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學(100種)
詩文集(20種)
81.《詩經》 30卷.〔阮元校刻本〕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儒家五經之一,相傳為孔子編定,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有十五國風,為世俗之歌;雅分《大雅》、《小雅》,為朝廷之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為廟堂之音。
82.《楚辭》 漢·劉向集 65卷.〔四庫全書本〕
楚辭者,楚人之歌詩也。西漢劉向集屈原全部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遂成此書,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
83.《文選》 南朝梁·蕭統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南朝梁的詩文辭賦,按體裁分為38類,共700馀篇,其中包括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資料。
84.《玉臺新詠》南朝陳·徐陵 12卷.〔吳兆宜本〕
繼《詩經》、《楚辭》之后出現的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總集,收錄自漢至梁共131人的作品,以寫閨情的宮體詩為主。
85.《六朝文絜》 清·許梿 12卷.〔清光緒黎氏箋注本〕
六朝駢文選集,以構思精巧和修辭簡潔為標準,選入上起晉宋、下訖陳隋36人的駢文72篇,基本上體現出六朝駢文發展的面貌,許梿的評語亦頗能窮源竟委,抉發精華。
86.《駢體文鈔》 清·李兆洛 31卷.〔嘉慶唐氏原刻本〕
駢文總集,標舉魏晉、六朝宗旨,選編了先秦至隋代之文,分為上中下三編,包括銘刻、頌、詔書、檄移、論、序、碑記、志狀、連珠、箋、雜文等各體。
87.《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緒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唐詩選集,共選詩313首,按五、七言古近各體編排。所收作者77人,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和詩歌風貌,是流傳極廣的蒙學讀物。
88.《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900卷.〔揚州詩局本〕
唐代詩歌總集,凡900卷,共計收詩五萬馀首,作者2200馀人,全面反映了唐詩的繁榮景象。
89.《全宋詞》 580卷.〔民國刊本〕
宋詞總集,收錄詞人1330馀家,詞作19900馀首,殘篇530馀首,搜采廣博,涵容豐富,名家巨制,薈萃于斯,呈現出宋詞的輝煌氣象。
90.《絕妙好詞》 宋·周密選 8卷.〔四部備要本〕
宋詞選集,以選錄精粹著稱,收詞385首,始自張孝祥,終于仇遠,共132家。選錄標準偏重于格律形式,以姜夔為宗,以“典雅清空”為最高境界。
91.《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10卷.〔汲古閣本〕
金代詩歌總集,收錄了249位詩人的2069首詩,后附《中州樂府》一卷。書中每一詩人均附小傳,大致保存了其生平仕歷。部分小傳后,附有總論其詩歌特色的評語,在我國文學史上開創了斷代詩史的新體例。
92.《元詩別裁集》 清·張景星等編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閣刊本〕
元代詩歌總集,收錄古、近各體詩619首,入選作家由金元間的元好問起到元明間的楊維楨止,共計152人,基本反映了元代詩歌的面貌。
93.《明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明代詩歌總集,收錄自明初劉基、宋濂至明末陳子龍、張溥等共340家詩歌1000馀首。選詩以“溫柔敦厚”為標準,尊盛唐、主格調,強調詩的“厚人倫,匡政治”的功用。
94.《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清代詩歌總集。32卷,收詩3952首,作者996人,選詩“唯祈合乎溫柔敦厚之旨”,凡徒辨浮華或直露叫號之作皆不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到乾隆朝的詩歌總貌。
95.《白雪遺音》 清·華廣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慶堂刻本〕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俗曲總集,收入當時流行的11種小曲的曲詞710篇,內容極為廣泛,敘事、抒情、寫景俱全,對于研究清代的曲藝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96.《古今風謠》 明·楊慎 1卷.〔藝海珠塵本〕
古代歌謠集,輯錄從上古到明代的歌謠與童謠,始于《列子》中所載《堯時康衢歌謠》,終于《嘉靖初童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風物習俗和人民的愿望。
97.《掛枝兒》 明·馮夢龍 4卷.〔傳世藏書點校本〕
民間時調歌曲專集,大多描寫男女情愛,格調清新質樸,語言大膽潑辣,反映了民間的愛情生活和醉人的市民風情,充滿火一般的真情和濃厚的俚俗氣息,實乃“天地間自然之文”。
98.《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吳調侯 12卷.〔鴻文堂刊本〕
中國歷代散文選本,兼取少數駢文,收文共222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輪廓和面貌。
99.《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75卷.〔長沙思賢講舍刻本〕
