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34 名山與好景
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詩,虛懷囊中錦字。
[述論]
人生最主要的追求是心靈的感受,有沒有情趣又決定著一大半的感受。有人追求著名利
與金錢,當手里最終拿到那夢寐以求的鈔票,或者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名利時,心靈的感受一
定很美妙。但這只是暫的,因為對于金錢的欲望是永遠也沒有辦法滿足的。
欲望是無法滿足的,而情趣卻是可以享受的。所謂的情趣,就是對于自然、人生和社會
進行客觀地觀照,并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也就是說,我的內在感情與外界事物達到了一體,
即佛家說的“心一境性”和詩人說的“情景交融”。有的人喜好釣魚,便如姜太公垂釣時的
感覺,渾然忘卻了物我的分別,而進入到化境之中。一句話,內外感情的一致即為情趣。
有的人喜好風景名勝,復歸于自然,所以常常會流連忘返。但是,如果沒有好友去同游
的話,總覺得好像少了一點什么。因為人的情感需要共鳴,他有了喜悅就需要有人來分享,
有了痛苦便需要有人來分擔。尤其是面對良辰美景的時候,若能夠與真正的好友共同賞目悅
心,那才能稱得上是人間最大的快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面對著春光無限,卻感嘆無人
共賞,所以唱出了千古情人的共同幽怨:“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人可以耐得了寂寞,但必須要有真正的知音,這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愿望和追求。
否則,一個人踽踽獨行,即使是名山勝水有無限的奇妙,也會呈現出幾許的落寞。可見,游
山玩水也是在尋找知音。
我們游山玩水,去尋找的是自然的知音,但是,需要伴侶又是在尋找人間的知音。自然
無情,但卻有性,所以與我們交流的是生命的本性;人兒有情也有性,在自然中與好友所交
流的卻是情和性,這就是所謂的性情中人。所以,為了性情的和諧和升華,若是沒有好友,
即使有那山水的名勝我也懶得去登臨,一雙草鞋也只好任它高掛墻壁了。
即使是上了山,面對著美景風物,能夠心曠神怡,但每個人的感受卻都不盡相同。正是
物觸于情,情動于中,詩人們能夠藉著那生花的妙筆,將內心里的感受表達出來,也是在表
現大自然的情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豈不是辜負了自然美妙的風景!委屈了自己一片錦心
繡口了嗎!所以,面對自然美景不能無詩,但這又必須是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一旦矯揉造
作,就會失去了自然的本心和我們自己的情趣了。
在自然的美麗面前,人們都會有一種高雅和超然的沖動。而這種沖動又一定要以語言的
形式表現出來,因為言為心聲。筆者十三歲上曾經與鄉人上中條山去拔野韭菜,站在那山頭
上放眼一望,山見吹來,草木青綠,山勢蜿蜒,仿佛一條起舞的青蛇。只聽得一位大哥大叫
了一聲:“啊!”我們大家都以為他要吟詩作賦了。沒有想到,他說了一聲:“中條山啊!
你真條!”大家都跟著笑了起來,但這畢竟反映出了他自己在無比壯麗的自然風光之中的情
趣和心境。后來,大家讓我來吟詩,我便以我自己的方式寫出了一首回文詩,來表達我的感
受:
青山盡處幾人家, 仄徑回川萬樹花。
耕犢白云閑老鶴, 荊籬臥犬午陰斜。
的確,對于詩人來說,面對美景而無詩的話,實在是空背著一副錦囊,空有一副詩人的
心腸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