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海文化傳播中心編朗讀本《周易》注音復查結果報告(修改稿)
承 蒙馮哲 先生信任,用特快專遞送來一本北京四海文化傳播中心編朗讀本《周易》,讓我就注音復查一下。通讀后,覺得原注音者學問功底深厚,基本注音都很到位,特別是有些字的四聲方面都很準確,如“難”字取第四聲、“識”字注“志”音等。我所發現的問題,大多數是屬于學術方面有所爭議的問題,特別是今音與古音的標準將如何制定,這是一個大問題。至于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讀音而有所差異者,則并不多見。今把復查結果列于下,僅供參考。(又就用字有所意見)
一 六十四卦名讀音
卦名讀音今古不同,或以清代以前為準,或以現在通行讀音為準,是否要統一標準,還是古今混用,這是一個要研究的問題。
1.“屯”卦音zhun(一聲),《康熙字典》“株林切,音肫”、“易屯卦‘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屯如邅如別作迍”,《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亦注zhun(一聲)。此則古今無爭議之例。
2.“比”卦音,舊讀四聲,今讀三聲。《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于三聲例16曰:“《周易 ? 比》:‘象曰:地上有水,比。'”文字。而朗讀本《周易》注音為四聲,此為從古例。
3.“剝”卦音,《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邦角反”,音bao(一聲),《彖》“剝,剝也”及《序卦》“剝者剝也”,因前后讀音不同而得解。《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有剝(bao)字無內容,注“見bo”,于剝(bo)例7曰:“《周易 ? 剝》‘剝,不利有攸往。'” 今朗讀本《周易》“剝”注音為 bo,此又為從今例。Bao者bo也,二音都用。
4.“解”卦,舊音xie(四聲),《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音蟹”,《康熙字典》“舉蟹切,上聲”、“玉篇緩也”、“易解卦注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既解之后故序卦云解者緩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解”音jie(三聲),于例16曰:“《周易 ? 解》‘解,利西南。'” 今朗讀本《周易》“解”注音為 jie(三聲),此又為從今例。
5.“復”卦,舊音fu(二聲),《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音服”,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復”音fu(四聲)。今朗讀本《周易》“復”注音fu(四聲),此又為從今例。
此外還有“否”、“賁”、“睽”等,《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與今不同,今朗讀本《周易》注音分別為 pi(三聲)、bi(四聲)、kui(二聲),為通用讀音無誤。
二 卦爻辭、彖辭、象辭、文言有關字的讀音
1.乾卦《文言》“日可見之行”,見字音《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賢遍反”(xian四聲)今朗讀本《周易》注音為jian(四聲)。“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現之行也”,每日可以表現出來的德行,較之為“別人可以見得的德行”,更符合“慎獨”之義。
2.坤卦《文言》“陰疑于陽”,今朗讀本《周易》注音為ni(擬,三聲)。坤初六《象》曰:“屢霜堅冰,陰始凝也”,《九家易》作“陰凝于陽”,是。
3.泰卦、否卦“拔茅茹以其彚”,《新本鄭氏周易》“初九拔茅茹(音苖)以其彚征(彚音胃)”。《周易正義》陸明德音義“拔蒲八反茅卯交反鄭音苖茹汝據反牽引也鄭湛同王肅音如彚音胃類也李于鬼反傅氏注云彚古偉字美也”,《康熙字典》“音胃”、“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彚征吉”。清惠棟《周易述》作“初九拔茅茹以其胃(胃字上有草字頭)征吉”。清翟均亷《周易章句證異》“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茅鄭玄音苗茹王肅音如鄒湛汝據反彚傅氏云古偉字美也古文作胃(上有草字頭)惠棟作胃(上有草字頭)董遇作夤出也”。《帛書周易》否卦作“胃”(上有草字頭),泰卦作“胃”。今朗讀本《周易》作“拔茅茹以其匯”,此“彚”字音wei(四聲),不能用簡化字“匯”。
4.大有卦九二“大車以載”、賁卦初九“舍車而徒”,《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車音居”。《康熙字典》“斤于切音居”、“易大有大車以載”。下象棋“吃車(ju一聲)”。今朗讀本《周易》一律作che(一聲),還是給出“ju”音為好。
5.復卦《彖》“其見天地之心乎”,《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見賢遍反”,一陽初動,得天地中和之氣而萬物始現。非誰人能“見”也。今朗讀本《周易》讀作jian(四聲),當改讀為xian(四聲)。又恒卦《彖》“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正義》陸明德音義亦為“見賢遍反”。又豐卦六二“日中見斗”、九三“日中見沫”,《周易正義》陸明德音義皆為“見賢遍反”。日中有何物,不在人見不見,先現而后見。今朗讀本《周易》皆讀作jian(四聲),當改讀為xian(四聲)。
