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縵堂日記》 清·李慈銘 稿本 (1854—1888)
李慈銘(1830—1894),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號蓴客,人稱越縵先生。光緒六年(1881)進士,后官至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曾著有《越縵堂文集》、《湖塘林館駢體文鈔》、《白華絳跗閣詩集》等。
李慈銘是清末名士,一生勤于治學,每日記事,從咸豐四年到光緒十四年,至去世時累積有七十馀冊日記手稿,共包括《甲寅日記》、《越縵堂日記(乙集—壬集)》、《孟學齋日記》、《受禮廬日記》、《祥琴室日記》、《息荼庵日記》、《桃花圣解庵日記》、《荀學齋日記》、《茍學齋日記后集》九部分,。日記中記有大量的朝野見聞、人物軼事、社會風貌等內(nèi)容;又有大量的讀書劄記,涉及經(jīng)史子集各部;同時還有關於名物考證、書畫鑒賞等內(nèi)容,及著者自撰之詩詞等作品,這都為后人研究清末社會、經(jīng)史學術以及研究著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一直被世人所重視。
2.《翁同龢日記》 清·翁同龢 192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手稿本 (1858—1904)
翁同龢(1830—1904),字聲甫,號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大學士翁心存之子。咸豐六年狀元,為同治、光緒兩帝之師。歷官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1898年6月15日被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后,又被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1904年病卒。1909年詔復原官,后又追謚“文恭”。
翁同龢是晚清政界頗有影響的人物,在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戊戌維新時期都曾有重要活動。《翁同龢日記》從咸豐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到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四日,記敘了這一時期的許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動,內(nèi)容相當豐富,被譽為晚清四大日記之一,是研究近代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3.《翁文恭軍機處日記》 清·翁同龢 1938年燕京大學圖書館影印手稿本 (1883.8.9—1884.4.6)
翁同龢,簡歷已見前述。
《軍機處日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翁同龢在入值軍機期間(光緒九年二月初一日——光緒十年三月十一日)每日經(jīng)手所記的有關皇帝的旨意、朝廷官員的奏摺、以及軍機大臣對奏摺的批文、翁同和本人對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涉及到國家內(nèi)政外交諸多方面內(nèi)容。該日記對於了解清光緒九、十年間(1883—1884)清政府內(nèi)政外交方面的時局背景、政策以及研究這一時期翁同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淞南隨筆》 清·孫文川 稿本 (1863-1865)
孫文川(1822—1882),字澄之,一字伯澄,上元(今江蘇南京)人,齋號為讀雪齋、商壺館,諸生,以熟悉洋務,保舉至知府。有《讀雪齋詩集》。
《淞南隨筆》為孫文川在同治二至四年寓居上海時所記的日記(同治二年八月二十日——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書中記載了作者的日常生活、讀書交游,也保存了當時特定時期的歷史史實和社會傳聞。那時候,正值太平軍和清軍進行最后的較量,在上海、蘇州一帶展開殊死搏斗,戰(zhàn)況慘烈;而上海也是各國侵略者的橋頭堡,租界林立,主權問題、外交問題、通商問題層出不窮。作者以一個具有一定洋務知識的封建文人來審視、記錄這一切,故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和史料價值。
5.《湘綺樓日記》 清·王闿運 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869—1916)
王闿運(1832—1916),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湘潭人。所居曰湘綺樓,自號湘綺老人。清咸豐舉人。太平軍起義時,曾入曾國藩幕僚。后講學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館館長。所著除經(jīng)子箋注外,有《湘軍志》、《湘綺樓日記》、《湘綺樓詩集》、《湘綺樓文集》,并編有《八代詩選》。門人輯其著作為《湘綺樓全書》。
