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隋唐:著名詩人與圍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廢掉周靜宗建立了隋朝。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連綿三百多年的戰爭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使國家重新歸于統一。這本是一個擴大圍棋文化交流促進圍棋活動發展,提高棋藝水平的極好機會。可是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殘暴荒淫的統治致使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圍棋活動非但未能得到發展,反而有所倒退。在隋王朝統治的數十年間,棋壇極為沉寂,沒出現過一個知名的棋手,也沒留下一部棋藝專著。
唐王朝(618—907)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的創建者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都親自參加了隋末農民起義,目睹了隋煬帝暴虐亡國的可悲下場,因此他們比較重視統治的方式。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即位后采取了許多休養生息治國安邦的措施,出現了長達20余年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使“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繁榮。長期安寧承平、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圍棋的交流和迅速穩定的發展。
唐高祖李淵(566—635),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一說隴西狄道人,一說巨鹿郡人。他是唐朝的第一個皇帝,也是第一個知名的圍棋愛好者。他在任隋太原留守時,就曾經同晉陽宮副監裴寂一起下棋,以至于到了“通宵連日,情忘厭倦”(《舊唐書?裴寂傳》)的程度。由于他的影響,他的好幾個兒子都愛好圍棋,其中棋藝最好的是李智云(初名李稚詮),但要論對初唐圍棋影響最大的還要數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像
李世民(599—649)是李淵的次子,其父對圍棋的喜好給他很大的影響,他時常觀看李淵下棋。公元617年,各地農民起義軍蜂起,隋王朝已岌岌可危。據《舊唐書?裴寂傳》載,李世民想勸父親舉起義旗起兵反隋,可又不敢直言。他見裴寂常和父親下棋,關系密切,便拿出私錢數百萬讓人和裴寂賭棋,并讓人故意輸給裴寂,博得裴寂的歡心,最后通過裴寂勸說父親起義。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他觀看虬髯客和劉文靜下棋的傳說。數百年后,杜光庭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著名的《虬髯客傳》傳奇小說,流傳極廣。李世民即位后,是為唐太宗。他勵精圖治,勤于政事,但對圍棋的愛好卻是有增無減。他為政之余經常下圍棋,并且專門寫了兩首《五言詠棋》詩,抒發自己高雅的圍棋情趣:
手談標昔美,坐隱逸前良。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舍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
治兵期制勝,裂地不要勛。半死圍中斷,全生節外分。雁行非假翼,陣氣本無云。玩此孫吳意,怡情靜俗氛。
從詩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圍棋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他作為一個南征北戰于馬上得天下的帝王,對弈棋如同用兵的說法頗有會解,認為這種枰上談兵的圍棋活動,既可培養和檢驗治國平天下的謀略,又可怡神陶情洗滌塵俗之氣。當時他周圍的一些大臣有不少都愛好圍棋。他寫了這兩首詩后,大概十分得意。還曾命弘文館學士許敬宗、劉子翼等唱和。許敬宗的和詩是:
魚麗新整陣,鸐雉忽予先。入圍規破眼,略野務開邊。分行漸云布,亂點逐星連。勝是精神得,非關品格懸。
拂局初料敵,陰謀比用師。觀形已決勝,怯下復徐思。轉戰頻相劫,圖全且自持。宸襟協堯智,游藝發如絲。
——《五言奉和詠棋應詔》
劉子翼的和詩是;
一枰位才設,兩敵智俱申。勢危翻效古,行險乍為新。稱征非御寇,言劫詎侵人。欲知情慮審,鴻雁不留神。
銳心爭決勝,運動合圖全。眼均須執后,氣等欲乘先。引行遙下雁,徇地遠侵邊。借問逢仙日,何如偶圣年!
