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我們的先人創造了形式眾多的文體形態。文體形態不斷地創造和融合、更新與超越,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演變的主要原因和線索之一。可以這么說,從某種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史也是一部藝術形式的演變史。
文體學研究,既是古老的課題,也是嶄新的學術領域。自魏晉以來,文體研究歷來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許多文學批評其實也就是文體批評,如《文心雕龍》實際上就是一部文體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研究雖然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陷。5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重點不斷在變化。新時期以前,文學研究明顯帶有政治化的傾向;新時期的初始階段,古代文學研究在突破舊研究范式束縛的同時,又比較強調宏觀的研究,而且從文化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學,雖然也取得不少實績,但對于文學文本與文學本體的研究還是非常不足的,在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界中,對于文體形態的研究是比較薄弱的。近年來,文體形態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出版了不少文體研究專史與論文,對各種文體形態的研究在不斷深入,文體學理論也出現一些可喜的成果,文體學研究成為新近學術熱點之一。
我以為,文學史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如史學、哲學的區別,就在于其鮮明的文學性,這是文學史學科的本質所在,也應該是文學史研究的重點。而文學形式則是文學性的重要方面。我的研究目的是回歸到文學自身,從文體研究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
在文學史研究中,文體史是有一定獨立性的研究領域。文體史研究在價值取向以及理論、方法等方面,不僅應該有別于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也應該與一般文學史研究有所區別。比如,文體史的分期不僅與政治史分期不同,與文學史的分期既應該有所聯系也有所區別,因為文體史發展和文學史發展各有不盡相同的規律。雖然文體史與文學史研究相同,都離不開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但是目的卻是為了研究各種文體形態總體的規范及其發展演變。文體史與文學史的視角有所不同,其價值判斷也有所不同,有些作品在藝術方面水平并不高,在文學史上地位不高,但也許在文體形態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文體史上就有獨特的地位。同樣,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的作品,未必在文體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書所研究的文體形態,其選取的根據主要是其在文體史上的價值。
本世紀以來,我們的文學史研究主要是受到西方學術的影響,而在古代文體形態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往往未能從實際出發,對中國古代原來非常重要的一些文體形態相當忽視。因為從現在的眼光看古代許多重要的文體形態是"非文學"的文體形態,但是在中國古代實用文體形態與文學文體形態是渾成一體的。因此,我們的古代文體史研究,一定要從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的實際情況出發,避免以西方的文體形態分類學的框框來套用,削足以適履。
文體形態是作品的語言存在體,它是文本存在的基本要素。長期以來,我們之所以忽視對于文體形態的研究,原因就是往往把文體形態看成只是無足輕重的形式。其實文體形態并不是純粹的形式,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文本諸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相對穩定的特殊關系,從而構成了某一體裁的獨特的審美規范。文體形態具有深廣的語言學和文化學內涵,作為一種語言存在體,文體形態是依照某種集體的特定的美學趣味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規則和靈活性的語言系統的語言規則。文學的體裁及其體式規范是人類在長期文學實踐過程中的產物,它從萌芽、產生到成熟往往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在這期間,個別作家的努力對于某些文體可能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或者有綜合集成之功,但是從根本上講,文體形態的形成及演變是集體長期創作實踐和理論探索相結合的結果,因此,文體規范是一種帶有共性的語言規則。
社會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文體發展的兩大動力,這是研究文體發展史的線索。文體形態不是純語言現象,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精神需求才是文體形態創造和發展的內在的原因。因此,文體語言形式的深層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文體發展與人類思維能力和對世界的感受方式有關系。人類在與自然及社會長期交往的歷史中,形成藝術地感受和體驗世界的心理圖式和精神結構,而這些又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文體史從某種角度看,也是人類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歷史。文體具有特定的文化上的指向,文體指向一般說來與特定時代的文化精神是同一的。文體產生與演變也同樣指向時代的審美選擇與社會心態,所以文體史研究與文學史研究也是共通的。
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喜歡將某種文體作為某一時代的代表,有所謂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這些說法往往容易失之簡單化,事實上,同一時代某一文體的興盛,并不意味著其他文體必然的衰落。不過,特定的文體在特定的時代發展到登峰造極卻是不爭的文學史實。在同一個時代中,也不是所有的文體都是均衡發展、地位相當,總有主導性的文體。人類的感官知覺的方式隨著人類生存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人類的感受方式和審美心理結構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文體其實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歷史的產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文體的發展總是與時代精神感受方式相合拍的。時代和群體選擇了一種文體,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感受世界、闡釋世界的工具。當特定的文體形式與群體和時代精神與感受方式相對應時,才受到群體和時代的接受,這正是文體興盛的基礎。
本書不是對于古代文體系統的概論,而是對于文體的個案研究。我力圖在學術界現有古代文體學研究的基礎上,對于中國古代一些文體包括文學文體和實用性文體的文體體制、淵源、流變及各種文體之間相互影響等問題作歷史的描述和思考。研究觀念上,除了研究文體的語言文字形式之外,以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全面研究古代文體的內部結構,文體的審美特征,以及文體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文體發展的規律等等,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文體所反映出來的人類的感受方式和審美心理以及文化心態。總之,對于文體所具有的深廣的語言學、美學與文化學內涵及其所指向的文學史意義,是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我的研究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