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易數鉤隱圖》作者等問題辨(郭彧)

                        郭彧

摘要:自南宋時起,《易數鉤隱圖》一書的作者就有二字與二籍貫的爭議。本文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考辨。得出北宋有二劉牧、前劉牧著《易數鉤隱圖》、黃黎獻為之續補等結論。最后指出,彭城劉牧的道學思想應當在宋明理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易圖;劉牧;宋明理學 

A discrimination of the author of Yi shu gou yin Tu

GUO Yu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 the 2nd Company of Oilfield Construction, Huabei Oilfield, Renqiu 06255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issue about the author of the two books of Yi shu gou yin tu and Yi shu gou yin tu yi lun jiu shi had become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and discrimination on six issues including that of the author of the two books,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two persons called LIU Mu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Yi shu gou yin tu was supplemented by HUANG Li-xian, and Yi shu gou yin tu yi lun jiu shi was not written by LIU Mu. Finally, the paper sets forth that there should be a niche for the thought of the LIU Mu born at Pengcheng in the Neo-Confucian School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Key words: Yi Diagrams; LIU Mu; Confucian school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易數鉤隱圖》一書是研究宋代象數易學的重要著作,自兩宋間人朱震于《漢上易傳卦圖》(原名《周易圖》)中列出黑白點《河圖》、《洛書》,并于《上周易表》中謂“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之后,人們對于《易數鉤隱圖》一書的作者劉牧即有 不同字、不同官職、不同籍貫之說。今見《道藏》本《易數鉤隱圖》題“三衢劉牧撰”(官屯田郎中,字先之),而《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厚齋易學》、《讀易舉要》等又謂“彭城劉牧撰”(官太常博士,字長民)。南宋陳振孫與俞琰等人均提出“彭城劉牧”與“三衢劉牧”是“一人耶,抑二人耶”的疑 問。黃宗羲《宋元學案·泰山學案》謂劉牧“字先之,號長民”,四庫館臣謂劉牧“或有兩字也”。因此書作者事關宋代《易》圖書學的傳承淵源(或曰來自道教,或曰出于儒家),北宋究竟是有一劉牧還是有兩劉牧?《易數鉤隱圖》何以從一卷本增至三卷本?這些都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閱讀《道藏》本《易數鉤隱圖》的自序,看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今見于《道藏·易數鉤隱圖》的作者自序全文如下:

    夫易者陰陽氣交之謂也。若夫陰陽未交,則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則萬物安從生哉?是故兩儀變易而生四象,四象變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于是乎天下之能事畢 矣。夫卦者,圣人設之,觀于象也。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生,象由數設,舍其數則無以見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贊《易》也,必舉天地之數,以明成變化而行鬼神之道,則知《易》之為書,必極數以知其本也。詳夫注疏之家,至于分經析義,妙盡精研,及乎解釋天地之數,則語惟簡略,與《系辭》不偶, 所以學者難曉其義也。今采摭天地奇偶之數,自太極生兩儀而下至于復卦,凡五十五位,點之成圖,于逐圖下各釋其義,庶覽之者易曉耳。夫易道淵邈,雖往哲難窺于至賾,牧也蕞生祖述,誠愧其狂簡,然則象有定位,變有定數,不能妄為之穿鑿耳。博雅君子試為詳焉。

    《易傳·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陰陽氣交謂之“易”,陰陽氣交則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為六十四卦(以象萬物)。《系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 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奇偶之數”,以此五十五數,自“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下“以至于復卦”,人工“點之成圖”(一數為一點占一位,凡五十五位),目的是使學者易于理解《系辭》所言“天地之數”的意義,以補前人“語惟簡略”之失。

 我們從這一自序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易數鉤隱圖》作者的本意是說,八卦者是由“圣人設之”。圣人又如何而“設之”?是“觀于象也”。“象由數設”,八卦 之象如何由“天地奇偶之數”而設?是從“太極”、“兩儀”、“四象”步步生來。究其本則是從《系辭》“易有太極”一節演繹而來。從“太極”至于“復卦”的 “五十五位”之圖是作者自己“點之成圖”,并“于逐圖下各釋其義”,目的是使“覽者易曉”。這就是說,這些易圖完全是作者點之而成,既曰“不能妄為之穿 鑿”,則說明與所謂的“天生神物”(龍圖、龜書)無任何關系。

