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俠先生(1923~2001),我國著名歷史學家。 1923 年生于山東省巨野, 1944 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歷史系, 1948 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學部讀研究生。 1951 年 3 月至 1953 年 12 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任助理研究員。自 1953 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師范學院(后改稱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大學)。現任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農民戰爭史學會顧問(原理事長)、河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北省社科聯副主席等職。長期以來,致力于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古代史、遼宋夏金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著有《隋末農民起義》、《秦漢農民戰爭史》、《王安石變法》、《宋代經濟史》、《遼夏金經濟史》(與喬幼梅教授合著)以及包括《求是集》、《知困集》、《探知集》、《兩宋政治經濟問題》(與鄧廣銘先生合著)在內的上百篇論文。主編《宋史研究叢書》、《宋史研究論文集》、十卷本《中國改革通史》等多種,《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史學家欄目收錄他的辭條。
漆俠教授著作編年目錄
作者:刁培俊
原刊《漆俠先生紀念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專著
1、《隋末農民起義》
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版
2、《唐太宗》(筆名萬鈞)
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4月版
3、《王安石變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79年1月再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增訂本
4、《秦漢農民戰爭史》(與寶志強、段景軒、李鼎芳合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6月初版,1979年9月再版
5、《求實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
6、《宋代經濟史》(上、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1988年7月初版;《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再版
7、《兩宋政治經濟問題》(與鄧廣銘先生合著)
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8、《知困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
9、《遼夏金經濟史》(與喬幼梅合著)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8年3月修訂版;《中國經濟通史·遼夏金經濟卷》,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再版
10、《探知集》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1、《宋學的發展和演變》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2、《歷史研究法》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編著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遼宋西夏金史卷》(副主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5月版
2、《宋史研究論文集》
1987年年會編刊,(與鄧廣銘先生共同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1994年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版
1996年年會編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998年年會編刊,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000年年會編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宋史研究叢書》
第一輯,10種,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1999年陸續出版
第二輯,5種,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2001年陸續出版
4、《宋史研究論叢》
第一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版
第二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版
第三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
第四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版
5、《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與鄧廣銘先生共同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版
6、《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與鄧廣銘先生共同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版
7、《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四卷本,與田昌五先生共同主編)
齊魯書社、(臺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8、《中國改革史》(一卷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中國改革通史》(十卷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論文:
1947年
1、摧兼并(王荊公新法精神之一)
《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65期,1947年11月1日
2、宋代對武人的防制
《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72期,1947年12月31日
1948年
3、北宋元祐舊黨的貶逐(范今)
《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76期,1948年1月28日
4、尹洙、王安石論“校事”
《申報·文史》第9期,1948年2月2日
5、李覯與孟子
《申報·文史》第17期,1948年4月3日
6、李覯不喜孟子(上、下)
《申報·文史》第18—19期,1948年4月10日、4月17日
1950年
7、北宋熙寧時代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王安石新法研究之一
《光明日報》1950年6月21日
1951年
8、王安石新法的淵源
《歷史教學》1951年第4期
1952年
9、論王安石的保甲法
《光明日報》1952年2月2日
10、范仲淹的歷史地位
《大公報》(上海)1952年2月7日;《進步日報》1952年2月8日;《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2月版;《探知集》
11、胡適的實驗主義與其歷史學的反動本質
《大公報》(上海)1952年5月15日;《進步日報》1952年5月16日
12、包拯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歷史教學》1952年第10期
