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皇極經世》與《夏商周年表》


郭 彧

 

提要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本文以北宋易學家邵雍所著《皇極經世》“以運經世”中所推得的“夏商周年表”與之對照,列舉了邵雍以之確定各代帝王在位年數的依據。指出:邵雍于九百多年前能推出較今日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更為詳細的歷史年表,當有今日見不到的文獻依據。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今日清華大學出版發行的《黃金書屋》光碟中的《中國歷代紀年表》與《中國歷代帝王年表》,又與邵雍所推年表幾乎完全相同。明確邵雍所推歷代帝王年表的來龍去脈,對于我們今后進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可能會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引言

北宋的易學家邵雍與司馬光是好朋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起東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顯德六年(公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則著《皇極經世》,帝王紀年起唐堯元年(公元前2357年)至后周顯德六年,凡3316年。邵雍的《皇極經世一元吟》曰:“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余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治亂與興廢,著見于方策,吾能一貫之,皆如身所歷。”由此可見,《皇極經世》是一部“以天道而質以人事”的書。讀邵雍《書皇極經世后》、《安樂窩中一部書》等詩可知,他書中的“中間三千年”治亂與興廢的陳跡,是“二帝起禪讓”到“五代如傳舍”的帝王大事記。

清《四庫全書總目·皇極經世書提要》曰:“《皇極經世》蓋出于物理之學,所謂易外別傳者是也。其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帝堯甲辰至后周顯德六年己未。而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朱子謂《皇極》是推步之書,可謂能得其要領。”(《文公易說》卷十九有如是說:“《皇極經世》是推步之書。經世以十二辟卦管十二會,繃定時節,就中推吉兇消長。堯時正是《乾》卦九五。”)清《四庫全書總目·帝王紀年纂要提要》又曰:“元察罕撰……其書本《皇極經世》為準,自太皞以下諸帝王,各載其在位年數,而略述興廢大旨于每代之前。”由此可見,四庫館臣雖把《皇極經世》定性為“推步之書”,然又承認其內容是三千多年的歷史年表。

2000年11月 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斷代研究工作中,參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記載,并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對出土文物進行了年代鑒定,應該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該《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無每王在位始終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湯至盤庚遷殷前2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無每帝在位始終年代),商后期年表列盤庚遷殷后至帝辛12帝(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其中分別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終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終年代)。

我們把《皇極經世》“以運經世”中的有關內容分別整理成為夏、商、周三張歷史年表,并與目前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進行對照。于是就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為詳盡的歷代紀年表?這使我們聯想到:當時邵雍所進行的斷代研究,必定有相當的文獻依據,而且可能是今日見不到的文獻依據。因此,闡明邵雍的“夏商周年表”的來源,對我們今后進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或許會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夏商周年表》(載2001年修訂版《新華詞典》)

朝代

年代

朝代

年代

商前期

1600-前1300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遷殷前)

西周

1046-前1043

武王

1042-前1021

成王

1020-前996

康王

995-前977

昭王

976-前922

穆王

992-前900

共王

商后期

1300-前1251

盤庚(遷殷后)
小辛 小乙

899-前892

懿王

1250-前1192

武丁

891-前886

孝王

1191-前1148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885-前878

夷王

1147-前1113

武乙

877-前841

厲王

1112-前1102

文丁

841-前828

共和

1101-前1076

帝乙

827-前782

宣王

1075-前1046

帝辛(紂)

781-前771

幽王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紀年

王(帝)

