣泛的人文學科的界限,對戲曲一道作文化學的全方位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窺察到中國戲曲的種種奧秘。
在《源頭編》作者認定中國戲曲大綜合的舞臺藝術體制的形成與中國人整體渾然性的思維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一統"是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觀念。"大一統"的思維方式培養了中國人思想的趨同性。"同一哲學"的思維傳統,培育出"萬物皆備于我"的博大胸懷,開辟了中國戲曲調和眾藝的廣闊道路。
在《劇種編》作者論說中國戲曲出生以來就處于嚴酷的競爭之中。為了抗拒優勝劣汰規律的懲罰,為了生存和發展,戲曲家不斷地引進和吸收新的藝術因素,豐富自己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水平。自覺和不自覺地實踐著"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易》理。所以,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劇種至今能分享藝術園地的雨露陽光。
在《文學編》,作者認為戲曲文學是在傳統文化的軌道上進步,深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歷史時代,政治、文化環境的變化,文化思想的變異,社會風尚的轉換,使戲曲文化的風貌隨之改觀。
在《演出編》,作者認為戲曲舞臺的時空自由觀與中國傳統宇宙觀保持著內在的聯系,虛擬表演的原則的確立與傳統《易》學的意象觀大有關系,傳統的陰陽太極觀念則無處不在地表現于傳統舞臺的方方面面。作者以老莊道論、儒家易理、佛家般耶學說闡釋戲曲舞臺的規律。
《中國戲曲文化》打通了史與論的界限,對中國戲曲既作了歷史性的考察,也作了理論性的探索,涉及了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文化心理學、哲學、文學、藝術學等多門學科。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家之言。在戲曲史論研究領域中建立了新的視角,具有開拓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