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410調性與調情
調性之法,急則佩韋,緩則佩弦。調情之法,水則從舟,陸則從車。
[述論]
人因為各自生活的條件和環境不同,所以對待人生的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情。因為性情的差異,所以在人生社會的交往中便有了五彩繽紛
的局面。但人又是社會的,社會并不見得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的性情并不見得能夠被全
社會的成員都接受,于是就必須加以克制和調整。人們之所以都愿意掌權做官,一個重要的
下意識原因,就是要大家都來接受自己的性情。有了權勢,居高臨下,自己也許就可以為所
欲為了。但一當自己放縱性情而為所欲為了,很有可能便會遭到群眾的反對,甚而被推翻。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在與社會的交往中,都必須調整自己的性情,以至于能夠與人相
處融洽。比如那佩韋佩弦之說,原出于《韓非子》的《觀行篇》,要人在行為上自我來提醒:
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人的個性,有些是天生的,沒有辦法;有些卻是后天的習慣所養成的,就可以進行調治。
如果性子太急,遇事就容易操之過急;性子太緩了,又容易錯失良機。而佩韋或佩弦,正是
古人在自我修養方面誠實篤厚的表現。
古人為了調養自己的性情,就有很多的方法,的確值得我們借鑒。有的人性子急躁,見
不順眼的事情就會上火。或者厲聲呵責,或者處以嚴罰,自己的心里還難受。既傷身體還得
罪人,所以沒有一點益處。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那些酷吏,幾乎都是性急的人,結果都不得
善終。
所以容易性急上火的人,最好是能夠自己加以克制。那個有名的西門豹就是一個,他的
性子很急,總不免得罪人,所以總要在自己的身上佩帶上一根牛皮繩。老黃牛的性子比較緩
和,而牛皮繩的韌性較大,都可以提示人們不要性急,性急吃不上熱豆腐。如此以來,心理
上就會緩和一些,事情也就可以處理得圓融一些。
有的人性子緩慢,拖拖沓沓,辦事不夠利索。本來很簡單的事情,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解
決了,但他卻硬是要拖上好久才行。有時拖得實在下不去了,才急急忙忙地草率處理。結果
對誰都沒有利益,反而自在不了。
那個董安于就是這個樣子,他為了調整自己性子緩慢的毛病,就是在自己的身上時刻佩
帶上一根琴弦。琴弦一繃緊,才能彈奏出音樂來。否則軟不邋遢地,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
反而影響了工作。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個性,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
性子的急緩決定著人們對待事物的方式,而感情的好惡卻又決定著處理事情的效果。有
的人對于喜愛的東西就會戀戀不舍,厭惡的事物便怒形于色。因為我們的留戀,就容易給別
人以機會來設置圈套;由于我們的厭惡,也容易造成對立的仇敵。所以遇事時,這情緒也很
關鍵,需要調整。而調適情緒的方法,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逆著事物的本性去行事。
就如在水上要行舟,在陸地上要用車,才是自然的事。若硬是要違背客觀規律,依照我
們的情緒去辦事。非要在水上去行車,陸地上來撐舟,那么即使不被溺死,也會寸步難行的。
天地萬物,各自有著最美好的天性。順其自然,也會讓我們自然。如果先要順著我們的情緒
好惡去做,就會違反事物的天性,反過來又造成我們的不適。明白了這個道理,做什么事情
就不會一意孤行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