在位年數

2224-2198

丁巳-癸未

27

2197-2189

甲申-壬辰

9

2188-2160

癸巳-辛酉

太康

29

2159-2147

壬戌-甲戌

仲康

13

2146-2119

乙亥-壬寅

28

2118-2058

癸卯-癸卯

少康

61

2057-2041

甲辰-庚申

17

2040-2015

辛酉-丙戌

26

2014-1997

丁亥-甲辰

19

1996-1981

乙巳-庚申

16

1980-1922

辛酉-己未

不降

59

1921-1901

庚申-庚辰

21

1900-1880

辛巳-辛丑

21

1879-1849

壬寅-壬申

孔甲

31

1848-1838

癸酉-癸未

11

1837-1819

甲申-壬寅

19

1818-1766

癸卯-乙未

53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記·夏本紀第二》“集解”:“徐廣曰:從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紀年》曰: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見,今表與之合,而邵表則少12年。其中對不降在位年數,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紀》,而不取《竹書紀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說。南宋羅泌撰《路史》,則以《竹書紀年》為是,而證《世紀》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說,則夏代年數即與471接近(僅少2年)。然而,邵雍不取《竹書紀年》“用歲四百七十一年”與“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記,① 卻把不降在位年數定為59年,應該說他有更確切的文獻依據。今表對應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運經世”堯甲辰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堯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則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較“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華大學出版社發行《黃金書屋·歷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國歷代紀年表”唐堯即位之年與邵雍所推相同,亦為公元前2357年。是表堯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則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較“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記·五帝本紀第一》“集解”:“徐廣曰:堯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記》“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則知堯在位近一世紀、舜在位半世紀之說是源于《史記》。為什么邵雍不依《史記》而定堯、舜在位年數?在夏代開國元年的斷代方面,為什么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紀年表”與“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國歷代紀年表”為什么能在堯即位年代上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這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紀年

王(帝)