《湘綺樓日記》從同治八年到民國五年,時間跨度達四十馀年,但中間稍有缺失,如同治十三年,光緒十一、十二年、二十三年等,總字數(shù)達250馀萬。王氏喜歡記錄家常瑣事,柴米油鹽,無不畢載。其平生以權謀之術、帝王之學自稱,對新朋舊友常常有所臧否品評,亦多記于日記之中。此書對研究近代歷史、文化就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6.《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清·曾紀澤 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本 (1878—1886)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xiāng)人,曾國藩子,字劼剛,襲一等毅勇侯,官至戶部右侍郎,謚惠敏。光緒年間出使英法俄諸國,與俄人力爭,毀已立條約更立新議,索回伊犁及烏宗島山、帖克斯川諸要隘,有功於朝,官至戶部左侍郎,卒謚惠敏。曾紀澤通中西之學,有奏疏詩文若干傳世,又有《佩文韻來古編》、《說文重文本部考》、《群經(jīng)臆說》等。
本書記錄光緒四年元日到光緒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為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的日記,兼及在國內(nèi)時。日記中所記述內(nèi)容以外交事務為主,與之有關的人物、事件、函電記載物詳。出發(fā)前一段來往拜訪人員頻繁,登程後於路程里數(shù)分段記之精準,所見所聞頗多意趣。
7.《悚齋日記》 清·于蔭霖 民國十二年(1924)北京刻本 (1878—1903)
于蔭霖(1838—1904),吉林榆樹縣黑林鎮(zhèn)太平川屯人,字次棠,一字樾亭,號悚齋,咸豐九年(1859)己未科進士。選庶吉士,同治元年(1862)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八年(1882),授湖北荊宜施道。光緒十一年(1885),任廣東按察使,次年任雲(yún)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光緒二十五年(1899),任湖北巡撫,次年任河南巡撫,官至廣西巡撫。后被罷官,退居南陽。光緒三十年(1904)病卒。
于蔭霖日記記錄時間從光緒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到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歷經(jīng)二十五年,內(nèi)容廣泛,日常生活、民生國計、風俗學術無所不包。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晚年的讀書劄記和學術隨筆,如《王密論》、《漢疏廣宋張知白論》;二、日常來往信件;三、辦差行旅所見所聞;四、與人公私往來所行所感等等。由於于蔭霖功高位顯、學問超然,“少登翰苑,晚綰疆符,易歷中外四十馀年,政事文章赫然彪柄”,有著特殊的學術及政治地位,其所記所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上層知識份子及執(zhí)政階層的物質(zhì)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且身處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大變動的特殊的歷史時期,親歷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所以他的這本日記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
8.《許文肅公日記》 清·許景澄 清光緒間鉛印本 (1881—1900)
許景澄(1845—1900),浙江省嘉興人,字竹筠,同治七年(1868)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六年(1880)開始外交生涯,曾被清政府任命為駐法、德、奧、荷等國公使。光緒十六年(1890)改任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許景澄曾寫《外國師船表》,上疏清朝廷,建議加強海防。光緒十八年(1892),沙俄出兵侵占我國新疆帕米爾地區(qū),他曾作為中方談判代表,與俄方據(jù)理力爭。任駐俄公使期間著有《帕米爾圖說》、《西北邊界地名考證》,為維護國家主權提供了歷史依據(jù)。義和團運動興起后,因反對圍攻使館排外而忤慈禧,被殺。后謚文肅公。著作有《許文肅公遺稿》等十二卷。