其次,我們看今本三卷本《易數鉤隱圖》的內容,看哪卷內容符合《道藏》本“自序”的本義。

 今見《道藏》本《易數鉤隱圖》為三卷本。卷上列“太極第一”、“太極生兩儀第二”、“天五第三”、“天地數十有五第四”、“天一下生地六第五”、“地二上 生天七第六”、“天三左生地八第七”、“地四右生天九第八”、“兩儀生四象第九”、“四象生八卦第十”、“兩儀得十成變化第十一”、“天數第十二”、“地數第十三”、“天地之數第十四”、“大衍之數第十五”、“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少陽第十七”、“少陰第十八”、“老陽第十九”、“老陰第二十”、“七 八九六合數第二十一”、“乾畫三位第二十二”、“坤畫三位第二十三”、“陽中陰第二十四”、“陰中陽第二十五”、“乾獨陽第二十六”、“坤獨陰第二十七”、“離為火地二十八”、“坎為水第二十九”、“震為木第三十”、“兌為金第三十一”、“天五合地十為土第三十二”、“人稟五行第三十三”,卷中列“乾 坤生六子第三十四”、“乾下交坤第三十五”、“坤上交乾第三十六”、“震為長男第三十七”、“巽為長女第三十八”、“坎為中男第三十九”、“離為中女第四十”、“艮為少男第四十一”、“兌為少女第四十二”、“坎生復卦第四十三”、“離生姤卦第四十四”、“三才第四十五”、“七日來復第四十六”。此既是“采 摭天地奇偶之數,自太極生兩儀而下,至于復卦凡五十五位”所“點之成圖”之圖。從這四十六幅圖之作,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所點之圖的根本依據是出于他自己對《易傳》有關文字的理解。對于八卦之由來,是本《系辭》“易有太極”一節之義,謂其由“太極”一氣步步生出,八卦之象是由“天地之數”而設計出來的,而不 是什么圣人則什么“河出圖,洛出書”畫出來的。我們從其“逐圖之下各釋其義”的文字中也可以明確這一點:“太極無數與象,今以兩儀之氣混而為一以畫之,蓋欲明兩儀所從而生也”、“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五行成數者,水數 六、金數九、火數七、木數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兌而生坤,火居離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已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以數看,“兩儀生四象第九”圖以六北、七南、八東、九西布局,“四象生八卦第十”圖取北之老陰六數之三為坎,余三數居西北為乾;取南之少陽七數之三為離,余四數居東南為 巽;取東之少陰數八之三為震,余五數居東北為艮;取西之老陽數九之三為兌,余六數居西南為坤。此八卦方位正與《說卦》所言相合,即震東方、巽東南方、離南方、坤西南方、兌西方、乾西北方、坎北方、艮東北方。這就是說,依今見《易數鉤隱圖》卷上內容看,劉牧言八卦之由來,是分解四象數而得,并且其八卦方位是 依《說卦》而布局。

卷下乃是“河圖第四十九”、“河圖天地數第五十”、 “河圖四象第五十一”、“河圖八卦第五十二”、“洛書五行生數第五十三”、“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諸圖及“龍圖龜書 論”。要之謂八卦是伏羲則“河出圖,洛出書”而畫之。顯然,這一卷的內容與前面所引作者自序的本意不合。

第三,《易數鉤隱圖》何以會出現“三衢劉牧撰”與“彭城劉牧撰”的問題?

原題“三衢劉牧撰”之《易數鉤隱圖》卷首有歐陽修之序。陳振孫、俞琰、吳澄等人均謂“序文淺俚,非歐公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謂“修不信河圖,而有此序,殆后人所偽為”。今見《道藏》本《易數鉤隱圖》則是將所謂歐陽修序用劉牧原序替換之。

 《中興館閣書目》記:“易數鉤隱圖一卷”、“本朝太博士劉牧撰”、“牧字長民,彭城人,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見馮椅《厚齋易學·附錄二》)。俞琰《讀易舉要》記:“太博士劉牧長民撰《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統論》一卷、《易數鉤隱圖》二卷,黃黎獻為之序。”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易數鉤 隱圖》三卷,劉牧撰,皆《易》之數也,凡四十八圖,并《遺事》九,有歐陽永叔序,而其文殊不類。”今見《道藏》本《易數鉤隱圖》則有五十五圖,而由“太極第一”至“遯卦第四十八”,則是卷上與卷中之圖(卷下之圖始“河圖第四十九”)。鄭樵《通志》記:“《鉤隱圖》三卷,劉牧。《續鉤隱圖》一卷,黃黎獻。”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易數鉤隱圖》二卷,太博士劉牧長民撰,黃黎獻為之序。又有三衢劉敏士刻于浙右庾司者,有歐陽公序,文淺俚,決非公作。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按,敏士序稱伯祖屯田郎中,臨川先生志其墓。今觀志文所述,但言學《春秋》于孫復而已。當慶歷時,其學盛行,不應略無一語 及之,且黎獻之序稱字長民,而志稱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宋史·藝文志》記“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又《卦德通論》一卷、《易數鉤隱圖》一卷。吳秘《周易通神》一卷。黃黎獻《略例》一卷,又《室中記師隱訣》一卷”。