在位年數

商前期

1766-1754

乙未-丁未

13

1753-1720

戊申-庚辰

太甲

33

1719-1692

辛巳-己酉

沃丁

29

1691-1667

庚戌-甲戌

太庚

25

1666-1650

乙亥-辛卯

小甲

17

1649-1638

壬辰-癸卯

雍己

12

1637-1563

甲辰-戊午

太戊

75

1562-1550

己未-辛未

仲丁

13

1549-1535

壬申-丙戌

外壬

15

1534-1526

丁亥-乙未

河亶甲

9

1525-1507

丙申-甲寅

祖乙

19

1506-1491

乙卯-庚午

祖辛

16

1490-1466

辛未-乙未

沃甲

25

1465-1434

丙申-丁卯

祖丁

32

1433-1408

戊辰-癸巳

南庚

26

1407-1402

甲午-己亥

陽甲

6

商后期

1401-1374

庚子-丁卯

盤庚

28

1373-1353

戊辰-戊子

小辛

21

1352-1325

己丑-丙辰

小乙

28

1324-1266

丁巳-乙卯

武丁

59

1265-1259

丙辰-壬戌

祖庚

7

1258-1226

癸亥-乙未

祖甲

33

1225-1220

丙申-辛丑

廩辛

6

1219-1199

壬寅-壬戌

庚丁

21

1198-1195

癸亥-丙寅

武乙

4

1194-1192

丁卯-己巳

太丁

3

1191-1155

庚午-丙午

帝乙

37

1154-1122

丁未-己卯

帝辛

33

邵雍“商代年表”列湯至帝辛28帝,公元前1766-公元前1122,共645年。今《夏商周年表》列湯至帝辛(紂)3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共555年。《史記·殷本紀第三》:“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嫡長孫也,是為帝太甲。”顯然,今表于成湯與太甲之間加入帝外丙、帝中壬,與《史記》吻合。至于太丁即位為帝之記,則先見于《辭源·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之“商世系表”,其來源則注曰“據《史記·殷本紀》及甲骨文”。然而,其后有的“中國歷史紀年表”(如《簡明古漢語字典·附錄》②)于湯后無“太丁”,武乙后方為“太丁(文丁)”,此則與邵雍相同。顯然,今《夏商周年表》于成湯后加入“太丁”是依據對甲骨文的考證。然而,邵雍為何不依據《史記》推“外丙”、“中壬”之在位年數,卻把“太丁”放在武乙之后,這也是應該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想來邵雍如此安排,必然有他的文獻依據。甲骨文是殷文,是盤庚遷都殷地方出土的文物。我們對“太丁”是否就是“文丁”,應該有進一步的研究。《史記·三代世系表一》內列三十帝(湯后無“太丁”,“帝武乙”后為“帝太丁”),《史記·殷本紀第三》“集解”:“譙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余年。《汲冢紀年》曰: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也。”今《夏商周年表》列31帝與譙周說合,而總年數非“六百余年”;邵表列28帝,即不合于譙周之說亦不合于《竹書紀年》之記,可是總年數卻合于譙周“六百余年”之說。這些文獻皆為邵雍所見,為什么他取有舍?《尚書·孔子序》有“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之說,邵雍是否依此為據?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竹書紀年》記太庚5年、小甲17年、太戊35年。 邵表小甲17年,而太庚為25年、太戊為75年。僅太庚與太戊在位年數即多出60年(邵表記商總年數較《竹書紀年》多149年)。為何邵雍不以《竹書紀年》為據?想來應該另有其他在邵雍看來更為可靠的文獻依據。邵雍以太戊在位75年、武丁在位59年、祖甲在位33年,是依據《尚書·無逸》“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之記。今《夏商周年表》僅取武丁在位59年,而太戌、祖甲皆無在位年數。邵表定帝乙在位37年、帝辛在位33年,合計70年。今《夏商周年表》定帝乙在位26年、帝辛在位30年,合計56年。《史記·周本紀第四》:“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糜鹿在牧,飛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正義”解“于今六十年”曰:“從帝乙十年至伐紂年也。”帝乙十年至紂亡為60年,則帝乙與帝辛合計在位70年。看來邵雍是依此為根據而定帝乙與帝辛在位年數。

《史記·殷本紀第三》“正義”:“《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今《夏商周年表》盤庚遷殷后(公元前1300年)至紂末年(公元前1046年)凡254年,邵表自盤庚即位至紂之滅凡279年。此則又說明邵雍不取《竹書紀年》之記。《史記·殷本紀第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皇極經世》“以運經世”則記“己亥 商王陽甲崩 弟盤庚立 復歸于亳 改號曰殷”。為什么古人不取而今人取之,依據何在?當有研究結論。

今《夏商周年表》湯即位于公元前1600年。《皇極經世》“以運經世”記“乙未 伊尹相成湯伐桀……建國曰商”,時當公元前1766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紀年表”夏滅于公元前1766年,與邵表完全吻合。而今《夏商周年表》則向后延遲了166年。

三、邵雍的“周代年表”

今《夏商周年表》僅列西周武王至幽王12王(加“共和”)年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邵雍“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加“共和”)年表(公元前1122-公元前771)。周起始年代,邵表早76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紀年表”記商滅于公元前1122年(己卯),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武王在位4年,邵表武王在位7年。《史記·封禪書》:“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今《夏商周年表》武王在位4年,似本此說。《尚書·金縢》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為功……乃卜三龜,一習吉,啟籥見書,乃并是吉……王翼日乃瘳。”其后方有“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之記。依此則知武王似不在克殷后二年崩。《史記·周本紀第四》“正義”:“周公請命,王有瘳,后四年而崩。”“集解”:“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邵雍“以運經世”表內記武王于“己卯”(公元前1122)年“在豐踐天子位”,“乙酉”(公元前1116年)“周武王崩,元子誦踐位,是謂成王”。而皇甫謐說“乙酉”(公元前1116年)為武王元年,則與邵雍所推延后6年。如果是后60年之“乙酉”,則是公元前1056年,今《夏商周年表》之公元前1046年歲在乙未,與歲在乙酉之公元前1056年相差10年。邵雍不采《史記·封禪書》之說,亦不取皇甫謐之說,當有他一定的文獻依據。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武王末年為公元前1116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紀年

王(帝)

