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58 扳緣與魔障
招客留賓,為歡可喜,未斷塵世之扳援;澆花種樹,嗜好雖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述論]
人在社會上的交往,就形成了主人和賓客的對待。有了主人才會有賓客,有了賓客也才
會有主人。主人如果不招待賓客,那么這種交往可能就會減少了,而歡樂也會隨之而減少了。
有時,知心朋友歡會宴席,的確會很令人愉快喜悅,但若是逢上個罵座的、發(fā)酒風的,也就
不免很煩人了。對于那些喜歡清靜的人來說,招攬賓客,留朋呼友,偶一為之還可以,稍一
多就痛苦了。因為,繁雜的人聚在一起,難免會喧囂、浮躁、叫罵、動氣,杯盤狼藉,甚或
爛醉如泥,內(nèi)心就無法保持清靜的感覺了。
現(xiàn)在的請客吃飯就不同了,知心同志的聚會就很難碰上了。全都是應(yīng)酬交易,面善心惡,
吆五喝六,口蜜腹劍,三尺飯桌如同千里戰(zhàn)場,險惡萬分。可是明知山有虎,卻偏要向那虎
山行。請客送禮,現(xiàn)場辦公,這的確是那塵世間的攀緣關(guān)系。主賓都有目的,醉翁之意不在
酒。因為心情緊張,所以飯中無味。時間一久,便要敗壞腸胃,所以經(jīng)常吃香喝辣的人都會
有腸胃病。不要說得不到安寧了,腸胃一不調(diào)和,便會影響到其他的部分!生理和心理都難
以平衡,問題就大了。
人們?yōu)榱素潏D清凈,培養(yǎng)雅趣,便往往會澆澆花種種樹,要寄情于自然。當勞累了一天,
下班回來,看看蘭草的青秀,嗅嗅玫瑰的芳香,或者欣賞欣賞菊花的品格和松竹的氣節(jié),也
許會洗除掉心中的幾多煩惱和塵垢,從而使心理得到平衡和自在。因為生活中充滿了煩惱和
污濁,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有時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良心,或者沾染上不健康的習氣。如果能夠
回歸到自然之中,還可以得到一定的清除。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里,到處都是人工雕鑿的
痕跡。失去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們能夠在被污染了的
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一方凈土,澆澆花種種樹,那是太難得的了。
道士,并不見得非要指道教里的道士,而是指所有修行證道的人;修行證道也不是說非
要出家進入深山老林里去,即使是在滾滾紅塵中也照樣可以修行。那就是認識自然和社會運
行的法則和規(guī)律,并且順其自然,清凈而無為。無為的概念,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去做,而是
不去做那些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一切跟著自然的感覺走,也就不會有什么煩惱和執(zhí)著了。
道士修證自然之道,難免會在自然中的花樹草木上得到一些啟發(fā)和覺悟,所以也不妨去
澆花種樹。林和靖可以用梅花做妻而白鶴為子,瀟灑是瀟灑了,可惜照樣還有貪念。他能夠
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詠梅絕唱,但對梅鶴的執(zhí)著仍然是一種病態(tài),
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礙。
修道之人,應(yīng)該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對一切事物都無牽無掛,
才能真正得到自然的真趣。若是因澆花植木,就對花木產(chǎn)生了不舍之情。一日無花無木就難
過,那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園丁而不是道士了。聽說,有的農(nóng)民整天喜愛他的莊稼,等到
死后便會變成莊稼的。這也是心生法生的道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