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409了心與出世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述論]
人的認識之所以產生,全在于心靈的妙用。沒有心靈的感應,也就不會有對事物的意識,
那么心與物的關系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從我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來講,沒有心也就不會有物
,同樣沒有物也不會有心,心和物二者是相對待而成立的。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心的時候
,對社會的認識可以說沒有,但也可以說是全面的。
嬰兒初生,其心完善,無有牽掛,也無所不在,也無所不知,因而稱做赤子之心。正因
為他的心沒有一點塵埃,所以就像一面寶鏡一樣,無所不能照耀,也無所不能反射。它是完
滿無缺的,這就是心靈的本來面目:“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我們一旦有了心識的作用,赤子之心的完滿就會被破壞。盡管認識到了社會與自
然的一部分,但已經無法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人生和宇宙了。因為我們的心識一定存在著成見,
才會從某一個角度去看視人生和宇宙,自然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全方位的體認,所以永遠也無
法得到那人生的真諦。
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的心識作用都是虛妄的。就好像我們眼睛的視線事先都被進行了規
定一樣,所以只會看到生命的生與死,幸福與快樂等相對的事物,從而便無法看到生命中的
其他真實意義。我們的心識執著于自己的肉身以及種種自私無聊的念頭,所以才會感到生死
煩惱。
其實,肉體的我以及我的觀念都只是一個幻像,從時空的角度說沒有一個是可以永恒不
變的。不能永恒的東西就不好去執著。比如說,我們人類的生命不能永恒,但秦始皇掃平六
合而統一天下后,便派遣許福渡海去尋求長生不死之藥,要求得生命的永恒。不過,無論他
是怎么樣地執著,最終生命還是被消滅了;即使是他所夢想的萬世基業,也只是到了二世的
手上就煙消云散了。
一切有形有為的事物,都會有死有壞,都不可執著。因為他們都不是生命的本來,而一
切眾生真正的本性便是佛,是空,是道。當我們的心靈能夠放棄那些虛妄不實的執著,也就
到達了自己的本來佛性境界,叫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倘若能夠證悟到了這一點,心
靈便暴露出自己不生不死的本來面目,肯定不會再起那些虛妄的執著之念了。這才可以說是
辦了心靈的大事了!
有生必有死,有形終有壞。這就是人世間的常道,因為誰也改變不了。過去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照樣也不可得。因為有心就會有變化,唯一不變化的就是空。再偉大
或渺小的事情都在不停地變化,最后必然消失成空,可見空是絕對的永恒。
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移星換斗,上天入地,可以說自由自在了。但是真正能夠降伏他
的只有四個人,一個是代表陰道的二郎神,因為悟空象征著陽道,而陰陽交相勝,所以二郎
可以降伏他;二是太上老君,因為是道的象征,所以那個代表太極的金剛套便能夠降伏他;
三是如來佛,因為他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真如本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能夠降伏得
了心性;第四個就是孫悟空自己,西天取經的路,可以說正是他消滅自己心里中一切雜念和
虛妄的過程。等到心無其心了,也就成就了佛果而得永恒。
所以,我說《西游記》寫的是人類的心路歷程。可見,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執著
的,根本的真相就是一個空字。而空是無法把握的,所以空門的出世法就是不執著。不了解
這個道理,是難以超脫世間的。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