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56 自悟與自得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
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述論]
人要從事職業,沒有無所事事的人,但是最關鍵的是先要明白事理。事情都有一個道理,
沒有無緣無故的東西,一切都有規律可循。認識了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夠遵循規律辦事,也
就不會有什么煩惱了。對任何事情,人們往往都是依照自己的角度和觀點去認識和辦理的,
所以都希望它朝著自己所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事物的發展卻常常會違背自己的初衷,便導
致了矛盾和煩惱。所以,歷代的賢哲圣人和宗教大師都要教人認識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不要從一己的狹小觀念出發,也就能夠擺脫煩惱和痛苦而得到自在了。這種離苦得樂的方式
就是覺悟。
覺悟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佛教中達到覺悟的就有聲聞、緣覺和辟支佛等等。有聽到導師
的教導而覺悟的,有通過自己的修證實踐而得道的,有先讀書再依之實踐而得覺醒的,有先
實踐修煉再讀書明理而開悟的。這里邊,凡是聽別人的言語而覺悟的,總不如自己心領神會
而親身證得的牢靠。因為語言與文字可以傳達出經驗的結論,卻無法傳達那感受的本身。
他人的經驗和體會,盡管描寫講述得十分動聽,即使是一下子可能觸及到自己的心弦,
從而明白了事情的道理。但對自己而言,還只是隔靴搔癢而已。因為每個人的智慧條件不同,
所以獲得經驗和感受的程度并不相同。所以,他人的見解,未必就能合乎我們自己的需要,
正所謂“如飲杯水,冷暖自知”。如果是我們因為別人的言語明白了事理,這還是不牢靠的,
還需要自己去親身驗證。自己真正領悟了的,才能夠清楚分明,而不再迷惑。否則,沒有親
身的體驗,到了關鍵時刻還會再次迷惑的。
就如筆者讀書也好,寫書也好,都堅持要有自己的心得,說自己的心里話,決不人云亦
云。所以也一再告訴自己的學生和讀者,千萬不要把我所講述的東西當做真理。對或者不對,
是或者不是,它只是我個人的一種心得和體會而已。因為我不是教祖,也不是圣人,更不是
宗師,所以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話語都變成絕對的真理。我是一個普通百姓,所以說出來的話
語也像我的人一樣,瑕瑜不掩,有長處也有短處。正因為如此,我的著述中往往會有許多的
破綻。攻破了這些破綻,大家也就覺悟了。所以,讀者們一定要把筆者的經驗和感受當做一
個參照,而不要當做一句頂一萬句的真理,然后自己再去現實生活中驗證和體會,千萬不能
盲目接受!
意興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抱持的意趣和興致。文人要有雅趣和詩興,武人要有俠
趣和豪興,隱士要有野趣和逸興。而這些意興都必須是自然而然地由天性中流露出來的才好,
若是由外在環境條件而得到的,等到那環境變遷的時候,往往會隨之消失,因為它是依附在
環境上而生的。比如說,李白能詩也能喝酒,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他道: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是酒仙,詩只是他的余事。但是詩人要以酒來催發靈感,也就太悲哀了。因為一旦沒
有了酒,豈不也就無詩了嗎?
所以說,由自己的天性中所培養和流露出來的意興,那是永遠也不會失去的。天性開朗
的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會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天性悒郁的人,在怎么快樂的環境
里都會愁眉不展。要懂得讓自己心情開朗愉快的道理和方法,而不被環境所左右,才會真正
得到幸福。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