中國古文總集,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代表選本,收文700多篇,以唐宋八大家作品為主,亦兼及前后各朝代名家的文章,分為論辯、序跋、奏議等13類。
100.《晚清文選》 鄭振鐸 3卷.〔上海生活書店本〕
中國近代文總集,收錄129家480篇作品。所列諸家,從林則徐至陳天華,突出圖強與革命思想,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寶貴史料。
戲曲(15種)
101.《西廂記》 元·王實甫 5出.〔毛晉校西廂記定本〕
王實甫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高峰之一。全劇以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愛情經歷為主線,以“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為宗旨,具有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反對封建婚姻的特色。
102.《竇娥冤》 元·關漢卿 5出.〔涵芬樓影明刻元曲選本〕
關漢卿代表作,元雜劇四大悲劇之首,通過竇娥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令人窒息的社會現實,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103.《漢宮秋》 元·馬致遠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歷臧氏本〕
馬致遠代表作,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寫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故事,寫人細致,富于心理描繪,有濃厚的抒情意味。
104.《琵琶記》 元·高明 42出.〔六十種曲本〕
高明代表作,被推為“南戲之祖”,戲文中的“絕唱”。全劇寫蔡伯喈與趙五娘夫妻歷經曲折,終獲團圓的故事,描寫人情真實細膩,本色自然,從而將南戲提高到雅俗共賞的新階段。
105.《趙氏孤兒》 元·紀君祥 6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歷臧氏本〕
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寫春秋時趙朔被奸臣陷害,滿門抄斬,義士程嬰和公孫杵臼舍命救助其遺腹子,最終得報滅門大仇的歷史故事。全劇充滿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沖突,氣勢悲壯,感人至深。
106.《倩女離魂》 元·鄭德輝 5出.〔涵芬樓影印明萬歷臧氏本〕
元雜劇名作,寫張倩女為追尋愛情,竟至于靈魂離體而去,追隨戀人十幾年的故事。其情之癡,其意之誠,感人肺腑。
107.《寶劍記》 明·李開先 5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明傳奇杰作,取材《水滸傳》,寫林沖被權奸高俅陷害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抒發作者對現實政治的憤慨,“足以寒奸雄之膽,而堅善良之心”。其中《夜奔》一出尤為著名。
108.《浣紗記》 明·梁辰魚 45出.〔60種曲本〕
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出的戲曲傳奇作品。該劇以吳越戰爭為題材,打破了才子佳人的俗套,開拓了新的題材領域,影響很大。
109.《牡丹亭》 明·湯顯祖 55出.〔六十種曲本〕
明代南曲的代表作,“臨川四夢”之一,又稱《還魂記》。全劇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離合,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
110.《嬌紅記》 明·孟稱舜 50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繼《牡丹亭》 之后的又一部歌頌堅貞愛情的杰出劇作,講述了北宋宣和年間申純與王嬌娘凄艷悱惻、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一個因愛憂郁而死,一個為愛絕食而亡,死后兩人精魂化作鴛鴦成雙。
111.《清忠譜》 清·李玉 26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明末清初著名傳奇作品,反映明代天啟年間閹黨魏忠賢等人對東林黨人的迫害史實,成功地塑造了顏佩韋等“五人義”的市民形象,在舞臺上展示了市民暴動的壯烈景象。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戲曲叢刊本〕
清代著名傳奇,以白娘子和許仙的愛情波折為主線,展示了深刻的社會矛盾,成功塑造了白娘子這個具有優美品質和叛逆精神的悲劇形象,賦予民間傳說以更為持久的魅力。
113.《風箏誤》 清·李漁 30出.〔笠翁傳奇十種本〕
清代著名戲曲家李漁的代表作,劇中借由風箏引發的一系列誤會和巧合,生出了韓世勛、戚施與詹府兩位小姐的兩樁相互對比而又相互糾葛的婚事。該劇脈絡貫通,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114.《長生殿》 清·洪昇 50出.〔暖紅室匯刻傳奇本〕
清初戲曲大家洪昇的代表作,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全劇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廣泛地展開了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描繪,把歷史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清初戲曲大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中國戲曲文學的又一高峰。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了一幅南明興亡的宏大歷史畫卷,被視為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
