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對外傳播和對外交流
圍棋很早就流傳到了亞洲一些國家,隨著這些國家圍棋活動的開展,到唐代中外圍棋的交流也開始出現,并越來越頻繁。
中國和朝鮮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朝鮮就開始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戰國至秦朝末年,不少漢人為避兵亂和徭役移居朝鮮半島。西漢武帝時,在朝鮮半島北部曾置樂浪郡、玄菟郡,以及真蕃郡、蒼海郡和臨屯郡,隸屬于幽州刺史部。大量的移民和西漢的統治,客觀上起了傳播先進文化和促進朝鮮半島社會發展的作用。公元初,高句麗在朝鮮北部興起。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3年),高句麗遣使朝貢,揭開了中朝交往的新的一頁。公元3世紀左右,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北部,與半島南部興起的百濟、新羅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三個國家同中國的交住都很密切,特別是百濟,經常遣使來中國,成了中國文化向朝鮮乃至日本傳播的橋梁。西漢時期,中國的銅鏡、漆器和兵器等就傳入了朝鮮。圍棋是什么時候傳到朝鮮的,很難考定,但時間絕不會太晚。
朝鮮史籍最早記載的圍棋活動,是在公元475年,時當我國南朝劉宋末年。據《朝鮮史略》說,當時高句麗的長壽王巨璉,打算攻占百濟,招募了一個僧人道琳,假裝獲罪,逃到百濟。道琳擅長圍棋,通過圍棋取得了百濟蓋鹵王的信任和寵愛。道琳蠱惑百濟王濫用民力,營造宮室、城廓和陵墓,使百濟國力衰竭。于是,高句麗王乘機發兵攻殺了百濟王。同一時期,我國的史書也出現了百濟尚好圍棋的記載。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三年),新羅在唐王朝的援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社會的統一和安定給圍棋進一步地發展、交流,以及棋藝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圍棋成了新羅的社會風尚。開元二十五年(737),新羅王興光卒,唐玄宗“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吊祭……璹將進發,上制詩序,太子以下及百寮咸賦詩以送之。上謂璹曰:‘新羅號為君子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與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又聞其人多善弈棋,因令善棋人率府兵曹楊季膺為璹之副。璹等至彼,大為蕃人所敬。其圍棋者皆在季膺之下,于是厚賂濤等金寶及藥物等。”(《舊唐書·新羅傳》)這件事既表明唐王朝對中外圍棋交流的重視,也表明了新羅圍棋的發達。
新羅的棋藝水平還遜于唐朝,但由于有相當的基礎,一些人到唐朝后,通過學習、交流,棋藝水平提高很快,有的還躋身于唐朝的著名棋手之列。如唐末的新羅人樸球,就因棋藝過人而做了唐朝的棋待詔。
中國和日本的交住也是有淵源的。至少在西漢時期,日本就開始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徐福等受秦始皇派遣到海島求長生不老藥,漂流到日本定居的故事,很早就為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所熟知。明朝初年,日本僧人絕海中津見到明太祖朱元璋時,還曾作詩說:“徐福祠在熊野峰,遍山草藥沐雨生。而今海上風浪靜,早歸好乘萬里風。”西漢時期,中日之間的交往見于史乘。當時日本有百余國,中國史書統稱為倭國,其中“使驛通于漢者三十余許國”(《后漢書·東夷傳》)。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曾遣使朝貢,光武帝賜以印綬,此后,中日之間的交住越來越頻繁起來。
圍棋傳入日本的途徑,不排除由中國直接傳入的可能,但可能性較大的是由朝鮮半島間接傳去的。日本同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同百濟隔海相望,常遣使到百濟,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另外,許多漢人也通過朝鮮半島移居日本,帶去中國的禮儀風俗。
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不會太晚,至多是稍遲于朝鮮。日本有的學者認為是神宮皇后伐三韓的時候,即公元200年左右。平山菊次郎《簡明日本圍棋史》認為是在一千五百年前大和朝初期。這些說法的可靠性還有待論證。南北朝時期,中國史籍出現了有關日本的圍棋活動的記載。《北史·倭傳》:“倭國……敬佛法,于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知卜筮、尤信巫覡。……好棋博、握槊、摴蒱之戲。”《隋書·東夷傳》亦有同樣記載。“好棋博”,說明圍棋流傳已久,已經形成社會風氣了。