13、關于史可法的評價問題
《歷史教學》1952年第12期;《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2月版;《知困集》
1953年
14、學習斯大林學說,反對歷史工作中的教條主義
《大公報》(天津)1953年3月26日
15、《由批評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冊引起的幾個問題—答讀者韋立群同志》
《人民日報》1953年6月30日;《文匯報》1953年7月8日
16、關于新社會制度發生于舊社會制度中的問題
《新建設》1953年第9期
1954年
17、論李密在歷史上的作用(方若生)
《歷史教學》1954年第3期;《中國農民起義論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版;《求實集》;《探知集》
18、方臘的起義(與錢君曄合著)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2月版;《中國農民起義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7月
19、有關隋末農民起義的幾個問題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國農民起義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2月版;《求實集》
20、秦末農民戰爭(署名漆俠等)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版;《中國農民起義論集》三聯書店1958年7月;《河北大學學報》1962年第2期
21、宋朝的“差遣”和“通判”的職責和性質怎樣區別?(問題解答)
《歷史教學》1954年第10期
22、趙匡胤與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季子涯)
《歷史教學》1954年第12期;《求實集》
23、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齊力)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2月版;《探知集》
1955年
24、宋代手工業簡況(季子涯)
《歷史教學》1955年第5期
1956年
25、關于我國農民戰爭史的研究
《人民日報》1956年12月4日
1957年
26、從農民的分化看漢代社會性質
《天津師范學院科學論文輯刊》(人文)1957年1月版;《探知集》
27、學習宋代歷史的一個讀書報告
《歷史教學》1957年第2期
28、讀《宋書·徐豁傳》和《王弘傳》——試釋晉代占田制度(署名子涯)
《天津日報》1957年6月1日;《求實集》
1958年
29、女真建國及建國初期的社會狀況
《教學理論與實踐》1958年第1期
30、關于中國古代中世史封建社會部分的分期分段問題(執筆)
《歷史教學》1958年第11期
1959年
31、關于曹操評價的根本問題(執筆)
《天津日報》1959年5月16日;《曹操論集》三聯書店1960年1月版;《求實集》
1960年
32、關于中國農民戰爭的性質問題
《光明日報》1960年2月18日;《天津師大學報》1960年第2期;《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問題討論集》三聯書店1962年2月版
1961年
33、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分期問題(執筆)
《河北大學學報》1961年第1期
34、我國封建社會中農民的經濟地位
《河北日報》1961年6月23日
35、二十等爵與封建制度
《歷史教學》1961年第11~12期;《求實集》
1962年
36、關于皇權主義問題
《天津日報》1962年1月3日;《求實集》
1963年
37、論王安石變法
《人民日報》1963年5月16日;《求實集》
38、正確認識歷史上的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王朝
《新建設》1963年第7期;《探知集》
39、談觀點材料的統一
《天津日報》1963年11月6日
1964年
40、農民是地主階級的對立面,還是地主階級的后備軍?
《哲學研究》1964年第3期;《求實集》
1966年
41、農民戰爭與讓步政策
《文匯報》1966年3月10日
1976年
42、地震不可怕,人力能勝天——讀《夢溪筆談》關于登州地震的記載(萬鈞)
《遼寧日報》1976年8月30日
1978年
43、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河北大學學報》1978年第3期;《求實集》
44、讀《李自成》——論農民的革命民主主義
《文史哲》1978年第6期;《求實集》
45、關于中國封建經濟制度發展階段問題
《山東師范學院學報》1978年第6期;《求實集》
1979年
46、漫談宋史學習
《書林》1979年第1期;《求實集》
47、宋代貨幣地租及其發展
《河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求實集》
48、宋代學田制中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
《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求實集》
49、農民戰爭是推動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光明日報》1979年12月18日
1981年
50、宋遼金史研究的“大有”年
《中國歷史年鑒》(1979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1、宋代的瑤族和壯族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1982年
52、關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
《河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求實集》
53、司馬遷的調查訪問方法——讀《史記》札記之一
《求實集》
54、談《史記》中的“太史公曰”——讀《史記》札記之二
《求實集》
55、關于宋代人口的幾個問題
《求實集》
56、宋代以川峽路為中心的莊園農奴制
《求實集》
57、宋代植棉考
《求實集》;與《宋代植棉續考》合并后收入《探知集》
58、宋代紡織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及紡織手工業生產的各種形式
《求實集》
59、宋代地租形態及其演變——兼論地價及其與地租的關系
《求實集》
60、女真族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
《求實集》
61、西晉末年以流民為主的各地起義
《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求實集》
62、論“等貴賤,均貧富”——宋代農民的政治經濟思想
《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知困集》
63、宋代封建租佃制及其發展
《陜西師大學報》1982年4期
1983年
64、讀書雜志(范今)
香港《華僑日報·文史雙周刊》1983年1月8日,第27期;1982年11月25日;1984年5月13日,第59期
65、宋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及其不平衡性——從農業經營方式、單位面積產量方面考察
《中州學刊》1983年第1期
66、怎樣研究宋史
《文史知識》1983年第9期;《知困集》;《學史入門》中華書局1988年6月版
67、猛安謀可在中原的土地占有制和紅襖軍起義
《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8、關于宋代差役法的幾個問題
《宋史論集》中州書畫社1983年8月版;《知困集》
69、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演變(與高樹林合著)
《歷史研究》1983年第5期;《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知困集》
70、宋遼金史(研究狀況,與喬幼梅合著)
《中國歷史年鑒》(1983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1984年
71、宋代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
《宋史研究論文集》(1982年年會編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1985年