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小《象》“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衢其俱反馬云四逹謂之衢”。《康熙字典》“其俱切”、“易大畜何天之衢”。《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衢qu(二聲)四通八達的道路,大路”(無《周易 ? 大畜》之引)。今朗讀本《周易》皆讀作“庥 xiu(一聲)”,《康熙字典》解“庥”字“虛尤切音休”、“庇陰也”、“今俗稱樹蔭為庥”。《四庫全書》全部易類書籍無“衢”音xiu(一聲)之注,“衢”字《帛書周易》作“瞿”。尚秉和《周易尚氏學》曰:“艮為道路,故曰何天之衢”,惟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注曰:“衢讀為庥,庇蔭也。”《楚竹書周易》作“天之丘(丘字下有木字)”,“丘(下加木)”讀音qiu(一聲),按《康熙字典》“區”字注“區者別為丘字,則知丘之與區,其音不別”,“丘”字注“古語丘、區二字音不別,今讀則異互”。戰國時楚竹簡作“丘(下有木字)”,至漢初已寫作“瞿”字,其音不別,皆讀為qiu(一聲)。無論如何,其讀音不能作xiu(一聲)。
7.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愁狀由反鄭子小反云變色貌馬同”。愁音jiu(一聲)同揫,上進揫斂而貞吉得福,非“上進啊,憂愁啊”而“受茲介福”。今朗讀本《周易》注音chou(二聲),當改作jiu(一聲)。
8.鼎卦九二“我仇有疾”,《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仇音求匹也”。今朗讀本《周易》注音chou(二聲),當改作qiu(二聲)。
9.井上六“井收勿幕”,《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幕音莫覆也”。今朗讀本《周易》注音mu(四聲),當改作mo(四聲),有“沒”字義。
10.按《周易正義》陸德明音義,解卦除九四“解而拇”、小《象》“解而拇”與上六小《象》“以解悖也”三“解”字讀音為jie(三聲)外,其余皆讀作xie(四聲)音。
11.家人卦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小《象》“王假有家,交相愛也”,《周易正義》注“假至也”,陸明德音義“假更白反注同至也鄭云登也”。萃卦辭“王假有廟,利見大人”,《彖》“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周易正義》注“假至也”,陸德明音義“假更白反”。豐卦辭“豐,亨,王假之,勿憂”,《彖》“王假之,尚大也”,《周易正義》注“大而亨者王之所至”,陸德明音義“假庚白反至也下同”。渙卦辭“渙,亨,王假有廟,利渉大川,利貞”,《彖》“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陸明德音義“假庚白反下同梁武帝音賈”。疏“正義曰……王假有廟者王能渙難而亨可以至於建立宗廟故曰王假有廟也”。可見,凡四卦有“假”者,皆釋以“至”義。《康熙字典》“與格同至也易萃卦王假有廟”。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假6.ge(二聲)通‘格'。至。到。” 今朗讀本《周易》注“假”音皆jia(三聲)又下注“嘏”字(gu三聲,“福”義),皆當改作ge(格,二聲)。“假”字,《帛書周易》作“叚”,《楚竹書周易》,渙卦辭作“王叚”、萃卦作“王各(各字上有兩口字)”,讀音當依陸德明音義讀作ge(格,二聲)。
三 對“四海”本經傳衍生字、通假字等的意見
1.《文言 ? 乾》“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此“言”字,《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123條無“言”字,惟《周易通注》釋“子曰知幾其神乎”有“可與言幾”句。清阮元曰:“古本、足利本與下有言字。”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曰:“按《集解》本亦有言字,依文意有言字是也,今據補。”前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已作“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今見《四庫全書 ? 周易集解》作“知至至之,可與幾也”,不知高氏所見為何本?愚見,應依通行本,不加“言”字。
2.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之“衢”通“庥”,《四庫全書》經部易類,259條無有通“庥”之注,惟《易俟》釋大有“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善順天休命”有“大有象曰順天休命,明其盛由于天,而凝天庥者在人也”句。“衢”字之前作“瞿”(《帛書周易》),“瞿”字之前作“丘(下有木字)”。讀音皆為qu(一聲)。
3.革“巳(祀)日乃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所有書籍皆作“已日乃孚”。《周易注》曰:“夫民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然后乃得。元亨利貞悔亡也,已日而不孚,革不當也。” 元胡一桂《易附録纂注》“蔡氏曰,革不可遽必已日而后革。已日,二日也”,“蔡氏曰一爻為一日,過于初故曰已日”。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已日,革已日乃孚,朱漢上讀作甲巳之巳,姑備一說。” 元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蘇氏曰已日乃孚,不信于革之日,而信于已革之日也。” 元龍仁夫 《周易集傳》:“革已日乃孚,日離象,已日終日也。”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雙湖先生曰,洪氏《隨筆》云,已日,惟朱子發改為巳日,僧曇瑩云作巳亦可,十二辰自子至巳,六陽極變,午巳日乃孚也。是知好竒,固各有說。”元李簡《學易記》“已日者,已可革之時也”,明何楷《古周易訂詁》:“已日即六二所謂已日也,乃孚即九三九四九五所謂有孚也,悔亡即九四所謂悔亡也,所以云已日者,變革天下之事不當輕遽,乃能孚信于人,乃難辭也”,因而《御制周易折中》曰“案,已日乃孚,李氏何氏之說長。蓋卦辭爻辭,不應互異也。” 明錢一本《像象管見》:“己音紀。天有十日,甲至戊為前五日,己至癸為后五日。己后庚,庚因己,故曰己日乃孚。”