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圍棋在日本已相當流行,地位也提高了。公元715年,日本天皇鑒于圍棋流行所帶來的一些弊病,下詔弈棋與賭博同禁。但同中國三國時期的《博弈論》不能阻止圍棋的流行一樣,天皇的禁弈令也未能起到作用,圍棋反而越來越盛行。中國隋朝時期,日本就多次派遣使臣來中國學習。到唐朝時期,更多次派來遣唐使和留學生,學習中國的典章制度、儒家學說和文化科學等。天平年間(730左右),圣武天皇派往唐朝的留學生中,有一叫少勝雄的人,就是專門到唐朝學習圍棋的。到大平勝保年間,孝謙天皇本人也極愛圍棋,曾在750年下令犯賭博罪者罰作苦工百日,但弈棋則不在其列,圍棋實際已公開解禁了。《舊唐書·宣宗紀》記載,大中二年(848)三月,日本王子來朝(《冊府元龜》作大中八年)。王子愛下圍棋,宣宗特命棋待詔顧師言對局。蘇鶚《杜陽雜編》卷下詳載此事:
大中中,日本國王子來朝,獻寶器音樂。上設百戲珍饌以禮焉。王子善圍棋,上敕顧師言待詔為對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國之東三萬里,有集真島。島上有凝霞臺,臺上有手談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溫夏涼,故謂之冷暖玉。又產如楸玉,狀類楸木,琢之為棋局,光潔可鑒。”及師言與之敵手,至三十三下,勝負未決。師言懼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則謂之鎮神頭,乃是解兩征勢也。王子瞪目縮臂,已伏不勝。回語鴻臚曰:“待詔第幾手耶?”鴻臚詭對曰:“第三手也。”師言實第一國手矣。王子曰:“愿見第一。”對曰:“王子勝第三,方得見第二;勝第二,方得見第一。今欲躁見第一,其可得手?”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國之一,不如大國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顧師言三十三鎮神頭圖。
這個故事十分生動,還富有浪漫色彩,在后來中國棋壇上廣為流傳。根據日本圍棋史家渡部義通考證:“日本王子可能是高岳親王(平城天皇的兒子)。高岳親王于仁明朝承和二年(835)隨第十三次遣唐使入唐,于陽成朝元慶四年(880)歸國途中歿,前后在唐四十五年。而大中年間(847—859)他仍在唐。”(見朱銘源《中國圍棋史趣話》)從日本手談池的傳說和王子能令顧師言汗發,也反映出日本圍棋文化的繁榮和歷史的悠久,以及唐朝時期日本圍棋水平已經較高的狀況。
從8世紀到10世紀,日本的許多天皇都愛好圍棋,而且比較重視圍棋的競技性。于是圍棋在日本開始成為一種朝儀,做官的非通此道不可。這種風尚大大促進了日本圍棋的普及和提高。從16世紀中葉起,圍棋幾乎成了日本的國技,專業棋手地位也很高,形成朝廷建立或認可的持久的全國性的比賽制度。到19世紀中葉后,日本的圍棋水平趕上中國,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間,將中國遠遠拋在后面。
中國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西漢時曾置交趾郡,轄境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區。此后,越南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圍棋在越南開展流傳的情況未見史籍記載,但估計不會晚于12世紀。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今天的越南)。他在安南曾觀當地貴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觀棋贈世子》一詩,中有“綠滄庭院月娟娟,人在壺中小有天。身共一枰紅燭底,心游萬仞碧霄邊”等語,足見當時越南圍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講究高雅的情趣。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看到圍棋在東南亞國家很受觀迎的情況。如記錄沿途風光的馬觀的《瀛涯勝攬》就說:“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今天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這說明東南亞國家至少在明以前,圍棋就很流行了。
圍棋傳到歐洲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是17世紀中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不少歐洲人都以為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后來他們才逐漸知道,圍棋實際上最早出現于中國。
圍棋的對外傳播,擴大了中國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往,使各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