72、南宋從差募并用到義役的演變
《歷史論叢》第五輯,齊魯書社1985年1月版
73、宋代市舶抽解制度
《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知困集》
74、宋代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
《文史知識》1985年第2期;《知困集》
75、諸葛計同志《唐末農民戰爭戰略初探》序(1984年2月10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知困集》
76、建國以來中國農民戰爭史的研究
《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與《關于我國農民戰爭史的研究》合并后收入《知困集》
77、陳亮的經濟思想
香港《明報》月刊1985年10月號
1986年
78、論呂惠卿的經濟思想
香港《明報》月刊(第21卷第1期)1986年1月號
79、宋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
《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80、再論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
《河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知困集》
1987年
81、關于宋代雇工問題——宋代社會階級構成探索之一
《河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知困集》
1988年
82、宋朝 草市 機戶 客戶 蜀洛朔黨爭 宋神宗趙頊 墟市 元豐改制 元祐更化 鎮 王安石 制置三司條例司 主戶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遼宋西夏金史》辭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5月版
83、《三言二拍》與宋史研究
《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知困集》
84、關于南宋農事詩——讀《南宋六十家集》兼論江湖派
《河北學刊》1988年第5期;《知困集》
85、宋代封建經濟制度的演變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86、宋代的土地占有和社會的再生產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87、宋代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88、宋代手工業內部諸關系的變革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89、宋代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
1989年
90、孟慶斌同志《泊頭市梨業志》序(1988年9月15日)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知困集》
91、契丹遼國建國初期的皇位繼承問題
《河北師院學報》1989年第3期;《知困集》
92、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治史、執教、育人
《河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高等教育學報》1990年第4期;《探知集》
93、宋元時期浦陽鄭氏家族之研究——宋元社會階級結構探索之一
《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日本同朋舍1989年9月版;《知困集》
94、契丹斡魯朵(宮分)制經濟分析——遼社會經濟結構研究之一
《河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知困集》
95、關于王安石變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與郭東旭合著)
《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4期;《知困集》
1990年
96、宋代榷鹽制度下封建國家、商人與亭戶、備丁、小火之間的關系
《鄭天挺先生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0年3月版
97、《宋史研究論叢》第1輯序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版
98、人生需有指路燈
《中國青年報》1990年5月15日
1991年
99、報刊必須堅持雙百方針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從一篇文章的遭遇談起(范今)
《河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探知集》
100、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宋遼戰爭研究之一
《河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探知集》
1992年
101、《哲學的使命》評介
《探索與求是》1992年第2期
102、宋太宗雍熙北伐——宋遼戰爭研究之二
《河北學刊》1992年第2期;《探知集》
103、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
《河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探知集》
104、中國封建時代兵制的變革與封建經濟制度推移的關系
《知困集》
105、范仲淹集團與慶歷新政——讀歐陽修《朋黨論》書后
《歷史研究》1992年第3期;《探知集》
106、宋代植棉續考
《史學月刊》1992年第5期
107、九百年前一場偉大改革的再現——《汴京夢斷》序
《光明日報》1993年10月13日第六版;后以《鄭熙亭教授<汴京夢斷>序》刊于《河北日報》1993年2月23日;《宋史研究論叢》第二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探知集》
108、《南皮縣志》序(1992年2月15日)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09、王育濟《天理與人欲》序(1992年8月7日)
齊魯書社1992年12月版;《宋史研究論叢》第二輯;《探知集》
110、關于長篇歷史小說《汴京夢斷》的序言和通信(與鄭熙亭合著)
《河北師院學報》1992年第4期
1993年
111、《任丘市志》序(1992年2月20日)
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12、中國古代史記編纂形式探源
《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探知集》
113、劉寶辰編著《花岡暴動——中國“勞工”在日本的抗日壯舉》序(1992年10月30日),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探知集》
114、《宋史研究論叢》第2輯序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15、姜錫東《宋代商業信用研究》序(1991年9月5日)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探知集》
116、契丹的役
《宋史研究論文集》(1992年年會編刊)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994年
117、論遼夏金經濟的發展及其歷史地位(與喬幼梅合著)
《河北學刊》1994年第1期
118、從對《遼史》列傳的分析看遼國家體制
《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探知集》
1995年
119、宋學的發展和演變
《文史哲》1995年第1期;《探知集》
120、弘揚中華文明的壯舉
《中國圖書評論》1995年第1期
121、李華瑞《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序(1994年國慶前夕)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探知集》
122、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序(1995年4月18日)
齊魯書社1995年5月版;《探知集》
123、劉秋根《中國典當制度史》序(1993年3月20日)