此日記為許景澄姻親盛沅編輯,日記按時間排序,共記許景澄最后二十年事(光緒七年——光緒二十六年),中間除光緒十年(1884)上半年未記和光緒二十五年(1899)欠缺外,其他年份記事均完整無缺。日記內(nèi)容廣雜,有讀書心得、書信往來、會晤和拜見各方官員記錄,更多的是出使各國行程和游歷記錄,包括途中及在各國的見聞和一些涉外活動。從日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外國的一些風土人情和當時人們對世界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其中,日記中幾處涉及經(jīng)濟財稅的記事,於今日之研窮尤為有價值,是難得的清末經(jīng)濟史第一手資料。此日記雖長,但每件記事卻較為簡單,多為寥寥數(shù)字,只羅列活動行程,對於一些當時的重大事件和交涉過程的處理和結(jié)果,自己的感想等很少提及,這不能不算是一點遺憾。
9.《澄齋日記》 清·惲毓鼎 稿本 (1882—1917)
惲毓鼎(1862—1917),字薇孫,一字澄齋,河北大興人,祖籍江蘇常州。光緒十五年進士,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國史館協(xié)修、纂修、總纂、提調(diào),文淵閣校理,咸安宮總裁,侍讀學士,國史館總纂,憲政研究所總辦等職,擔任晚清宮廷史官達十九年之久。
這部《惲毓鼎澄齋日記》,起于光緒八年,迄于民國六年,計120萬字,是惲毓鼎幾十年工作與生活的全面記錄。由于工作的關系,惲毓鼎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慈禧、光緒及朝廷大臣的言行;出于職業(yè)習慣,他翔實地在日記中記錄了所觀察到的種種細節(jié),為后人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惲毓鼎處于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他在日記中還記錄了自己對國勢日衰、朝政腐敗的憂慮和憤慨,也提出了不少救敝圖強的見解和主張。日記所體現(xiàn)的晚清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惲毓鼎很有濟世救民 的抱負,一度想到地方上施展才干,平時注意物色人才,樂于接待四方之士,日記中詳細記 載所見之人的姓名、籍貫、特長等,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寶貴資料。
10.《鄭孝胥日記》 現(xiàn)代·鄭孝胥 稿本 (1882—1938)
鄭孝胥(1860—1938),字蘇龕、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嘗取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顏所居曰“海藏樓”,世稱“鄭海藏”。福建省閩侯縣旗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偽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曾任偽滿洲國總理。近代詩人,孝胥工詩,擅書法,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著有《海藏樓詩》八卷等。
鄭孝胥日記自光緒八年壬午二十三歲起,到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七十九歲止,延續(xù)五十六年之久(光緒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僅小有缺佚,計二百十八萬字,留下了中國近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教等很多資料。鄭孝胥是清末明初朝廷中一位重要人物,所記除了身邊的瑣碎小事,筆下不乏流露宮中秘聞、上層軼事及其所處年代的歷史花絮。
11.《窳櫎日記鈔》 三卷 清·周星詒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1884—1885,1898)
周星詒(1833—1904),河南祥符人,居浙江山陰,字季貺,號巳翁,官福建建寧府知府,以事獲譴革職,性嗜藏書,著有《窳詩質(zhì)燕熹詞》。
日記分為卷上、卷中、卷下三部分。卷上題為《吳游日記》,始光緒十年(一八八四)閏五月朔,迄七月晦。記載了作者在甲申年間所經(jīng)之事,包括讀書寫文、友朋往來、水陸游覽等多種內(nèi)容。卷中題為《客閩日劄》,起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十二月朔,止於次年(乙酉)七月三十日。卷下題為《橘船録》,首條為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二月二十四日閱讀正月下旬及二月上旬《時務報》,末條為七月十三日上海自設立《農(nóng)學報館》,其主興農(nóng)學。這一卷全為作者被革職之后所記,雖然不全,但多有評論時事、考訂書籍之語。亦間記世俗應酬、家庭瑣事,編輯時刪去了十分之四。卷下以后附有《窳劄記》,著重記載讀書體會。