小說(45種)
116.《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先秦古書,又名《周穆王游行記》,以日月為序,詳細記載了周穆王(約公元前9世紀)駕八駿西巡天下之事,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旅行活動。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記燕太子丹及荊軻刺秦故事,以歷史事實為主干,附益流傳的一些民間傳說,成為后代小說家所經常采用的手法,故明代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小說雜傳之祖”。
118.《異苑》 晉·劉敬叔 10卷.〔四庫全書本〕
魏晉六朝志怪小說集,時間雖始于先秦,但以晉代事跡為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文字流暢簡潔,對后世影響很大。
119.《搜神記》 晉·干寶 20卷.〔津逮秘書本〕
筆記體志怪小說集,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想象瑰奇,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120.《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 36篇.〔四庫全書本〕
魏晉南北朝名人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全書依內容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分類系事,生動地記述了自漢末至南朝宋三百年間高門名士的遺聞軼事。
121.《游仙窟》 唐·張鷟 1卷.〔北新書局本〕
中國古代第一部自傳體愛情小說,通篇以散文敘事,以韻語對話,文辭浮華艷麗,結構謹嚴完整,是最早以駢體文作傳奇者,標志著自六朝志怪向唐傳奇的轉變。
122.《太平廣記》 宋·李昉 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古代筆記小說總集,上起先秦兩漢,下至北宋初年,按類編次,凡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多小類,以記神怪靈異故事居多,幾將古來之小說網羅殆盡,對后世影響深遠。
123.《夷堅志》 宋·洪邁 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宋代最著名的志怪小說集,規模宏大,雜采古今佚聞瑣事、神仙鬼怪之說,包括災祥夢卜、遺文逸詩、風尚習俗,以及中醫方藥等,從中可窺見宋代的現實生活。
124.《剪燈新話》 明·翟佑 4卷.〔古今圖書集成本〕
明代文言短篇小說集,21篇。作品一部分通過鬼神世界影射現實社會的黑暗,還有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突出一個“情”字。寫作手法上詩文相間,駢散并陳,對后世文言小說的創作影響很大。
125.《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12卷.〔鑄雪齋鈔本〕
著名文言短篇小說集,以批判之筆寫鬼狐世界,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凝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126.《子不語》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筆記小說集,書名源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又名《新齊諧》,通過鬼神怪異之事反映了多方面的社會現實,極負盛名。
127.《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2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短篇志怪小說集,是清代著名學者紀昀繼承魏晉志怪風格之作,以“大旨不乖于風教”為指導思想,內容廣泛,包羅萬象,文字簡潔鋒利,說理透徹周密,“后來無人能奪其度”(魯迅語)。
128.《西游記》 明·吳承恩 100回.〔明萬歷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講述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故事,源出玄奘《大唐西域記》。融儒釋道于一爐,藉優美典雅的文字,展現出一個瑰麗恢宏的世界,是中國神魔小說的高峰。
129.《水滸傳》 明·施耐庵、羅貫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130.《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著重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和興衰過程,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風云畫卷。
131.《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話本小說集,凡四十篇,多為宋元舊作,亦有明人擬作,或寫市井細民的凡俗生活,或寫歷史名人的傳奇故事。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132.《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涵芬樓排印本〕