 以上之記說明,《易數鉤隱圖》為太博士彭城劉牧所撰,初為一卷本,后有二卷本或三卷本。至三卷本,晁公武所見則是有四十八圖之刻本,為今見《易數鉤隱圖》前兩卷的內容(其中當無“河圖第四十九”、“河圖天地數第五十”、“河圖四象第五十一”、“河圖八卦第五十二”、“洛書五行生數第五十三”、“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諸圖)。陳振孫所見則是三衢劉敏士刻于浙右庾司的三卷本,有圖共五十五幅,即為今見《道藏》本內容。

 俞琰于《讀易舉要》卷四中亦引陳振孫之疑問,并曰“當考”。黃宗羲《宋元學案·泰山學案》曰:“劉牧,字先之,號長民,衢之西安人……文正亦數稱先生,勉 以實學,因得從學泰山之門……及文正舉河東,舉先生可治劇,于是為兗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又曰:“先生又受《易》于范諤昌,諤昌本于許堅,堅本于種放,實與康節同所自出。其門人則吳秘、黃黎獻也。秘上書于朝,黎獻序之,《卦德通論》一卷、《鉤隱圖》三卷、《先儒遺論九事》一卷。”而清代《四庫 全書總目》則曰:“牧字長民,其墓志作先之,未詳孰是。或有兩字也。彭城人,官至太博士。”今見《道藏》本《易數鉤隱圖》,則題曰“三衢劉牧撰”。可見,《易數鉤隱圖》之所以會有題曰“三衢劉牧撰”的三卷刻本問世,是三衢劉牧的后人劉敏士所為,偽附歐陽修之序很可能就是出于劉敏士之手。

 凡此數說,有謂撰《易數鉤隱圖》之彭城劉牧,又有謂撰《易數鉤隱圖》之三衢劉牧;有謂為官太博士字長民之彭城(今徐州)劉牧,又有謂為官屯田郎中字先之之三衢(今浙江衢縣)劉牧;有謂精于易學,有多種易學著作之劉牧,又有謂學《春秋》于孫復,王安石為之作墓志銘之劉牧;有謂弟子為仁宗時人黃黎獻、吳秘之 北方劉牧,又有謂從范鄂昌學《易》之南方劉牧;有謂或有兩字之彭城劉牧,又有謂字先之、號長民之衢之西安劉牧,到底北宋時有一劉牧,還是有兩劉牧?的確是一個“當考”的問題。

第四,北宋果真有兩位劉牧嗎?

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劉長民《易》十五卷,皇朝劉牧長民撰,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慶歷初,吳秘獻其書于朝,優詔獎之。田況為序。”“慶歷初”當公元 1041年,而據馮椅《厚齋易學》記:“《中興書目》云,《新注周易》十一卷,本朝太博士劉牧撰,吳秘表進,田況序。牧字長民,彭城人。仁宗時言數者皆 宗之。又有《周易卦德通論》一卷,論元亨利貞四時。又有《鉤隱圖》一卷……吳秘又撰《周易通神》一卷,凡三十四篇,注云,所以釋《鉤隱》。黃黎獻受之于牧,秘受之于黎獻,久之無傳,因作《通神》以奏之。黎獻學《易》于劉牧,采摭其綱宗以為《略例》一本,總之于《新注周易》,以《通神》為第十四卷,《略 例》為第十五卷。此為牧之學者集而為一書也。黎獻又以學《易》于牧,筆其隱訣,目為‘室中之記’一卷,題《室中記師隱訣》。”原來仁宗時的吳秘還是黃黎獻的弟子。北宋仁宗時人李覯(1009—1059)《刪定易圖序論》曰:“世有治《易》根于劉牧者,其說日不同,因購牧所為易圖五十五首,觀之則甚復重…… 別有一本,黃黎獻為之序者,頗增多誕謾。”又宋咸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作《王劉易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易辨》凡二十篇,劉牧之學大抵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自序中有“近世劉牧既為《鉤隱圖》以畫象數”之說,連及“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之說而分析之,則說 明身為黃黎獻之師之劉牧當為官于仁宗之前,而三衢劉牧則為官于仁宗及英宗之時。