12.《廉讓閑居日記》 清·范壽枬 清末稿本 (1884—1898)
范壽枬(1825—?),事跡闕考,身份可疑。
日記從光緒十年六月一日到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二十九日,以條目形式簡單記錄作者的起居生活,以及與其兒子的通訊往來等,常常僅冠日期、未具內(nèi)容。日記中每有“水漲*寸,高*尺*寸”的記載,記錄湖北荊、樊一帶的水文記錄。
13.《張謇日記》 張謇 稿本 (1884—1926)
張謇(1853—1926),江蘇南通人,字季直,號嗇庵,清光緒二十年(1894)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有感於清末國力的衰弱,主張“實業(yè)救國”,陸續(xù)創(chuàng)辦多家工廠和企業(yè),都是中國早期的民族工業(yè),對新中國的工業(yè)發(fā)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此外,在文化教育事業(yè)上,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后又創(chuàng)建多所職業(yè)學校。是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近代實業(yè)家,以及教育家。著有《張季子九錄》、《嗇翁自訂年譜》等。
張謇有記日記的習慣,生平共留有日記二十八冊,自二十二歲開始,至去世時止,共跨越四十二年(光緒十年正月初一——民國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中間稍有間斷。這部日記是研究張謇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史的重要史料。
14.《那桐日記》 清·那桐 稿本 (1890—1925)
那桐(1856—1925),清末滿洲鑲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琴軒。舉人出身。在清末光緒、宣統(tǒng)年間先后充任戶部、外務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等重要職務,并兼任過京師步軍統(tǒng)領和管理工巡局事務。八國聯(lián)軍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辦事大臣,隨奕勖、李鴻章與聯(lián)軍議和。《辛丑條約》簽訂后,被派為專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遷居天津。
那桐有鑒于其叔父“逐日書寫筆記垂三十年不輟,身心功夫與年俱進,歷歷可考,且偶遇往事,隨意披閱,如在目前”,因此于三十四歲時開始每日書寫日記,前后達三十六年(光緒十六年元旦——民國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時間跨度大,系統(tǒng)完整(除缺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宣統(tǒng)元年五月十三日的第20冊外),歷經(jīng)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政變、八國聯(lián)軍犯京、辛亥革命等重要的歷史階段,對于晚清及民國初年的政治、外交、軍事,甚至官僚日常生活行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15.《賀葆真日記》 賀葆真撰 民國間抄本 (1890—1928)
賀葆真(約1874—?),河北武強人,字性存。其父賀濤(1849—1912)師從桐城派吳汝綸,頗有文名,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并曾主講信都書院。
《賀葆真日記》,卷內(nèi)又題為《收愚齋日記》。從十七歲到五十四歲,從清末持續(xù)到民國時期共三十多年時間(光緒十六年正月——民國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幾乎涵括了著者的一生。在日記的前半部份,是賀氏青年時代,其內(nèi)容主要是課學讀書、家庭瑣事等;后半部分,是賀氏中年時期,除日常生活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記錄書籍版本、校勘等內(nèi)容。日記中涉及到當時吳汝綸、傅增湘等諸多名流,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16.《倫敦與巴黎日記》 清·郭嵩燾 稿本 (1874—1877)
郭嵩燾(1818—1891),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人。1847年中進士,1853年隨曾國藩組建“湘勇”。1856年任南書房行走,1863年署理廣東巡撫,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從此閑居。1891年病逝。他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外交官。著有《養(yǎng)知書屋文集》、《使西紀程》等。
