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記
一個人做什么事久了,就會有些想法。我研究古典文學十八年,雖說不上太久,但也有了不少關于學問的想法。我為人不夠深沉,做不到循默不語,常信口雌黃,借題發揮,一有機會還想公開發表,讓更多的人聽到,為此頗開罪于人,同時也偶得人喜歡,總之有些反響。為此我常感到不平:深思熟慮提出的問題,殫精竭力撰寫的論文,似乎沒受到應有的注意(起碼沒從后出的論著中看到這種注意),反而一做這種脫口秀,倒引來讀者。我只能安慰自己,這類文字比較通俗,而學術界又很少直率的批評,所以才會有市場。
照大成兄的思路,這套叢書宗旨是學者談學術,從個人體驗的角度切入八十年代以來的學術轉型,寫出我們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一段學術史。遺憾的是我沒能達到他的要求,因為自覺涉學方淺,無甚心得可作野曝芹獻,而寫學術自傳更遠沒到時候,所以這里的文字冷眼旁觀多,現身說法少。四組文章分別著眼于學術的基本理念、學術史的回顧、學者自身的命運、投師問學的經歷,從中可見我從事學術研究和思考學術本身的一些想法。《四代人的學術境遇》和《明清之際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曾是我最強烈地渴望發表的兩篇文章,未敢想能收入文集。承大成兄垂青,使之魚貫出籠,真讓人平添望外之喜。
如今發表文字的機會,已較往日為多,欣快之余卻也有一怵,怵人漫加斧斤。清初詩人方文最喜為人改詩,人謂有修詩癖。如今編輯則多為方詩,專喜替人改文,可謂修文癖。遇到自己看不懂處,就斷定是誤字,大筆一劃改個通俗易曉的字。憶當年考研究生錄取后,電告親朋,寫"及第"二字,郵局的小辮子大概覺得像間諜暗語,硬不給發,非要改成錄取,真乃同出一轍。說起來,改個把字還是比較謙和的,更多的方詩是要刪改大段文字,甚而修改觀點,神來之筆往往被斧正掉。我一篇文章因觸及時事,輾轉幾個刊物都被婉謝,后終于有一家熟悉的學報垂青俯納,我當然很高興。誰知校樣寄來,文章已被刪削若干文字,附有致歉說明。我不忍拂人家好意,非但不慍,還在校樣的空地補了幾句作者附記,說明本文蹉跎問世的遭際,感謝該刊慷慨賜予版面。不想編輯竟因此倍加重視,以為有干時之忌,再作大幅度刪削,以致文句不通。重看校樣,氣得我真想拒絕發表,終究是心太軟,不愿讓人為難而作罷。現在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將被刪除的文字補足,實在是莫大的愉快!為此我要感謝責任編輯蘇晶小姐,她的認真和負責只是讓我避免了若干筆誤和疏漏。
還應該感謝大成兄和我的雙親。自我進文學所工作,十年來與大成杯酒論文,相知日深,他的思想者氣質和良好的學養以及對寫作的謹慎態度,經常感染我,本書里所發的議論實在得益于他不少。我的雙親在這段時間為我照顧蔥蔥,使我能靜心寫出本書的部分篇章,我要將這本小書獻給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