王安石為三衢劉牧所作墓志銘剪輯如下:

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劉君墓志銘并序

    治平元年五月六日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劉君年五十四,以官卒……君諱牧字先之……君曾大父諱彥琛,為吳越王將,有功刺衢州,葬西安,于是劉氏又為西安人……君少則明敏,年十六求舉進士,不中,曰:有司豈枉我哉!乃多買書,閉戶治之,及再舉遂為舉首,起家饒州軍事推官,與州將爭公事,為所擠,幾不 免,及后將范文正公至,君大喜,曰:此吾師也,遂以為師,文正公亦數稱君,勉以學。君議論仁恕,急人之窮,于財物無所顧忌,凡以慕文正公故也……及文正公 安撫河東,乃始舉君可治劇,于是君為兗州觀察推官,又學《春秋》于孫復,與石介為友……改大理寺丞知大名府,館陶縣中貴人隨契丹使往來,多擾縣,君視遇有理,人吏以無所苦。先是多盜,君用其黨推逐,有發輒得,后遂無為盜者。詔集強壯刺其手為義勇,多惶怖不知所為,欲走,君喻以詔意,為言利害,皆就刺,欣然 曰:劉君不吾欺也……通判廣信軍,以親老不行,通判建州,當是時,今河陽宰相富公以樞秘副使使河北,奏君掌機宜文字……會富公罷出,君乃之建州……而遭職 方君喪,以去通判青州,又以母大人喪罷,又通判廬州……除廣南西路轉運判官,于是下險阨,募丁壯,以減戎卒,徙倉便輸,考攝官功次,絕其行賕,居二年,凡 利害無不興廢,乃移湖北路,至逾月,卒……君為范、富二公所知,一時士大夫爭譽其才,君亦慨然自以當得意,已而屯邅流落,抑沒于庸人之中,幾老矣,乃稍出 為世用,若將有以為也,而既死,此愛君者所為恨惜然,士之赫赫為世所愿者可睹矣。以君始終得喪相除,亦何負彼之有哉?銘曰:

嗟乎!君宜壽而顯,何畜之久而施之淺?

雖或止之亦或使之,唯其有命,故止于斯。

    按此墓銘所記推之,三衢劉牧生于1011年,卒于1064年。而范仲淹“撫河東”時舉薦三衢劉牧“可治劇”,時當1041年,富弼奏其“掌機宜文字”,時當1044年。那么,宋咸會稱當時年僅三十多歲之三衢劉牧為“近世劉牧”嗎?而吳秘怎么會是三衢劉牧的二傳弟子呢?他又怎么會把當時年僅三十多歲的三衢劉 牧之書代獻之于朝廷呢?朝廷“優詔獎之”是件大事,后來王安石為三衢劉牧作墓志銘時怎么會一字不提呢?當時健在而年僅三十多歲之三衢劉牧,其易學著作又如何會有“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之巨大影響?李覯又如何會說“世有治《易》根于劉牧者,其說日不同”,并把當時年僅三十多歲三衢劉牧之書“刪定之”?凡此種 種,皆說明北宋時期有兩位劉牧,一是文官太常博士,一是武官屯田郎中;一是仁宗之前人,一是仁宗時人;一是彭城人,一是三衢人;一是字長民,一是字先之。

 葉適《習學記言》曰:“柳開、穆修、張景、劉牧,當時號能古文。今所存《來賢》、《河南尉廳壁》、《法相院鐘》、《靜勝》、《待月》諸篇可見。時以偶儷工巧為尚。”又曰:“與契丹和,前四十年劉牧送張損之,后四十年蘇洵送石揚修、張耒送李之儀。三序就如其所憂,未足以謀國。而況百年中,泰然不知憂者皆是, 則安得無靖康之禍?”呂祖謙《宋文鑒》錄有柳開《來賢亭記》、張景《河南縣尉廳壁記》、穆修《亳州法相院鐘記》和《靜勝亭記》、劉牧《待月亭記》,又錄有劉牧《送張損之赴任定府幕職序》、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引》、張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