1877年,郭嵩燾臨危受命,出任首任駐英大使,在旅途中對所見所聞時時記錄,編為《倫敦與巴黎日記》。在駐英期間,參觀各地的工廠學校和政府機構,使他的觀念產(chǎn)生根本變化,發(fā)出“西洋政教、制造,無不出于學”的驚呼。郭嵩燾還向清政府大力介紹外國先進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導致保守派人士的仇視。先是因《使西紀程》一書,被清廷申斥,書稿毀版。而后又遭到他的副手劉錫鴻的誣陷,于是郭嵩燾因病請辭,清政府同意辭職后派曾紀澤接任。在官場傾軋和污蔑中,結(jié)束了中國第一位駐外外交官的生涯。郭嵩燾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稱贊西洋政教制度,對中國內(nèi)政提出效仿的建議,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對于研究近代中國思想、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17.《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清·薛福成 清光緒十七年(1891)無錫薛氏刻本 (1890—1891)
薛福成(1838—1894),江蘇無錫人,字叔耘,號庸庵。咸豐八年(1858)秀才。太平天國事起,棄試帖之學,倡導西學。同治四年(1865)以副貢入曾國藩幕。十一年(1872)入李鴻章幕。任浙江寧紹臺道,湖南按察使。光緒十六年(1890)以三品京堂奉旨出使。光緒二十年(1894)與英人簽署《續(xù)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後世對此褒貶不一。
此日記全面詳記出使四國經(jīng)過,排日纂事,詳書所見所聞,於細節(jié)毫發(fā)不遺,歷十四個月(光緒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光緒十七年二月三十日),述事之外,務恢新義,兼綱舊聞,西方經(jīng)理,西學源流,軍事方面,思想維新,均所記之列。薛以為“中國所以遣使之故,在默察西國之情勢,亦期裨益中國之要務也。若未能開拓心胸綜覽全局,既乏審機觀變之識,更蹈舍己蕓人之譏,殊失出使本旨,是以此書於四國之外所聞關系中國之事必詳記之,即所聞關系各國之事,亦詳記之,以示使職”。日記中關於洋務的內(nèi)容一一記載,關系時局的圖書報刊內(nèi)容也兼而記之。在《日記》中,薛將中西外交的國書頌辭,文告體制,照會書信,格式條款,中西文法,一一考究,記述下來,為後之來者參考。《日記》繁簡得當,并不冗贅,路途則記陰晴,居住則舍此不記。統(tǒng)觀此書,為十九世紀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代表著作。
18.《師伏堂日記》 清·皮錫瑞 稿本 (1892—1908)
皮錫瑞(1850-1908),清末著名學者。字鹿門,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長沙市)人。他景仰西漢伏勝之治《尚書》,署所居名“師伏堂”,學者因稱之“師伏先生”。光緒九年(1883)舉人。皮氏博通群經(jīng),創(chuàng)通大義,今文經(jīng)學,造詣尤深,講經(jīng)貫通漢宋,融會中西,結(jié)合時事,為晚清經(jīng)學大家之一。維新運動興起后,他目睹民族危機,積極支持維新變法,宣揚變法圖強,曾任湖南南學會會長。著有《師伏堂叢書》、《師伏堂筆記》、《師伏堂日記》、《經(jīng)學歷史》、《經(jīng)學通論》等。
皮錫瑞日記起自光緒十八年(1892)正月初一日,迄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初四日,中缺光緒三十年年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七日部分。皮氏日記,就凡所聞見,一一備載,其中記其讀書、撰述、交游之事尤為詳細,對于研究晚清歷史、其時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探究皮氏之學術歷程,皆彌足珍貴。
19.《傭廬日記語存》 八卷 袁金鎧撰 民國三十年(1941)鉛印本 (1892—1940)
袁金鎧(1870—1947),奉天遼陽人,字兆傭,號傭廬,曾為偽滿尚書府大臣。光緒十八年(1892),袁金鎧二十三歲時偶見《敦復堂日箴》,便開始仿效,記錄所遇事件與讀書心得,堅持三十年從不間斷。民國年間,袁氏復檢自己所寫日記,覺得其中多有可存之語,於是摘錄其中內(nèi)容,名為《傭廬日記語存》,結(jié)集出版,以示后人。
《傭廬日記語存》共八卷(光緒十八年——民國二十九年九月),記錄內(nèi)容廣泛,但以述說人生哲理、做人規(guī)范者為多。至於讀書體會、為學心得更是《語存》的中心內(nèi)容。書中保留了東北受到俄兵騷擾、全家避難以及偽滿政權統(tǒng)治時期的片段情況,可供研究者參考。