“三言”中的第二集,以“警世勸俗”為宗旨,多寫戀愛婚姻題材,表現了青年男女對愛情自由的勇敢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真摯渴望。
133.《醒世恒言》 明·馮夢龍輯 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三言”中的第三集,多為明人擬作,在結構的完整、情節的生動、形象的鮮明、語言的流暢、詞匯的豐富等方面都超過了宋元舊作,“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
134.《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仿“三言”而作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明代社會市井細民的生活狀況。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是中國小說史上最早的由文人獨立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集。
135.《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濛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思想內容和創作旨趣與《初刻拍案驚奇》一脈相承,反映明代后期市民階層的社會生活更為廣闊,勾勒出一幅晚明社會日薄西山的慘淡圖畫。
136.《型世言》 明·陸人龍 40回.〔奎章閣本〕
“三言”、“二拍”之外又一部重要的擬話本集,全書皆述忠孝友悌、貞烈節義之時事,對晚明社會貪奢淫靡的世風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具有濃厚的說教色彩。
137.《清平山堂話本》 明·洪楩 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小說家話本集。收宋元明三代的短篇小說,保存了話本的本來面目,從中可以看到宋元至明初小說家話本的各種不同體制和風格。
138.《封神演義》 明·許仲琳 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著名神魔小說。歷述周武王伐紂滅商,建邦興周諸事。全書滲透著濃重的宿命色彩,情節曲折,高潮迭起,其瑰麗無比的奇誕氣象和氣勢磅礴的神話韻味,千百年來難有匹敵。
139.《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編 108回.〔咸豐刊本〕
歷史演義小說。從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結束,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跨越之長,出場人物之多,罕有其匹。
140.《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鶚 120回.〔程乙本〕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頭記》。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講述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興衰榮辱的歷史,揭示出封建社會多方面的深層矛盾,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
141.《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56回.〔臥閑草堂本〕
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是我國敘事文學中諷刺藝術的高峰,開創了一個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
142.《說岳全傳》 清·錢彩 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全稱《新增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是一部以岳飛抗金故事為題材、帶有歷史演義色彩的英雄傳奇小說,塑造了岳飛及其部將的英雄群像,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
143.《隋唐演義》 清·褚人獲 100回.〔四雪草堂本〕
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敘事從隋主伐陳開始,以“安史之亂”后唐明皇回京作結,展現了一幅紛繁復雜的歷史畫卷。
144.《楊家將》 清·佚名 50回.〔光緒重修本〕
歷史傳記小說。主要講述北宋年間楊繼業子孫五代前仆后繼、英勇抗遼的故事,人物眾多,形象鮮明,千百年來猶膾炙人口。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順治十五年寫刻本〕
又名《四才子書》,是清初流傳甚廣、影響頗大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說,雖以愛情為主,卻絕不涉及淫辭穢行,達到“雅”和“俗”的統一,體現了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風雅含蓄的美學風格。
146.《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又名《惡姻緣》,以明代正統年間至成化年間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個冤仇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是《金瓶梅》之后、《紅樓夢》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147.《歧路燈》 清·李綠園 108回〔清義堂本〕