 宋真宗與契丹訂澶淵之盟在公元1004年,盟后四十年(時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5年)三衢劉牧送張損之赴與契丹接壤之地任職。又后四十年中有眉州蘇洵 (1009—1066)送同鄉石揚修(字昌言)北使契丹及師從蘇軾之張耒(哲宗、徽宗時為官)送李之儀北使契丹。與契丹盟后近百年之中,三衢劉牧、眉州蘇洵與石揚修均在序中不忘北邊強悍契丹隨時有可能毀誓進擾,此則為南宋葉適所慷慨。

 讀《宋文鑒》有關文字,知王安石所言“一時士大夫爭譽其才”,三衢劉牧實當之。劉敏士刻三卷本《易數鉤隱圖》的時間在南渡之后。《中興館閣書目》成書在 前,故不知有三衢劉敏士刻本,而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成書則在三衢劉敏士刻《易數鉤隱圖》三卷本之后,故列之并謂偽序“文淺俚”。有了朱震的“河洛”圖書傳承路數,劉敏士即把《易數鉤隱圖》的著作權歸屬于其伯祖三衢劉牧,并把偽歐陽修之序置于卷首,以證該書為有才學之后劉牧所 撰,這大概是可以推見的。

第五,《易數鉤隱圖》何以會“頗增多誕謾”?

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與鄭樵《通志》均謂劉牧著《易數鉤隱圖》,而黃黎獻又續之為一卷。北宋李覯見有五十五圖的兩種版本,并謂有黃黎獻序者“頗增多 誕謾”。如此,我們可以推斷,彭城劉牧原本《易數鉤隱圖》只是有自“太極”至于“復卦”的易圖,為一卷本,其中并無“河圖”、“洛書”等圖。而今見三卷本之卷下“河圖第四十九”、“河圖天地數第五十”、“河圖四象第五十一”、“河圖八卦第五十二”、“洛書五行生數第五十三”、“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 “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七圖,有四圖的確如李覯所言,則是“觀之則甚復重”:其〖KG*2〗“河圖天地數第五十”即是卷上之“天地數十有五第四”; “河圖四象第五十一”即是卷上之“兩儀生四象第九”;“河圖八卦第五十二”即是卷上“四象生八卦第十”;“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即是卷上“二儀得十 成變化第十一”。至謂“頗增多誕謾”,則“河圖第四十九”、“洛書五行生數第五十三”、“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三圖為不合于一卷本作者自序及內容之圖。從文字上看,卷下主“河圖、洛書出于犧皇之世”、“龍圖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韞。且其圖縱橫皆合天地自然之數,則非后人能假偽而設之也。夫龍圖呈 卦,非圣人不能畫之”、“河圖相傳于前代,其數自一至九,包四象、八卦之義,而兼五行之數,洛書則惟五行生成數也,然犧皇但畫卦以垂教,則五行之數未顯,故禹更陳五行而顯九類也”等說,與卷上、卷中之本義不同。且今見三卷本之卷上、卷中的文字亦有明顯竄入的痕跡。如,卷上“四象備其成數,然后能生八卦矣。 于是乎坎離震兌居四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無定位,舉其四則五可知矣。夫五上駕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駕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駕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駕地四而右生天九,此河圖四十有五之數耳,斯則二儀所生之四象,所謂易有四象,所以示者”,“斯”指六、七、八、九而言,顯然,“此河圖四十有五之數耳”十字是后 竄入的文字。又如,卷中“夫卦者,天垂自然之象也,圣人始得之于河圖、洛書,遂觀天地奇偶之數從而畫之,是成八卦”,“天地奇偶之數”并非“始得之于河圖、洛書”,顯然,此“始得之于河圖洛書”八字亦為后竄入的文字。又卷下言“河圖陳四象而不言五行,洛書演五行而不述四象”之說,與卷上“兩儀生四象,七 八九六之謂也”說相悖。卷上“兩儀生四象第九”圖是下六、上七、左八、右九,正是卷下所謂“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圖中六、七、八、九數的方位,而卷下 “河圖第四十九”圖卻是一下、九上、左三、右七,焉得謂“河圖陳四象”而“洛書不述四象”?恰是“洛書陳四象”而“河圖不述四象”。卷下謂“河圖陳八卦之 象”,卷上“四象生八卦第十”是從六下、七上、左八、右九之圖分解而來,恰是“洛書陳八卦之象”,而“九宮數”的“以五為主,六八為足,二四為肩,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之所謂“河圖”卻并不“陳八卦之象”。此皆為“增多誕謾”處。顯然,后續《易數鉤隱圖》者,對彭城劉牧的原本內容有所變動,或竄入有關“河 圖”、“洛書”、“龍圖”的文字;或變換原圖之名字,冠以“河圖”字樣;或顛倒易圖之序;或增附圖說等。

第六,在宋明理學研究中,彭城劉牧是否應占有一席之地?

