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年表 |
郭彧 宋真宗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公元1011年) 辛丑月甲子日(12月25日)甲午辰邵雍生于河南衡漳。 曾祖父邵令進曾事宋太祖,善騎射,官軍校尉,老歸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后避戰亂徙上谷、中山,又轉徙衡漳(今河南省林縣)。祖父邵德新讀書為儒者,父邵古字天叟,生衡漳,十一歲而孤。喜儒學,尤善文字聲音韻律,古今切正為解三十篇(后經邵伯溫整理加入《皇極經世》書中,即今見《道藏·皇極經世》卷七至卷十一內容)。慕西晉孫登之為人,崇尚隱逸之風,不仕,自號伊川丈人。 乾興元年壬戌(公元1022年)12歲 舉家遷共城(今河南省輝縣),父古卜居蘇門山下。 邵雍青年時代,一心于科舉之學。嘗筑廬蘇門山百源之上,冬不爐夏不扇,刻苦鉆研。后遇共城縣令李挺之,遂從業受物理之學、性命之學。雍遂三年不設榻,晝夜危坐以思。寫《周易》一部貼于墻上,日誦熟十遍。待李挺之改任河陽司戶曹,雍亦從之,寓州學,以飲食易燈油,克勵為學。 宋仁宗 景佑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26歲 生母李氏亡故,葬伊水原上。父古續弦楊氏。 景佑四年丁丑(公元1037年)27歲 異母弟邵睦生。 慶歷七年丁亥(公元1047年)37歲 游歷過洛陽,愛其山水風俗之美,始有遷居之意。雍居共城時,有大名人王豫字天悅者執弟子禮,從學《易》,得雍所授《伏羲八卦圖》。是圖后入南人鄭夬手中,見于朱震《周易圖》。 皇佑元年己丑(公元1049年)39歲 奉父伊川丈人遷居洛陽。初寓天宮寺三學院,僧宗顥待之甚厚。雍登寺閣,嘗作《洛陽懷古賦》,有“時若傷之于隨,失之于寬,始則廢事,久而生奸。既利不能勝害,故冗得以疾賢。是必薄其賦斂,欲民不困而民愈困;省其刑罰,欲民不殘而民愈殘。蓋致之之道,失其本矣”至論。時與劉君玉、呂靜居、張師錫、張景伯、張景憲、王勝之、張師雄、劉伯壽、劉明復、李景真、吳執中、王仲儒、李仲象、李端伯、姚周輔等人交游,或為門生。后洛人為買宅于履道坊西天慶觀東,王不疑、周鄉給買田于河南延秋莊。作《新居成呈劉君玉殿院》詩。 至和二年乙未(公元1055年)45歲 家貧不能娶,經太學博士姜子發與潞州張穆之為媒,聘王允修之妹為妻。 嘉佑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47歲 生子伯溫。作《生男吟》詩,有“我今行年四十七,生男方始為人父”句。 是年重陽日曾訪共城百源故居,有“山川一夢外,風月十年期”詩句。有張岷字子望者師事之,得先天學之傳。后邵伯溫得岷所記雍講學語錄,整理作《觀物外篇》。又有秦玠者長雍一歲,亦稱門生。 嘉佑三年戊戌(公元1058年)48歲 出游陜西,作《過陜》、《題黃河》、《過潼關》、《題華山》、《宿華清宮》、《長安道路作》、《題留侯廟》、《題淮陰侯廟》等詩。 嘉佑五年庚子(公元1060年)50歲 春游洛陽,正月賞梅花,二月看杏花,寒食乘馬踏輕草,三月賞盛開牡丹。夏日不出。秋日長游,商山道中。冬日登樓看雪,至旅中歲除。 嘉佑六年辛丑(公元1061年)51歲 新歲在商洛,作《和商守新歲》、《題四皓廟》等詩,后經天柱山返回洛陽。登山臨水,春游盡興。龍門看勝,伊川賞景,太室觀旭,天壇望云,泛舟夜里,垂釣月下。有“此身已許陪真侶,不為錙銖起重輕”詩句。 是年丞相富弼薦于朝,朝廷命雍為監主簿 ,命者并特有“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閑名目”之語。雍均婉言謝絕,不仕亦不奉閑官職。作《謝富丞相招出仕》詩二首,有“愿同巢由稱臣日,甘老虞唐比屋時”、“鵷鴻自有江湖樂,安用區區設網羅”詩句。 嘉佑七年壬寅(公元1062年)52歲 王宣徽尹洛陽,就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珂宅故基,以郭崇韜廢宅余材建屋三十間,請雍居之。