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412煩惱與性靈
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見徹性靈,一點云堂優缽影。
[述論]
生活中往往會有許多的煩惱,使我們感到身心不安,思慮不寧。有時會失眠健忘,頭痛
腦熱;有時會情緒不穩,急躁難耐。但仔細回想一下,煩惱的根源卻都是因為我們對于塵世
間那些虛假幻相的執著。因為虛假,所以就得不到;得到了也會隨即失去,所以我們會永遠
煩惱下去,直到我們永遠地捉住了這個東西。然而,這個永恒的東西是沒有的,因而這煩惱
的本身也應該是虛無不實的。也就是說,只要破除了煩惱的根源,這煩惱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怎么樣才能認識到這煩惱的根源是虛假的,而且加以破除呢?也許大家都有過接
觸寺廟的經歷。不知你是否在山寺中聆聽過和尚敲木魚的聲音?而且是夜晚二更十點前后,
山間已經是萬籟俱寂、一片寧靜了。這時,古老的剎廟里的殿堂上,一位得道的高僧以他那
蒼勁的聲音吟誦轉讀著梵語經典,同時卻有節奏地敲擊著那劃破夜空的木魚。這聲音清警轟
鳴,回蕩旋轉,好似出自天國之中,攜帶著它的神秘、靈妙和真理,滌蕩著我們的心肺。
尤其是那木魚聲的敲響,正如那韋陀天尊提著他那千鈞降魔杵,在敲打著我們的心扉:
梆、梆、梆...還有什么煩惱能夠存留在我們的心中呢?如果,你再去審視那木魚的形狀,
就可以看出木魚的眼睛始終是張開著的。擊打木魚是要它快快覺醒,所以那一聲聲敲的都是
“覺醒”,要把那些癡迷的凡夫俗子從沉沉的睡夢中喚醒!當我們真正聽到了木魚聲,便會
隨著它的引導而走出夢魔的糾纏,得到真正的清醒。那么,還會有什么東西能夠再來煩惱我
們呢!
佛教認為煩惱的根源,在于我們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而無法得到靈妙的感應。于是,
要破除煩惱魔,就得喚醒我們沉沉睡去的靈性來。靈性是什么呢?又在哪里呢?我們對它已
經疏遠得很了,所以根本就記不清它的模樣是什么了,又怎么能夠見到它而把它喚回來呢?
我佛慈悲,便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它的象征物──蓮花,也叫優缽曇花。
它出淤泥而不染,清凈潔白,獨立不茍,正好是我們清凈心性的化身。所以,蓮花常被
喻為佛的清凈智慧和我們的本來心地,佛祖菩薩坐的都是蓮花座。釋迦牟尼佛祖初生下來的
時候,前行七步,后退七步,而步步生出蓮花。直到那靈山會上,諸位大賢問法,而釋迦牟
尼佛卻隨手拈起一枝優缽曇花示眾,只有迦葉菩薩心心相印,破顏一笑。佛祖便傳給他甚深
妙法的正法眼藏,于是就有了傳佛心印的禪宗的流播。
佛祖成佛后,在菩提樹下妙禪萬物,觀察到了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也就是所有的眾生,
都有著本來佛性,都可以成佛做祖。而要讓他們真正成佛,關鍵是要他們能夠徹悟生命的真
相。就像蓮花那樣,不起執著,隨順自然,便是我們自己的本來天性。因為我們的心地原來
是清凈無染的,倘若我們能證悟到這樣的一種清凈智慧,肯定會徹底地洞見了自己的本性。
這就是蓮花的啟發。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