20.《蟫香館使黔日記》 清·嚴修 稿本 (1894—1898)
嚴修(1860—1929),近代教育家、書法家。直錄三河人,原籍浙江慈溪,字范孫,號夢扶,又號屏廬,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貴州提學史、學部侍郎。督貴州學政時,倡導新學,以奏請開經(jīng)濟特科聞名於世。光緒二十三年(1897)任滿辭歸,熱心于鄉(xiāng)里興學。與張伯苓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多種教育機構。民國后曾任袁世凱政府教育總長,參政院參政。
《蟫香館使黔日記》為嚴修任貴州學政時所記,從光緒二十年九月十六日由京起行始,至光緒二十四年辭職返回天津終,文詞優(yōu)美,瑯瑯上口,不僅記述了作者任貴州學政之各種活動,如考試、獻歲、校射、謁廟等禮儀活動,而且記述了朝廷旨令、公文往來、陣亡將士名單,不但是研究嚴修生平事跡重要文獻,亦為研究清末貴州歷史之重要文獻。
21.《寄齋日記》 清·常稷笙撰 清末稿本 (1898)
常堉璋,字稷笙,號寄齋,清末民初直隸饒陽人,吳汝綸弟子。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后在北京大學任教,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會直隸省議員。與劉乃晟合編有《中國歷史刻本》(北京華新書局1908年)。
1898年年初,常堉璋以舉人身份任教于正黃旗官學,後就讀于保定蓮池書院,七月份曾赴京參加會試。《寄齋日記》是常堉璋在光緒二十四年中隨筆所記,主要集中二、三、閏三、五、七、十等六個月,共有110天。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其家境頗為富裕,且較為關心時事,經(jīng)常閱讀《國聞報》等報刊,購買大量西學書籍,持論公允,傾向變法。其中記載變法期間考試科舉、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堂等情況較為詳細。
22.《北游日記》 甘鵬雲(yún)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潛江甘氏崇雅堂刻本 (1898)
甘鵬云(1862—1941),字翼父,號藥樵、月樵、潛廬等,湖北潛江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此后廢除科舉,遂有“末科進士”之稱。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回國后入度支部(財政部),旋以監(jiān)理身份赴黑龍江吉林理事。民國成立后,歷任吉林國稅廳廳長、財政部僉事等職,為官廉潔清正。后對政局深感失望,遂辭官專事著述。有《國學筆談》、《經(jīng)學源流考》、《方志商》等,并編有《湖北文征》五百五十卷。
此為清光緒二十四年甘鵬云上京赴試時的日記(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九——七月底),一路上謁師會友,校閱文章,對中西學說間有論證。在日記中,對清末的留學生派出,商業(yè)貿(mào)易,進出口貨物交流,新式學堂的西方科技教育,朝廷新政實施,甲午戰(zhàn)爭得失,朝廷新軍訓練,邊防海防要務等等,抒發(fā)己見,慷慨陳辭,足見甘氏乃清末新思潮浸入之際的思想活躍者。亦可見當時的民心思邊,群趨變法。
23.《南旋日記》 甘鵬雲(yún)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潛江甘氏崇雅堂刻本 (1898)
甘鵬云,簡歷已見前述。
此書為著者至京城參加科考結(jié)束后,自京城返回湖北,故稱《南旋日記》。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廷試后,甘氏被舉薦應試經(jīng)濟特科,九月太后訓政,詔停特科之試,作者於十六日出都南旋,至十一月返鄉(xiāng)。其回鄉(xiāng)路線,取道塘沽,從海路而轉(zhuǎn)河道,途經(jīng)煙臺、膠州、上海、漢口、沙市、宜昌等地。日記中記載著者在各地逗留時所關注的事物,如在上海除會晤友人之外,還詳細考察、參觀上海的制造局、育嬰堂、西人所設小學堂及藏書樓、博物苑;而著者行至宜昌時,則多敘其州縣沿革、名勝古跡、碑刻銘文等,以補郡縣志乘。甘鵬云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方志學家,從其日記記載力求翔實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出他的學術主張。因此,此日記是研究其生平和思想的原始資料,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清末上海等地的以濟發(fā)展情況。
24.《災賑日記》 十五卷 清·邱柳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筆諫堂刻本 (1898—1899)