在位年數

西周

1122-1116

己卯-乙酉

武王

7

1115-1079

丙戌-壬戌

成王

37

1078-1053

癸亥-戊子

康王

26

1052-1002

己丑-己卯

昭王

51

1001-947

庚辰-甲戌

穆王

55

946-935

乙亥-丙戌

共王

12

934-910

丁亥-辛亥

懿王

25

909-895

壬子-丙壬

孝王

15

894-879

丁卯-壬午

夷王

16

878-842

癸未-己未

厲王

37

841-828

庚申-癸酉

共和

14

827-782

甲戌-己未

宣王

46

781-771

庚申-庚午

幽王

11

今《夏商周年表》成王在位22年,邵表成王在位37年。《史記·周本紀第四》:“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 《尚書·畢命》曰:“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于洛邑……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予一人以寧。”這是康王即位后12年“至于豐”時說的話。一紀12年,三紀為36年,即成王遷殷頑民之年至康王12年為36年。周公行政七年乃返政成王,之后方遷殷移民。又《史記·周本紀第四》曰:“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則知成王元年至康王12年時已有“四十余年”。由此可見,成王在位年數當在30年以上。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成王元年為公元前1115年,末年為公元前1079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康王在位25年,邵表康王在位26年。僅差一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康王元年為公元前1078年,末年為公元前1053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昭王在位19年,邵表昭王在位51年。相差32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昭王元年為公元前1052年,末年為公元前1002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穆王在位55年,邵表穆王在位55年。見于《史記·周本紀第四》:“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史記·周本紀第四》:“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康王在位25年,昭王在位19年,則穆王即位時不可能“春秋已五十”。以穆王50歲即位考之,昭王卒時當有70左右歲。則其在位年數不當只有19年。邵雍定其在位51年,當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穆王元年為公元前1001年,末年為公元前947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共王在位23年,邵表共王在位12年。相差11年。穆王在位55年,則其子承祚似難長達23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共王元年為公元前946年,末年為公元前935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懿王在位8年,邵表懿王在位25年。相差17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懿王元年為公元前934年,末年為公元前910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孝王在位6年,邵表孝王在位15年。相差9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孝王元年為公元前909年,末年為公元前895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夷王在位8年,邵表夷王在位16年。相差8年。《史記·周本紀第四》“正義”注夷王:“《帝王世紀》云十六年崩也。”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夷王元年為公元前894年,末年為公元前879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厲王在位37年,邵表厲王在位37年。厲王在位37年,則有取《史記·周本紀第四》:“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三十四年,王益嚴……三年,乃相與叛,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厲王元年為公元前878年,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

今《夏商周年表》與邵表之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皆先見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記·周本紀第四》“集解”:“《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今《夏商周年表》凡276年,邵表凡352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記周武王元年為公元前1134年,至幽王末年凡364年(邵雍《皇極經世》“以運經世”記“周文王沒,元子發踐位,是謂武王”之年為公元前1132年)。三表皆不是257年。三表于厲王向上即有差異,夷王末年而至成王元年,今《夏商周年表》為165年,邵表與今 《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皆為237年。今《夏商周年表》少72年。今《夏商周年表》西周起公元前1046年,而邵表起公元前1122年,向前延伸了76年。今《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與邵表幾乎完全相同,為什么會如此地巧合?而今“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與《黃金書屋》光碟之“中國歷代帝王年表”同樣是今天搞出的中國歷史紀年表,為什么二者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各自的依據又是什么?這是應該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邵雍《皇極經世》“以運經世”所列東周年表,雖與今日所見諸多書籍上附錄的年表大體一樣,然仍有幾處不同。

“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之所以不包括東周部分,即是說這一部分已有定論。今日見于諸多書籍上的東周年表實來源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和《史記·六國年表第三》。有的不列悼王、哀王、思王,如《辭海·附錄》之《中國歷史紀年表》,③ 列平王至赧王22王,《現代漢語詞典·附錄》之《我國歷代紀元表》④ 則列平王至赧王25王。西周12王(共和除外),東周25王,周代凡37王。

《史記·周本紀第四》“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邵雍“西周年表”與“東周年表”列37王,起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256年,共867年。以今“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西周起公元前1046年,至東周赧王末年凡791年,較皇甫謐所說少76年。