清代著名長篇小說。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墮落敗家,又浪子回頭重振家業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時市井社會的世態人情、習風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
148.《鏡花緣》 清·李汝珍 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中最奇特的一部,憑借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通過對虛幻的海外世界的描寫,對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作了無情的諷刺,寄寓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149.《老殘游記》 清·劉鶚 20回.〔神州日報館刊印本〕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描寫一個人稱“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游歷中的所見所聞,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
150.《俠義風月傳》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樓藏版本〕
又名《好逑傳》。寫鐵中玉與水冰心一段極為曲折的愛情故事,并與大臣之間的勾心斗角和朝廷的風云變幻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明清之際諸多才子佳人小說中屬于上乘。
151.《七俠五義》 清·俞樾 120回.〔廣益書局石印本〕
前身即《三俠五義》,后經俞樾改編為《七俠五義》,以包公斷案為背景,塑造了五鼠、七俠等個性鮮活的人物,其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
152.《兒女英雄傳》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部熔俠義與言情于一爐的社會小說。敘述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少年公子安驥得俠女十三妹何玉鳳相助而全殲匪徒的故事,用北京方言寫成,極為生動傳神。
153.《孽海花》 清·曾樸 35回.〔真美善雜志刊本〕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以主人公金汮、傅彩云的經歷為線索,描寫了從同治初年起至甲午戰敗為止的約三十年間“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的變動”,反映了廣闊的社會內容。
154.《再生緣》 清·陳端生 40回.〔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
清代才女陳端生的彈詞杰作,全書基本上是七言排律的韻文,間以說表,寫元成宗時尚書之女孟麗君與都督之子皇甫少華的悲歡離合的悲劇故事。情節曲折纏綿,詞氣豪邁灑脫,流傳極廣。
155.《今世說》 清·王晫撰 8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仿照《世說新語》體例而撰,記載清初文人名士、達官顯要的逸聞趣事,計四百五十條,人物近四百人,諸人風韻情致,皆得其神似。
156.《斷鴻零雁記》 清·蘇曼殊 27章.〔民國二十三年再版本〕
蘇曼殊的代表作,以第一人稱寫自己的飄零身世和愛情悲劇,被譽為“民國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與徐枕亞的《玉梨魂》并稱為民國初年言情小說的開山之祖。
157.《玉梨魂》 徐枕亞 30卷.〔1914年上海民權出版部排印本〕
駢文體的書信小說,寫男主人公何夢霞與寡婦白梨影之間迫于封建禮教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悲劇,是鴛鴦蝴蝶派影響最大的作品。
158.《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學社刊本〕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趼人 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為自傳體,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二十年間耳聞目睹的各種怪事,描繪了清末黑暗渾濁的社會,表現出改良主義的傾向。
160.《新中國未來記》 清·梁啟超 5回.〔飲冰室合集本〕
晚清新小說開山之作,以倒敘方式,設想了1902年后六十年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自稱為《中國近六十年史》,旨在“發表政見,商榷國計”。主干部分記述改良派與革命派關于改良與革命的辯論,駁詰往復達四十多段,幾乎囊括了20世紀初關于“中國往何處去”論爭之基本要旨。
文論(20種)
161.《文賦》 晉·陸機 1卷.〔嘉慶積秀堂刊巾箱本〕
中國最早系統地探討文學創作問題的論著,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作者運用其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了獨特的美學美育思想。
162.《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50篇.〔明萬歷刻本〕