邱柳堂,生卒年不詳,河南人,自稱“中州古桐邱柳堂”,號純齋,曾任山東惠民縣縣令,頗有政聲。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黃河洪水泛濫決堤,山東桑家渡等地受災嚴重。邱柳堂當時正在任上,這段日記即是記錄賑災的起始與過程(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十二日),其中記有著者到各地勘察受災地段、安扶災民的措施、政府派員賑災事宜等,還有大量當?shù)孛癖娙绾螕屝藓拥痰挠涗洝G宄昂踊肌眹乐兀綎|民眾生活日益困窘,以至人心浮動,大批饑民參與大刀會、義和團等,奮而起義。這都能在日記中側(cè)而反映出來。這部日記是著者親身經(jīng)歷,是關於清末黃河決堤災難的真實記載,為研究清朝山東河患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5.《西行日記》 清·陳斐然 稿本 (1898—1899)
陳斐然,生卒年不詳,山西聞喜人,事跡闕考。
清光緒二十四年,陳氏奉其父遺命,赴甘肅收其祖父之遺骸,遂西行數(shù)千里,往返百馀日(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十——光緒二十五年正月二十日),但因為戰(zhàn)亂兵禍,且時間已久,終未尋得祖父之遺骨。沉痛之馀,在巴臧村創(chuàng)設義冢會,以奠掃祖父及同鄉(xiāng)未歸者。陳之足跡所至,土俗風景或托諸歌詠或筆之於書。所記皆為親身見聞,對於了解西部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及清末回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6.《東徼紀行》 清·李樹棠 清光緒間鉛印本 (1898—1899)
李樹棠,生卒年不詳,清代安徽合肥人,字少青。
本書為光緒二十四年李樹棠奉北洋大臣檄,赴黑龍江漠河考察邊界事務時所記的日記,詳細記錄由天津出發(fā)經(jīng)由奉天、吉林以達黑龍江之愛暉城,逗留三月(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辦理公務后取道俄羅斯乘輪船,又乘火車,抵海參崴,再取水路經(jīng)朝鮮日本至煙臺,最后返津放入過程,旨在擴張利權、考求阨塞。清咸同以來俄國勢力漸盛,侵越我邊,甲午以后,攘我旅大,西伯利亞路權及通商,俄人占其先機,朔方之藩籬幾於盡撤。清廷雖派員考查關河要塞,也是虛設。日記中惟風土民情的記載可為參考。中俄邊界的考察也至為詳明。
27.《景善日記》 清·景善撰 民國九年(1920)成都昌福公司鉛印本 (1899—1900)
景善(1823—1900),滿洲正白旗人。同治二年(1863)進士,曾任內(nèi)務府臣數(shù)年,官至禮部右侍郎。光緒二十年(1894)致仕居家。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被其長子恩澍推入井中而死。
此日記記述庚子國變前后(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緒二十六年年七月二十一日)景善自己所親歷親聞的關於北京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清政府內(nèi)部的紛爭以及宮廷矛盾等方面的事件。本書首見於宣統(tǒng)二年(1910)出版的英人濮蘭德(J·O·P·Bland)和白克浩司(E·T·Backhouse)合著的《慈禧外紀》(《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第十七章中,在其介紹中,稱日記的原稿系八國聯(lián)軍進京後,白克浩司在景善家搜獲,并於宣統(tǒng)二年(1910)八月存放於英國博物館。民國十三年(1924),荷蘭漢學家戴文達(J·J·L·Duyvendak)又將之重新譯為中文,單行出版。此日記的出現(xiàn),在當時國內(nèi)外皆引起轟動,被認為是可信的資料。但亦有學者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認為可能是出於偽造,1983年第四期《近代史研究》刊登丁名楠《景善日記是白克浩司偽造的》一文,從史實大量錯誤、白克浩司的生平等處提出有力證據(jù),證明此日記是偽書無疑。然而從保存資料的角度來看,《景善日記》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8.《魯迅日記》 現(xiàn)代·魯迅 手稿影印本 (1912—1936)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魯迅日記記錄民國元年五月五日——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生前未曾發(fā)表,其中1922年部分因手稿失落付闕。內(nèi)容為流水帳式,大致記出行、購物、會客等日常行事,僅有其綱,而目缺如,無注釋不能得其詳細,僅可作傳記資料用。特別處為每年附書帳一篇,記書名、價格、購入時間。為研究魯迅生平所必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