宰相富弼為買對宅一園。作《天津新居成謝府尹王君貺尚書》詩,有“嘉佑壬寅歲,新巢始僝功”句。 嘉佑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53歲 春秋出游,飲酒作詩。有《后園即事》、《觀棋長吟》、《秋日登崇德閣》、《秋日飲后晚歸》等詩,得“詩狂”雅號。 宋英宗 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54歲 正月朔日,父古逝世,享年七十九歲,遺囑“慎勿為浮屠事以薦吾死,惟擇髙塏地藏焉”。三月,雍請同里人陳繹為墓志。雍與程顥同卜葬地,不盡用葬書,亦不拘陰陽之說,用五音之法擇地,以昭穆序葬。十月初三日,葬父古于伊川神陰原西南。 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56歲 春秋出訪友游山。登嵩頂,觀少室。代書寄友,依韻和詩。有“惟我敢開無意口,對人高道不妨言”、“每恨性昏聞道晚,長慚智短適時難”絕句。 治平四年丁未(公元1067年)57歲 秋游伊洛二川半月有余,作詩三十余首。有“一簞雞黍一瓢酒,誰羨王公食萬錢”、“不向黃塵浪著鞭,殊無才業合時賢”、“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話入精詳皆物理,言無形跡盡天真”、“直須心逸方為樂,始信官榮未足夸”、“不因赤水時時往,焉有黃牙日日誤。莫道天津便無事,也須閑處著功夫”、“讀書每到天根處,長懼諸公問極玄”等言志句。 是年十月初開經筵,司馬光奉旨撰《資治通鑒》,起周威烈王,旋于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勒成二百九十四卷,英宗面賜御制序。命光自選辟官屬,于崇文院置局,許借龍圖、天章閣、三館、秘閣書籍。 宋神宗 熙寧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58歲 雍同父異母弟睦年三十二,四月八日忽殯東籬下。雍傷痛作《傷二弟無疾而化》、《聽杜鵑思亡弟》、《書亡弟殯所》、《南園晚步思亡弟》詩。富弼再攝宰相事。 熙寧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59歲 冬夏不出,春秋出游。作詩近五十首。有“只恐身閑心未閑,心閑何必住云山”、“林下一般閑富貴,何嘗更肯讓公卿”、“造物功夫意自深,從吾所樂是山林”、“浩浩長空走日輪,何煩苦苦辨根塵”、“鉛錫點金終屬假,丹青畫馬妄求真”、“先幾能識是吾儕,慎勿輕為世俗咍”、“天人之際只些子,過此還同隔五湖”等絕句。神宗詔天下舉遺逸,御史中丞呂誨叔、三司副使吳充、龍圖閣學士等皆舉薦雍,詔下除秘書省校書郎、潁州團練推官,辭不許,既受命而引疾不起。作《詔三下答鄉人不起之意》,有“幸逢堯舜為真主,且放巢由作外臣”句。 是年二月,王安石充參知政事,領導變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一月頒布農田水利條約。富弼判亳州。呂誨力言新法不便,罷中丞,出知永州。除司馬光樞密副使。 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60歲 作詩五十余首。有“自從會得環中意,閑氣胸中一點無”、“買卜稽疑是買疑,病深何藥可能醫”、“虛名誤了無涯事,未必虛名總到身”、“悟道本來平,人多不肯行”、“兩儀長在手,萬化不關心”、“卻慚天下士,語道未忘筌”、“人間浪憂事,都不到心頭”、“道德有長理,富貴無定期”、“世上多附炎,炎歇人自去”等絕句。 王安石行新法,所用者皆新進青年,遇事風生,天下騷然。雍門生故舊仕宦四方者,皆欲投劾而歸,以書問于雍。雍答曰:“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投劾而去何益?”雍作《無酒吟》詩:“自從新法行,常苦罇無酒。每有賓朋至,盡日閑相守。必欲丐于人,交親自無有。必欲典衣買,焉能得長久。”寓新法不會長久意。司馬光以議新法不合又出知永興軍,司馬光求去,終辭詔命乞為西京留臺,修《資治通鑒》。