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41 塵氛與鄙吝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fēng)來。
[述論]
我們認(rèn)識事物的意義,就在于心物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心,也就感受不到事物的存在;
沒有物,心靈也無法得到寄托。任何專注于心或者專注于物的態(tài)度,都是偏執(zhí)的。心與物是
認(rèn)識論范疇中的兩個最基本概念,消滅了任何一個方面,也就不會有另一個方面的存在。所
以,要想心無掛礙,如《金剛經(jīng)》中所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消滅心與物這一對
矛盾。因為無心就無物,無物也無心。
可是,人有心也有物,那就用自己的心靈去接觸事物,但卻永遠不去執(zhí)著于任何外境。
因為外境都是一種暫時的存在,我們無法得到永恒的執(zhí)著。所以,要想心中無痛苦,最好是
不要掛心于任何地方。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會永遠自在,也才會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世態(tài)炎涼,一般的人承受不了這種落差,所以往往會感到痛苦和失意。甚至導(dǎo)致心理和
生理的失調(diào),以至于失掉最可寶貴的生命。得意時,就像一個年輕美貌的妓女,門庭若市,
車馬駢闐;失意時,仿佛是年老色衰的老妓,門前冷落鞍馬稀!所以,得失心太重的人,如
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就會像火一般地煎熬;如果失去了機會,又仿佛掉落在萬丈冰
谷中一般冷凍。一會兒冷凍,一會兒煎熬,心兒隨著外境轉(zhuǎn),永遠不會有個安祥的時刻。
為了得到安歇,只要把外在的境界不放在心上,撥開那塵世的名韁利索,拋卻了諸般的
紛擾,胸中的火炎自然就會消滅,而冰凍也自然溶解。心靈就又會恢復(fù)到天真的靈性,便能
活得安然自在了。
明月清風(fēng)不用一錢買,隨君處處開心又自在。外面有清風(fēng)明月,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同
樣有著一片清風(fēng)明月,那就是最最清明的本性所在。可惜,因為我們心中懷有卑鄙吝嗇,心
扉打不開,生怕別人占了我們的便宜。自己胸中先有了荊棘,所以就很難發(fā)現(xiàn)自然和我們自
己心中的美好,當(dāng)然會感到痛苦與艱難。因為,我們的心眼被那自私的烏云遮掩住了,也就
見不到這無處不在明月和清風(fēng)了。
一旦我們認(rèn)識了在那烏云的背后就是那美麗的明月和清風(fēng),而那烏云就是我們自己的卑
鄙吝嗇的欲望時,清風(fēng)便霎然吹來,烏云慢慢散去,心性中的明月便冉冉升起,大自在的境
界就一覽無余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