全書分“文之樞紐”(總綱)、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自序五大部分,共50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籠罩群言”的文學理論專著,有“體大思精”之譽。
163.《詩品》 南朝梁·鍾嶸 3卷.〔四庫全書本〕
此書專論五言詩,將自漢魏至齊梁的一百二十家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縷敘源流,指出各家利病,品鑒獨到,為歷代所推崇,可稱得上是詩話之祖,標志著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發展的新階段。
164.《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1卷.〔津逮秘書本〕
詩論專著。二十四首詩,每詩以十二句四言詩分題系辭,描繪出二十四種不同風格的詩境。這般以詩論詩,遂令詩中有品,品中有詩,詩品中見品,品詩中見詩,真意畢現。
165.《詩式》 唐·釋皎然 1卷.〔學海類編本〕
詩論專著,書中對詩歌風格作了分類,重視詩的意境,以高遠玄妙為上,用禪理論詩的方法對后世影響很大。
166.《文筆要訣》 唐·杜正倫 1卷.〔五島慶太郎藏本影印〕
論虛字最早之專書,今僅存《句端》一篇,較系統地總結了“觀夫”、“惟夫”、“原夫”、“若夫”等句首語助詞的用法,對于文學、語言學等研究極有價值。
167.《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6卷.〔日本舊鈔本〕
初、盛唐詩格之集大成者,文獻在中國多已散佚。全書共分為天、地、東、南、西、北六卷,內容涉及詩歌的聲律、詞藻、典故、對偶等形式技巧問題,對于詩歌的創作理論也有所介紹。
168.《本事詩》 唐·孟棨 7卷.〔津逮秘書本〕
全書分為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征異、征咎、嘲戲7類,凡41則,分條記述詩人作詩的事實原委,旨在提供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義。唐代詩人佚篇逸事頗賴以傳,因此彌足珍貴。
169.《樂府古題要解》 唐·吳兢 2卷.〔明汲古閣影學津討原本〕
詳細記載樂府古題的命名緣起、歌詞本事和內容含意,對古樂府、擬樂府相緣關系、內容形式之異同也有論列。
170.《六一詩話》 宋·歐陽修 1卷.〔歷代詩話本〕
開歷代“詩話”先河之作。全書28條,以漫談隨筆形式評論詩歌,記錄軼聞趣事和瞬間感想所得,篇幅雖小,內容頗豐,書中提出的“詩窮而后工”、“意新語工”等論點,體現出歐陽修的美學思想。
171.《滄浪詩話》 宋·嚴羽 1卷.〔歷代詩話本〕
以禪喻詩,著重于談詩的形式和藝術性的著作。書中批評以江西詩派為首的宋詩,推崇盛唐詩,認為詩有“別材”、“別趣”,重在“妙悟”,是一部對后世創作實踐和詩歌理論都有很大影響的著作。
172.《甌北詩話》 清·趙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
詩論專著。系統地評論了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趙翼主張“獨創”,反對摹擬,立論比較全面、允當。
173.《詞源》 宋·張炎 2卷.〔詞話叢編本〕
我國最早的詞論專著。上卷論樂律,下卷論詞的賞鑒和作法。書中提出評詞的標準有三:意趣高遠,雅正,清空。其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想象與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
174.《藝概》 清·劉熙載 6卷.〔古桐書屋六種本〕
詩文評論專著。分為《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分別論述文、詩、賦、詞、書法及八股文等的體制流變、性質特征、表現技巧等,廣綜約取,精簡切實。
175.《碧雞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庫全書本〕
詞曲評論筆記,內容首述上古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次列涼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來,與漸變宋詞之沿革過程,論詞推崇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詞。此書搜羅豐富,見解精辟,有其獨到之妙。
176.《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 8卷.〔陳氏手稿本〕
詩詞評論專著。書中論各家之得失,探詞學之本源,上極唐、五代之遠,下論與其同時之各家,尊崇騷雅,主張沉郁頓挫,使詞學批評之風為之一變,堪稱是詩詞評論上的一部力作。
177.《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 1卷.〔開明書店本〕
詞論專著,采用傳統評點式的詞話形式,其核心思想是“境界說”,“詞以境界為上”,見解精辟獨到,耳目一新,是中國第一部將西方美學與中國古典美學融會貫通的文論著作,影響甚大。
178.《南詞敘錄》 明·徐渭 1卷.〔壺隱居黑格抄本〕
中國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專論南戲的著作,記述南戲的源流發展、風格特色、聲律音韻等,也有對作家、作品的評論,術語、方言的考釋,見解精辟,影響甚大。
179.《曲律》 明·魏良輔 8卷.〔吳騷叢編附刻本〕
曲論專著。全書40章,探討了南、北曲源流以及戲曲創作和理論的許多重要問題,并對元、明兩代戲曲作家和戲曲作品進行廣泛的品評。作者與各派戲曲家均有交往,但不守門戶之見,理論上自成一家。
180.《錄鬼簿》 元·鐘嗣成 4卷.〔棟亭藏書十二種本〕
我國戲曲史上第一部戲曲論著,全書記述了元代戲曲作家152人,作品名稱400多種,是有關元代戲曲的第一手寶貴資料,也是我們今天研究、評論元雜劇的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