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54 了心與逃名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還集。
[述論]
我們說過,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心念中生起的,也
是由心念中消滅的?梢,心念如果不生,那么自然也就沒有什么事物要滅的了。因此,好
多事情之所以還沒有辦法了結(jié),就是因?yàn)槲覀冏约旱男闹羞在留戀眷顧,依依不舍。佛教教
人“天下事了不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不了的就是我們的心。心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還是不了
的概念,也就沒有什么了還是不了的行為了。若是能夠徹底去除掉這層心理上的牽掛,也就
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決的了。
心是事的根,事是心的苗。斬草除了根,不會(huì)再發(fā)生。就怕斬掉草苗而不除掉根莖,一
遇春風(fēng)勁吹,便又隨之而生。心生事生,煩惱也隨之而起,痛苦更接踵而來。當(dāng)然,如果要
以煩惱為菩提,在烈火中經(jīng)受考驗(yàn),自然不妨去制造煩惱?墒,能說這話的,就是不以煩
惱為煩惱,不以心為心,不以事為事,不以菩提為菩提的人。其實(shí),這也是在了心。心無其
心,一切皆空,就可以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的境界。
有名并不見得是件壞事情。人都有個(gè)名號(hào),以便呼喚,比如那出家的和尚或者道士也會(huì)
有個(gè)法號(hào)。這法號(hào)除了呼喚方便以外,還有一個(gè)功能,就是表明了或者要提醒自己的理想和
志愿。神秀的名字就是要他神悟而秀拔,慧能的法號(hào)就是要自己有智慧并且有能力,文偃是
要他放棄聰明而得智慧,等等,并沒有什么不是之處。
但是,如果一個(gè)人要執(zhí)著于名聲就不好了。好名惡名都不利,好名的目的是要得到人們
的尊敬和擁戴,惡名是因?yàn)樽约旱膼盒兴,?huì)令人討厭而遭受攻擊。追求名聲也許能夠滿
足一時(shí)的榮譽(yù)感,但到后來卻會(huì)給自己套上一條無形的枷鎖。如果要徹底擺脫這條枷鎖和由
于名聲所帶來的煩惱,那就得逃名。古人為了逃名,便開始逃離世界而進(jìn)入山林。
其實(shí),古人說了:“大隱隱朝市,小隱隱山林!闭嬲碾[士應(yīng)該隱于朝廷城市之中,
也就是不離開社會(huì)和世界;那些小隱士才會(huì)隱居在山間林麓,想要擺脫掉社會(huì)的喧囂。然而,
名之一字,雖然是身處在山林也不能避免的。名人居住于山林,俗人便會(huì)尋到山林。也就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思。
正是因?yàn)槊鞯木幼,那山水也竟然變成了名勝,可見這煩惱還是去不掉。逃了世間而
不能夠逃脫名聲,終將以塵俗的名聲去拖累那山林的清心。就好象一塊腥膻的東西,無論你
把它放在那里,蠅蚋都會(huì)聞之而集聚。名聲不去,煩惱照樣難逃。所以,逃世不如逃名。
|
|
|
中國社會(huì)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