——《五言奉和詠棋應詔》
另外,還有佚名學士和詩兩首。這些和詩,或是贊美太宗的棋藝,或是摹寫枰上風光,或標舉圍棋的樂趣,或借棋言政,折翻舊說,掀起一個圍棋詩歌的小高潮,反映出貞觀年間君臣相得、政治清明、國強民富和棋運大昌的升平景象。
唐太宗不僅為初唐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社會環境,而且由于他以一代明君雄主的地位參與圍棋活動,吟詠圍棋,因而對初唐圍棋的發展一開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圍棋詩歌和圍棋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直接的推動作用。
這時期的知名愛好者很多,士大夫中有蕭翼、張蘊古等,民間有王績等,方外有辯才、王梵志等。
蕭翼,梁元帝曾孫,本名世翼,負才藝,多權謀,太宗時為監察御史。當時,唐太宗政治之余不僅喜好圍棋,也極喜書法,派人尋遍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草書帖。購募備盡,唯獨未得到《蘭亭序》一帖。后得知此帖在高僧辯才處,遂命蕭翼前去謀取。辯才本姓袁,居越州永欽寺,他“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蕭翼便逞其才藝,虛與委蛇,與辯才圍棋、撫琴、投壺、握槊、談說文史,取得了辯才的信任,終于賺取了《蘭亭》書帖。為此,被太宗擢拜為員外郎。
張蘊古,洹水(今河北大名西)人,敏書傳,曉事務,官至大理丞。他酷好圍棋,棋癮來時,甚至拉獄中囚犯對弈。如此嗜棋,自然違犯了朝廷的法令。又因坐他事,被斬于東市。
王績(585—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號東皋子。隋時為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后解官還鄉。入唐,以前官待詔門下省,后又棄官歸隱。故新舊唐書傳在隱逸。他放誕縱酒,以琴酒為樂,也愛好圍棋,曾作《圍棋》詩見志:
飽食端居暇,披襟弈思專。雕盤蜃脛飾,帖局象牙緣。襲地四維舉,分麾兩陣前。攢眉思上策,屈指計中權。勁卒衡國度,奇軍略地旋。魚鱗張九拒,鶴翅擁三邊。逐征何待應,爭鋒豈厭先。雙關防易斷,只眼畏難全。將驕多受辱,敵恥屢摧堅。驟睹成為敗,頻看絕更連。許知愁越復,恤弱貴邢遷。誹俗韋弘嗣,邀名葛稚川。分陰雖可重,小道拒宜捐。相公摧屐日,樵客爛柯年。唐堯猶不棄,孔父尚稱賢。博術存書錄,壺酒著禮篇。寄言陸士衡,無嗤王仲宣。
此詩同唐太宗《五言詠棋》的創作時間大致差不多,題旨也是贊美圍棋,抒發自己的圍棋情趣,但內容要豐富得多。詩中一方面稱舉前賢愛好和推崇圍棋的故事,揶揄駁斥反對圍棋的論調,一方面細膩地描繪了弈棋的過程,使我們了解到唐初圍棋棋具的形制、圍棋術語、勢名等寶貴情況。此詩原只見殘句,后找到宋抄本《五無功集》,這才使全詩重見天日。
王梵志(?—670),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他喜好圍棋,有“雙陸智人戲,圍棋出專能。解時終不惡,久后與仙通”的吟詠。他是初唐著名詩僧,其詩語言淺近,多類佛家偈語,在民間流傳極廣。
貞觀以后,朝野內外棋風更熾,高智周、王勃、杜審言、盧藏用、王晙等都是這一時期文人士大人中的知名圍棋愛好者。
王勃(約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高宗時曾任虢州參軍,以文詞稱著,是“初唐四杰”之一。他才思敏捷,能一邊下棋,一邊作詩,“率下四子成一首詩”,還自詡“吾奪造化,雖一時之間,百用亦可。”(唐馮贄《云仙雜記》)
杜審言(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中宗時官至修文館直學土。善詩好棋,有“彈弦奏節梅風人,對局探釣柏酒傳”(《守歲待宴應制》)的詩語。
盧藏用,字子潛,幽州范陽(今河北徐水北)人,先舉進士不第,隱于終南少室山。武則天長安中詔授右拾遺。與陳子昂、趙貞國等友善。他多才多藝,嗜好圍棋,史稱“弈思精遠”,其棋藝當屬士大夫中之翹楚。
唐王朝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文治武功均趨極致,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點,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所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識”,就是當時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的寫照。