 由于南宋朱熹對周敦頤《太極圖易說》及《易通》的表彰,周敦頤遂成為宋代道學的開山,所以,今研究宋明理學者必自周氏始。周敦頤之《太極圖易說》是就一幅 “太極圖”表明《易傳·系辭》“易有太極”一節之義的文章,從而發揮出儒家“誠”、“中正仁義”等說。其“太極圖”為五層圖式,各側重于“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吉兇生大業”之義而圖畫之。今從《易數鉤隱圖》卷上主要內容看,彭城劉牧亦是主張八卦是從“太極”步步 生來者(序曰:“夫卦者,圣人設之,觀于象也。”),其一○“太極第一”圖,則先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而出現。在宇宙論方面,彭城劉牧亦與周敦頤一樣,是主“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之說,其強調“形由象生,象由數設”的目的則是為了突出“萬物安從生”之理。周敦頤《太極圖》以水、 火、木、金為四象,又曰“二五之精”、“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其圖“分土王四季”,則與彭城劉牧之說相通。木生數三、火生數二,合之為一五;水生數一、金生數四,合之又為一五,通木、火、水、金之生數為“二五”,以中五分別與一、二、三、四之數相連,則“分土王四季”得六、七、八、九四象之數,此正 是《易數鉤隱圖》卷上所謂之四象數。劉牧側重于數,周敦頤則側重于象,至謂“太極”則皆為一氣,皆謂“易”為“陰陽氣交”,二人的宇宙論同源而異流,相反而相成。至于朱熹對《易數鉤隱圖》中“河圖”、“洛書”的易置改造,則又說明《易數鉤隱圖》一書在朱熹建立其道學體系中的源頭作用。相比之下,彭城劉牧是 以數明象,把天地之數點之成圖為的是使人易于理解《系辭》所言“天地之數”與“易有太極”一節之間的關系。其“太極第一”圖是一○周邊有十個黑白點,五黑點與五白點表示天地自然十數,“太極生兩第二”圖是一上、二下、四左、三右之數圖,“兩儀生四象第九”圖是七上、六下、八左、九右之圖,“四象生八卦第 十”圖是分解四象數為八而分布八方之圖。這就比朱熹以《系辭》所言“天地之數”為“河出圖”,并謂八卦本“河圖”而來,就更具有理性,更合于《系辭》作者所言圣人觀象設卦的本意。兩儀(天地)、四象(四季)、八卦(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乃至萬物(六十四卦)是從“太極一氣”步步化生出來的,這 一宇宙論合于傳統的學說,而朱熹以“太極”為“一理”,其八卦由來說有二:一是自十數《河圖》或九數《洛書》而來;一是自“陰陽加一倍法”疊加陰陽而來。其所謂之“兩儀”是一陰一陽,所謂之“四象”是二陰與二陽的組合,所謂之“八卦”是三陰與三陽的組合,所謂之“六十四卦”是六陰與六陽的組合,“太極一 理”生生的結果,只是不同的陰陽組合而已,顯然與傳統的宇宙論不合。朱熹晚年嘆息“河圖洛書未免有剩語”,其實,他為了彰顯象數而作《易學啟蒙》,是大不該將“河洛”圖書納入其中的。他雖然從《易數鉤隱圖》中受到了啟發,但是卻沒有理解彭城劉牧真正的象數之學,而是把后人竄入的東西當作了“寶貝”。

    既然彭城劉牧主張八卦從“太極一氣”步步生來,其以“太極”為“道”,也就具有“有生于無”的宇宙論觀點,這樣,其先于周敦頤的道學思想有必要進一步發掘。我們以之與周敦頤的道學思想進行比較,從而可以上溯其源頭。如此,似乎有可能改變有宋道學以周敦頤為開山的成見。

原載《周易研究》2003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大港区| 芒康县| 随州市| 吉水县| 万宁市| 集安市| 南丹县| 左贡县| 将乐县| 潼关县| 德令哈市| 潼关县| 望城县| 福安市| 邢台县| 海林市| 莒南县| 鄯善县| 五河县| 佛山市| 尚志市| 永靖县| 佛山市| 普定县| 建昌县| 达拉特旗| 临城县| 麻江县| 宜川县| 尤溪县| 涿鹿县| 天柱县| 奉节县| 浙江省| 江孜县| 邯郸县| 浮梁县| 始兴县| 丹江口市|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