清毛奇齡《推易始末》、民國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亦作“己”,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則作“巳”,曰:“巳借為祀……巳日乃孚,謂祭祀之日捉得俘虜,可用為人牲,舉行大享之祭。”清翟均亷《周易章句證異》曰:“已,朱震作戊己之己,云庚更革也。自庚至己,十日浹矣,馮氏同,云卦以庚為義也。張慎甫、陸時位、徐在漢、趙振芳、顧炎武、毛竒齡、查慎行,趙云五行惟土配信,查云土主信,戊為艮土,己為坤土,離兌陰卦,故以陰上言。僧曇瑩作巳午之巳,胡一桂曰曇瑩云作巳亦可,十二辰自子至巳,六陽極變,午巳日乃孚也。是知好竒因各有說,但于庚更革義無取。虞翻、干寶諸儒作已事之已,謹案《周易述義》作己。” (清恵棟《周易述》:“二體離為日,晦夕朔旦,坎象就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故為己日。”)據馬王堆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原字模糊不可識,釋文補作“己日”。而張立文相關書中則作“巳日”。高亨之前有作“巳”字者,然而無人以“祭祀”之義為解。《楚竹書周易》作“改日乃孚”、“改日乃革之”。又《楚竹書周易》與《帛書周易》皆有“祀”字(如困卦九五爻辭,《楚竹書周易》作 “利用祭祀”,《帛書周易》作“利用芳祀”),不以“巳”通“祀”。據此,應該取通行本“已”字。
4.艮六二,象曰“不拯其隨,未違聽也”。《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所有書籍,106條作“不拯其隨,未退聽也”。《子夏易傳》釋曰:“性躁而不得往,未退而聽命,故其心不快也。”清趙繼序《周易圖書質疑》有“虞翻曰,坎為耳,故未違聽也”句,清翟均亷《周易章句證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虞翻、李鼎祚作未違聽也。廉案,毛竒齡謂李鼎祚作‘未為',不知何據?”《周易注疏卷九考證》:“象:未退聽也。退,《集解》本作違。虞翻曰坎為耳,故未違聽,其義全異。”今見《四庫全書 ? 周易集解》作:“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虞翻曰坎為耳,故‘未退聽'也。”《周易尚氏學》及《周易大傳今注》皆作“未退聽”。《帛書周易》根六二曰“不登其隋,其心不快”,無象辭。愚見,當用通行本“未退聽”。
5.《系辭上傳》二章“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所有書籍,124條皆作“易之序”,惟《周易集解》、元吳澄《易纂言》與清惠棟《周易述》作“易之象”。唐李鼎祚曰:“舊讀象誤作厚,或作序,非也。”《帛書周易》作“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馬王堆漢墓為漢文帝時墓葬,唐李鼎祚以東漢虞翻之說為是,非也。《周易尚氏學》作“易之序”,《周易大傳今注》作“易之象”,曰:“象映作序,《釋文》引虞翻本作象,《集解》本同,今據改。此言君子平居而觀察者乃《易》之卦爻象也。”愚見,“易之序”乃易卦之序,當依卦序而觀象,所以當用“易之序”。
四 書后附圖問題
本朗讀本《周易》附錄二所列“周易本義圖書(七種)”,并非全部出自朱熹《周易本義》,再版時當認真些。又《周易本義》所引“邵子曰”,亦不是邵雍原話,標點時應核對邵雍《觀物外篇篇》原書,正確標點。
三圖“伏羲八卦次序”圖說“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觀物外篇》原文是:“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
“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原文是:“順數之,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錯而成六十四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周易本義》引邵雍語錄不是直接稱引,因此此圖三的圖說有關“邵子曰”語,當標點作: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
圖四“伏羲八卦方位”:“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觀物外篇》原文:“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邵雍從來沒有“乾南坤北”之說,也沒有“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之說。《先天圖》圓圖象天,方圖形地。圓者起一而積六,方者起一而積八。天逆日而行,以貞卦看陰陽消長,起震(一陽二陰)歷離兌(二陽一陰)、乾(三陽無陰)、巽(二陽一陰)、坎艮(一陽二陰)至坤(三陰無陽),“逆知四時”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此為圓圖起一積六數之。地自下而上順生萬物,以貞卦自下而上數之,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為方圖起一而積八數之。
此段當標點作: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
圖七“文王八卦方位”,“邵子曰此文王之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學也”。《觀物外篇》原文:“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終于寅,離終于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于是矣。”
此段當標點作:邵子曰此文王之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學也。
《周易本義》卷首有易圖九幅,所謂“七種”不如說“七幅”(河洛圖書為“一種”)。所不錄者有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和《卦變圖》。而所錄《伏羲八卦方位》不是書中原圖,當改正之。
郭 彧
2005年9月9日 初稿 11月9日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