在這種承平繁榮的社會環境下,在追求琴棋書畫的藝術修養已成為社會上普遍的文化觀念的情況下,圍棋承續唐初的勢頭,更加普及開來,出現了蔚為大觀的局面,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國勢大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人們的文化觀念的慣性和社會文化生活的慣性,仍推動著圍棋的發展。整個社會好棋嗜棋之風竟是有增無減,持續熾盛。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稱唐明皇,公元712—756年在位。史書稱他“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所謂“多藝”就包括棋藝。他常同大臣、親王、后妃一起下棋、觀棋。
開元十六年,唐玄宗曾召能言儒釋道者于宮中互相答難。當他得知年方七歲的李泌幼而有才,敏捷善賦時,便命人馳召入宮。李泌來時,唐玄宗正同張說觀棋,遂命張說試一試他的才能。張說要李泌賦方圓動靜,李泌問其體例,張說見面前的棋局棋子,說道:“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當即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張說所賦,句句見棋,道盡圍棋的一般特征;李泌所賦雖不涉一個“棋”字,但句句關合圍棋,概括出弈者下棋時的種種活動和神態。張說驚詫不已,恭賀玄宗,說朝廷又得奇才。玄宗也甚喜,厚加賞賜。小小圍棋和有關圍棋的認識、言論,令君臣如此欣然陶情,正反映了唐代中期宮中和文人士大夫圍棋活動十分盛行的實際情況。
唐玄宗和寧王對弈的事,陶彀《靖異錄》有明確記載:
明皇因對寧王問:“卿近日棋神威力何如?”王奏:“托陛下圣神,庶或可取。”上喜,呼將方亭侯來。二宮人以玉界局進。遂與王對手。
二人棋藝相當,正堪對手。將棋局稱作“方亭侯”,亦可見其典雅的棋情棋趣。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對唐玄宗和親王下棋,還有一則詳細的記載:
一日,明皇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奏琵琶,妃子立于局前觀之。上欲輸次,妃子將康國猧子放之,令其局上亂其輸贏。上甚悅焉。
妃子即楊貴妃。康狷是西域康國的一種小狗。眼看明皇要輸棋,楊貴妃恰逢其時地放猧子亂局,真是善解上意,無怪乎唐玄宗要“三千寵愛在一身”了。
進入中唐之后,圍棋已極為普及,在文人士大夫中,幾乎已找不到不下圍棋的。像一些著名詩人和文人,如王維、張說、劉長卿、杜甫、岑參、白居易、元稹、劉禹錫、錢起、王建、張籍、盧綸、于鵠、李端、韓愈、姚合、張祜、王鉷、賈島等,都愛好圍棋或會下圍棋。最為著名的是杜甫、劉禹錫、元稹、白居易。
杜甫(712—770),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也是一個圍棋愛好者。杜審言對杜甫的影響很大,是他走向詩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杜甫青年時代即愛好圍棋。除社會風氣使然外,家中的棋風恐怕也是一個原因。杜甫詩中最早提到圍棋的是乾元元年(758)作的《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湲。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
棋局動隨尋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聞君話我為官在,頭白昏昏只睡眠。
此詩作于詩人49歲時,但詩中提到的卻是30年前同“善吟善弈,而喜與文士游”的旻上人的一段交住。二人作詩弈棋,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旻上人有“善弈”之稱。青年杜甫能與他對局,看來棋藝還不太低。
在杜甫有關圍棋的詩中,有兩句最為著名,對后世文人的圍棋情趣和圍棋詩詞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大歷元年(766),他在夔州觀人下棋,寫下了“楚江巫峽半云雨,清簟疏簾看弈棋”(《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的著名詩句。這兩句詩描摹入微,境界清遠,意趣幽深,后人稱“此句可畫,但恐畫不就耳”,被視為觀棋的畫境。
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間進士,授官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集團,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為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劉禹錫愛好圍棋,而且棋藝水平還比較高,他結交了不少方外的圍棋高手,如頗工圍棋的儇師,“弈至第三品”的浩初師等。他常同他們“弈于樹石間”,獲益不少。他的詩中涉及圍棋的也不少。如“愛泉移席近,聞石輟棋看”(《海陽湖別浩初師》),“茶爐余綠筍,棋局就紅梅”(《浙西李大夫述夢》),“往往游不歸,洞中見博弈”(《游桃園》)等。不過,最著名的還是《觀棋歌送儇師西游》:
長沙男子東林師,閑讀藝經工弈棋。有時凝思如入定,暗復一局誰能知。今年訪余來小桂,方袍袖中貯新勢。
山城無事秋日長,白晝懵懵眠匡床。因君臨局看斗智,不覺遲景沉西墻。自從仙人遇樵子,直到開元王長史。
前身后身付余習,百變千化無窮已。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見搏擊三秋兵。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予人皆驚。
行盡三湘不逢敵,終日饒人損機格。自喜臺閣有知音,悠然遠起西游心。商山夏末陰寂寂,好處徘徊駐飛錫。
忽思爭道畫平沙,獨笑無言心有適。藹藹京城在九天,貴游豪士足華筵。此時一行出人意,賭取聲名不要錢。
這首詩是王績《圍棋》詩以來,又一篇有關圍棋的長詩。詩中贊頌了儇師高超的棋藝和人品,反映了唐代圍棋活動開展的情況。其中“初疑”四句寫枰間廝殺,形象生動,妙譬巧喻,極合棋理。若非精通棋理,是絕不可能道出的。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累官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44歲以前,即被貶江州之前是不下圍棋的。元和十年(815)他曾對元稹說:“仆又自思關東一男子耳,除讀書屬文外,其他懵然無知,乃至書畫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通曉,即其愚拙可知矣。”(《與元九書》)但可能就在同一年,他學會了圍棋,而且以圍棋入詩,比喻人的榮辱升沉:“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表現身處逆境,不以為懷的曠達精神。白居易盡管學棋很晚,但當他學會之后,卻深深地愛上了。在江州任上,他結交了嵩陽劉處士、道人郭虛舟等棋友,經常是“晚酒一兩杯,夜棋三數局”(《郭虛州相訪》),甚至是“花下放狂沖黑飲,燈前起坐徹明棋”(《獨樹浦雨夜寄李六郎中》),“圍棋賭酒到天明”(《劉十九同宿》),極為灑脫豪放。這以后,白居易一直愛好圍棋。進入老年后,他眼睛不好,視力下降,但于圍棋卻仍不輟手,還是“興發飲數杯,悶來棋一局”(《孟夏渭村舊居寄舍弟》),“送春唯有酒,銷日不過棋”(《官舍閑題》),“讀罷書未展,棋終局未收”(《府西池比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棋罷嫌無敵,詩成愧在前”(《宿張云舉院》)。棋癮之大,唐代詩人中還少有匹敵。他的《和春深二十首》其十五:“何處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爭破眼,六聚斗成花。鼓應投壺馬,兵沖象戲車。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涉及了唐代各種棋戲,反映了當時各種棋戲流行,而圍棋尤盛的社會文化狀況。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793)明經科。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白居易最友善,也稱“元白”。元稹酷愛圍棋,其《酬孝甫見贈十首》其七吟道:
無事拋棋侵虎口,幾時開眼復聯行。
終須殺盡緣邊敵,四面通同掩大荒。
全詩對友人招邀下棋給以回答,隱隱有席卷之勢,可能他的棋風就是如此,快速凌厲,八面威風。又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十四韻》,記述了他和朝中棋友夜弈的情形。他們“眠床都忘置,通夕共忘疲”,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分別前還“俯仰嗟陳跡,殷勤卜后期”,預約再會之期。反映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圍棋聚會的情況。