遂居洛陽,買園于尊賢坊,命名獨樂園。從此與雍過從甚密。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抨擊新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遂與王安石絕交。富弼亦自汝州得請歸洛陽養疾,筑大第與雍天津居相邇,與雍相招往來,遂有“三朝為宰相,四水作閑人”語。 熙寧四年辛亥(公元1071年)61歲 作詩近三十首。其《感事吟》詩,有“蛇頭蝎尾不相同,毒殺人多始是功”句,隱喻行新法之革新派上下荼毒百姓。給兵部侍郎秦玠詩中有“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句。是年,所著《皇極經世》書成,上起帝堯甲辰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己未,簡括三千三百余年歷史大事記。其《書皇極經世后》詩有“樸散人道立,法始乎羲皇”、“善設稱周孔,能齊是老莊”句。司馬光《資治通鑒》成書則于宋神宗元豐七年十一月進呈,時當雍離世后七年。司馬光進書表曰:“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便……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而雍之《皇極經世》更是“刪削冗長,舉撮機要”之編年史書。 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62歲 作詩八十余首。與司馬光、富弼互有詩歌呈答。諸詩中有“以身觀萬物,萬物理非遙”、“眾蚊多少成雷處,一拂何由議掃除”、“伊洛好煙水,愿同漁與樵”、“照破萬古事,收歸一點真”句。其《贈富公》詩中有“天下系休戚,世間難擬倫”句,《奉和十月二十四日初見雪呈相國元老》詩中有“寒士痛遭恐,窮民惡著驚。杯觴限新法,何故便能傾”句。《和相國元老》詩中有“畎畝無忘處,追蹤擊壤歡”句。是年華山崩。 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63歲 作詩四十余首。作《安樂窩中好打乖吟》,富弼、王拱辰、司馬光、程顥、呂希哲等人均以詩和之。又作《年老逢春》十三首,中有“大凡尤物難分付,造化從來不負人”、“世態不堪新間舊,物情難免假疑真”、“大都美物天長惜,非是吾儕曲主張”佳句。所作《天意吟》“天意無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無天”、“圣人能事人難繼,無價明珠正在淵”句,則表達了哲理和志向。其《老去吟》有“行年六十有三歲,二十五年居洛陽”句。 熙寧七年甲寅(公元1074年)64歲 作詩三百六十余首。有觀物有感者;有與友人對答者;有闡述哲理者;有以詩言志者;有簡括著作主題者等。其《喜樂吟》謂“生身有五樂”(樂生中國、樂為男子、樂為士人、樂見太平、樂聞道義);“居洛有五喜”(喜多善人、喜多好事、喜多美物、喜多佳景、喜多大體)。其《安樂窩中吟》有“安樂窩中事事無,惟存一卷伏羲書”、“茍非先圣開蒙吝,幾作人間淺丈夫”、“儒風一變至于道,和氣四時長若春”、“理道昧時須索講,情于盡處更何言”、“造化功夫精妙處,都宜分付與閑人”等佳句。從其他諸詩中“閉目眼前都是暗,開懷天外更無他。若由智數經營得,大有英雄善揣摩”句,知雍不搞術數。從“少日掛心唯帝典,老年留意只羲經”知,雍年青時曾用心于科舉之學,而年老則專于《易經》。其“窺牖知天乃常事,不窺牖見是知天”句,本于《老子》“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思想而發。其“只有一般無對處,都如天地未分時”句,闡太極之明道為一而無對。其“仲尼生魯在吾先,去圣千余五百年。今日誰能知此道,當時人自比于天”句,以“五百年必有圣者出”暗喻自己向圣人看齊的志向。其《皇極經世一元吟》“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治亂與興廢,著見于方策。吾能一貫之,皆如身所歷”句,概括《皇極經世》一書主題。 