邵雍“東周年表”與《史記》所載不盡相同。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記“甲子 四十三 敬王崩”(公元前477年),《史記·周本紀第四》則記“四十二年,敬王崩”。邵雍記“乙丑 周敬王崩”,是本皇甫謐“敬王四十四年”之說。今諸多書籍附錄年表均記周敬王在位44年,同于邵雍。

《史記·六國年表第三》元王在位8年(公元前476-公元前469),邵雍則記元王在位6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70)。今諸多書籍附錄年表均記周元王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9)。

《史記·六國年表第三》記貞定王在位年數是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41年,邵雍則記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2年。今諸多書籍附錄年表均記周貞定王在位27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2)。

朝代

年代(公元前)

干支紀年

王(帝)

在位年數

東周

770-720

辛未-辛酉

平王

51

719-697

壬戌-甲申

桓王

23

696-682

乙酉-己亥

莊王

15

681-677

庚子-甲辰

釐王

5

676-652

乙巳-己巳

惠王

25

651-619

庚午-壬寅

襄王

33

618-613

癸卯-戊申

頃王

6

612-607

己酉-甲寅

匡王

6

606-586

乙卯-乙亥

定王

21

585-572

丙子-己丑

簡王

14

571-545

庚寅-丙辰

靈王

27

544-520

丁巳-辛巳

景王

25

520-520

辛巳-辛巳

悼王

1

519-476

壬午-乙丑

敬王

44

475-470

丙寅-辛未

元王

6

469-442

壬申-己亥

貞定王

28

441-441

庚子-庚子

哀王

1

441-441

庚子-庚子

思王

1

440-426

辛丑-乙卯

考王

15

425-402

丙辰-己卯

威烈王

24

401-376

庚辰-乙巳

安王

26

375-369

丙午-壬子

烈王

7

368-321

癸丑-庚子

顯王

48

320-315

辛丑-丙午

慎靚王

6

314-256

丁未-乙巳

赧王

59

結論

我們通過《皇極經世》“以運經世”紀年表與今日《夏商周年表》的對照比較,可以明了邵雍生前所謂“安樂窩中一部書”(非后來經邵伯溫整理的《皇極經世》)中的“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乃是三張詳略不同的歷史年表,只不過是以元、會、運、世作為天地開辟的計時單位,著重用來說明中間三千年人事的一部“雖明天道而實責成于人事”的書。宋代胡宏著《皇王大紀》堯以后皆本《皇極經世》紀年,元代察罕著《帝王紀年纂要》亦本《皇極經世》紀年。如今國家把歷史斷代確定為“工程”并專門立項進行研究,則邵雍《皇極經世》一書中的“三千年”歷史紀年就顯得非常有參考價值。特別是今見《黃金書屋》光碟中的“中國歷代紀年表”與“中國歷代帝王年表”又幾乎與邵雍所推完全相同,則突顯了邵雍《皇極經世》一書的歷史作用。為什么邵雍所推歷史年表會那樣的詳盡?為什么他要對《史記》、《帝王世紀》、《竹書紀年》等文獻有取有舍?他所確定的紀年有哪些今日見不到的根據?等等問題,都很值得人們進行專門研究。

注釋:

① 明以來流傳之《竹書紀年》亦作“夏后不降五十九年”。見《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七《竹書紀年》提要。

② 《簡明古漢語字典》 1986年8月第1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③ 《辭海》 1980年8月第1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④ 《現代漢語詞典》 1983年1月第2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

 

2001年6月2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西和县| 汽车| 长汀县| 嘉黎县| 车险| 大化| 慈溪市| 沛县| 萨迦县| 吉安县| 舟曲县| 康平县| 定南县| 德格县| 田阳县| 黔西| 琼中| 汉源县| 民乐县| 庄河市| 金秀| 隆回县| 阿拉善右旗| 白玉县| 怀远县| 建湖县| 江川县| 秀山| 太仆寺旗| 鱼台县| 潜山县| 毕节市| 吴旗县| 大邑县| 白水县| 神木县| 寻甸| 安西县| 霸州市|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