文人士大夫的圍棋棋藝水平,固然是有限的,而且也沒有留傳下來對局的棋譜,但由于他們都是著名的詩人,因而棋以人顯,或棋以詩顯。他們對待圍棋的態度和高雅而又有個性化的圍棋情趣,對圍棋在文人土大夫中的傳播推廣,對提高圍棋的地位,提高圍棋審美情趣乃至對文人士大夫圍棋觀念的最后確立,都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唐文宗以后,唐王朝國勢日衰。朝廷內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吏治腐敗。地方上土地兼并加劇,賦稅加重,藩鎮勢力日益強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隨著盛唐氣象的一去不返,那種泱泱天朝的自豪之感,那種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那種希望致君堯舜兼善天下的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也一去不復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對官場仕途的極度厭倦,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力圖逃避現實得樂且樂的消極頹唐的人生態度。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衰微和文化觀念沉淪,晚唐圍棋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愛好者眾多,顯得十分繁榮,而另一方面則是格調靡弱,棋藝水平無所提高,停滯不前。
就愛好者之多來說,晚唐時期是空前的,無可比擬的,上至帝王,下至三教九流,都風尚圍棋。帝王中如唐僖宗李儇;文人士大夫中如杜牧、許渾、李遠、段成式、溫庭筠、李商隱、馬戴、陸龜蒙、皮日休、陳泳、吳融、司空圖、書莊、韓偓、崔涂、秦韜玉、李洞、社荀鶴、曹唐、張喬、李咸用、鄭谷、裴說、杜光庭、杜光遠、唐求、沈彬、伍喬、方干、胡宿、黃滔、徐寅、張瀛、歐陽彬、吳大江等;釋道如貫休、齊已、子蘭、呂巖、可朋、可隆等。可以這樣說,晚唐時期,在文人士大夫和僧道門中,已經沒有會不會圍棋的區別,而只有圍棋嗜好的深淺和棋藝水平高低的區別,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李遠、皮日休等人。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蜀人,少有大志,為詩多逸氣。太和五年(831)進士,累官杭州、忠州、建州、江州刺史,御史中丞。愛好圍棋,與溫庭筠等有棋誼。溫庭筠曾有《寄岳州李外郎遠》詩:“湖上殘棋人散后,岳陽微雨鳥來遲。”李遠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的吟詠著名一時。宋趙令時《侯鯖錄》卷七:“唐杭州缺刺史,欲除李遠為守,宜宗曰:‘遠詩云: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如此安能治民也!’”后經宰相令狐绹解釋,才讓他當了杭州刺史。這事成了文壇和棋壇的一段佳話,到處流傳。李遠死后,盧尚書作《哭李遠》詩:“才收北浦一竿釣,未了西齋半局棋。”棋人遽去,棋友中傷,故以棋相悼,顯得十分深摯又十分恰切。
皮日休(約834—902后),字逸少,后改襲美,襄陽(今屬湖北)人。咸通進土,曾任太常博士。皮日休喜好圍棋,但他棋藝不高,棋詩也不多。他之所以在棋壇上出名,完全是因為《原弈》一文。在文中他試圖探討圍棋的起源,對堯造圍棋的說法提出尖銳的意見。他認為下圍棋是害、詐、爭、偽并用,“不害則敗,不詐則亡,不爭則失,不偽則亂”,而堯講仁義禮智信,所以圍棋不可能是堯造的,只能起源于戰國時期,是出自那些縱橫家之手。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甚至是無知可笑的,但代表了動亂時代中少數極力維護儒教傳統又迷戀于圍棋的迂腐之士的看法。
晚唐時期動蕩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在圍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社會風氣的極度發展,影響了圍棋棋藝的發展和高水平棋手的出現。這時期水平較高的棋手除樸球、滑能兩個著名的棋待詔外,還有王逢、徐峰等值得一提。
王逢,唐文宗時圍棋國手,生卒年及里籍均不詳。和著名詩人杜牧交誼甚厚。杜牧曾作《送國棋王逢》一詩:
王子紋楸一路饒,最宜檐雨竹蕭蕭。贏形暗去春泉長,拔勢橫來野火燒。
守道還如周伏柱,鏖兵不羨霍嫖姚。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期于局上消。
又有《重送絕句》:
絕藝如君天下少,閑人似我世間無。別后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復吳圖。
從小杜對王逢棋藝的稱贊和描繪來看,王逢的棋攻守兼備,在當時是很出名的。
徐峰,唐宣宗時人,棋藝頗高,段成式曾從他學棋。馮贄《云仙雜記》載:“徐峰善棋,段成式欲窮其術,峰曰:‘子若以墨狻貌與我,當使子過我十倍。’”從這段記載看,徐峰不僅棋藝甚高,而且很可能還是以弈棋、教棋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