是年晚安石新法行買官田之法,雍所居天津亦官地。出榜三月,無人忍買。雍之諸友相謀曰:“使先生之宅他人居之,吾輩蒙恥矣。”于是司馬光等二十余家集錢買之。雍作《天津敝居蒙諸公共為成買作詩以謝》,有“重謝諸公為買園”、“二十余家爭出錢”句。雍居宅為司馬光戶名,游園為富弼戶名,收租河南延秋莊為王朗中戶名,至終而不改。 熙寧八年乙卯(公元1075年)65歲 作詩百余首。其《安樂吟》有“不侫禪伯,不諛方士。不出戶庭,直際天地”句,知雍不近禪學與方術。《觀易吟》有“天向一中分體用,人于心上起經綸。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句。《觀三皇吟》有“初分大道非盛道,才有先天未后天”句。《瞻禮孔子吟》有“陶冶有無天事業,權衡治亂帝功夫”句。《觀物吟》有“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句。 熙寧九年丙辰(公元1076年)66歲 作詩近三百首。有“惟愿朝廷省徭役,庶幾天下少安息”、“須求騏驥方乘馬,亦恐終身無馬騎”、“莫向山中尋白玉,但于身上覓黃金”、“利不能勝義,自然多至誠;義不能勝利,自然多忿爭”、“與天為一體,然后識宣尼”、“欲得心常明,無過用至誠”、“若問先天一字無,后天方要著工夫”、“經綸事體當言用,道義襟懷只論誠”、“萬物備于身,乾坤不負人”、“須識天人理,方知造化權”、“春雷驚起千年蟄,筆下蒼龍自往還”、“道不遠于人,乾坤只在身”、“天學修心,人學修身”、“天地有常理,日月有常明”、“圣人有常德,小人無常情”、“興廢先言人,然后語天地”、“寬猛相濟,其民自安”、“痛矣時難得,悲哉道未傳”佳句,從中可見其情其志。雍時臂痛,又患“頭風”,身瘦髭白,亦由其詩表白。 熙寧十年丁巳(公元1077年)67歲 作詩八十余首。其《窺開吟》十三首詩中有“能將函谷塞,只用一丸泥”、“能將一個字,善解百年迷”、“情中明事體,理外見天機”、“敢言天下事,到手又何難”句。其《先天吟》詩有“先天事業有誰為,為者如何告者誰”、“眼前伎倆人皆知,心上功夫世莫知”句。 是年三月雍感疾,氣日益耗,值張載歸陜過洛問疾于榻前。載喜論命,曰:“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雍曰:“世俗所謂命者,某所不知。若天命則知之矣。”載曰:“既曰天命,則無可言者。”不意張載歸途至潼關暴卒于驛中,雍聞訊作《和鳳翔橫渠張子厚學士亡后篇》詩。進七月病篤,程頤顧謂雍曰:“先生至此,他人無以為力,愿自主張。”雍曰:“平生學道,豈不知此?然亦無可主張。”頤猶相問難不已,雍戲曰:“正叔可謂生姜樹頭生,必是生姜樹頭出也。”頤曰:“從此與先生訣矣,更有可以見告者乎?”時雍聲氣已微,舉兩手以示之,徐曰:“面前路徑常令寬,路徑窄則之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耶?”又司馬光來問疾,雍曰:“某疾勢必不起,且試與觀化一巡也,愿君實自愛。”光曰:“堯夫未應至此。”雍曰:“死生亦常事耳。”時諸人議后事于外廳,有欲擇葬地于近洛城者,雍囑伯溫“當從伊川先塋”。重病中猶作《病中吟》、《重病吟》、《天人吟》、《疾革吟》、《聽天吟》、《得一吟》、《答客問病》詩。其中“湯劑功非淺,膏肓疾已深。然而猶灼艾,用慰友朋心”句令人感動。至七月四日,大書《病亟吟》:“生于太平世,長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問年幾何,六十有七歲。俯仰天地間,浩然無所愧。”入夜至天明五更捐館,時當熈寧丁巳孟秋癸丑(熙寧十年七月五日)。伯溫泣告程顥“先人有言志于墓者必以屬吾伯淳”。程顥所作墓銘有曰:“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論之,可謂安且成矣。先生有書六十卷,命曰《皇極經世》,古律詩二千篇,題曰《擊壤集》。”是年孟冬丁酉,眾人葬雍于伊川神陰原伊川丈人塋旁(今河南伊川縣西村山上,東臨伊水,西依紫荊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