《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7月版;《探知集》
1996年
124、《宋史研究論文集(1994年年會編刊)》序(1995年5月29日)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版;《探知集》
125、晁迥與宋學——儒佛思想的滲透與宋學的形成
《河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探知集》
126、《巨野縣志》序(1993年2月10日)
齊魯書社1996年6月版;《探知集》
127、釋智圓與宋學——論宋學形成前儒佛思想的滲透
新加波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1996年單行本;《探知集》
1997年
128、楊倩描同志《吳家將——吳玠、吳璘、吳挺、吳曦合傳》序(1995年4月25日)
《河北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版;《探知集》
129、《中國社會科學家自述》漆俠自述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30、《宋史研究論文集(1996年年會編刊)》序(1997年8月4日)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探知集》
131、宋太宗與守內虛外
《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紀念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探知集》
1998年
132、陳士諤、陳致遠《鐘相楊幺起義考》序(1999年上元節)
岳麓書社1998年6月版;《探知集》
133、釋智圓《閑居編》跋
《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探知集》
134、《中國改革通史》序言(與姜錫東合著)
《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十卷本)河北教育出版2000年1月版
135、楊渭生主編《兩宋文化史研究》序(1998年8月15日)
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999年
136、王安石的《明妃曲》
《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探知集》
137、悼念恩師鄧廣銘恭三先生
《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探知集》
138、《宋史研究論叢》第3輯序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39、釋“鏖糟陂里叔孫通”
《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140、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家的中道義——兼評釋智圓有關中庸中道義的論點
《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34期
141、“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以獻身的精神投入歷史學(“史學與社會”筆談)
《河北學刊》1999年第5期
142、荊公學派與辯證法哲學
《河北學刊》1999年第6期
143、《宋史研究論文集》(1998年年會編刊)序(1999年7月15日)
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44、讀先師鄧廣銘教授《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光明日報》1999年12月13日(刁培俊執筆縮寫);全文收入《探知集》
145、論歷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歷史方法探索之一
《探知集》
2000年
146、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序(1999年7月20日)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7、王善軍《宋代宗族與宗族制度研究》序(1999年6月15日)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8、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
臺灣大學歷史系《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49、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序(1998年7月9日)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50、裴汝誠《半粟集》序(1999年7月25日)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51、高紀春《宋史·本紀考證》序(2000年1月7日)
河北大學出版2000年10月版
152、王安石、張載哲學比較研究——兼論張載的社會觀
《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6月版
153、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義
《河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154、王雱:一個早慧的才華四溢的思想家
《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01年
155、《歷史教學》50周年紀念
《歷史教學》2001年第1期
156、《包拯研究與傳統文化——紀念包拯誕辰千年論文集》序(2000年5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57、《宋史研究論叢》第4輯序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58、宋學的形成與文風、學風、政風的變革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中華書局2001年6月版
159、歐陽修在宋學形成中的先鋒作用
《宋史研究論叢》第四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60、馬克思主義史認識歷史最有效的工具
鄒兆辰、江湄、鄧京力著《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61、胡瑗在經學和教育上的杰出貢獻
《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162、浙東事功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思想與朱陳“王霸義利之辨”
《河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163、蘇軾“蜀學”與程頤“洛學”在思想領域中的對立
《河北學刊》2001年第5期;《何茲全教授九十歲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64、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序(2001年4月16日)
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2002年
165、朱熹與史學
《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第1期
166、中庸之道與司馬光哲學
《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67、李志賢《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序(2001年2月4日)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03年
168、論歷史研究的方法
《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
2004年
169、我的學習路程
《河北大學報》2004年3月10日第四版,4月10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