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30 清涼與自在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
[述論]
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就是世界觀,對人生的態度也就是人生觀。這人生觀和世界觀不能正
確地樹立起來,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會是痛苦和煩惱的。當然,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是各人根
據各自的立場來確立的。或者以名利地位為追求的目的,或者以聲色犬馬為快樂,或者以煩
惱為菩提,或者順其自然過生活。但是,生活的態度不同,感受到的幸福和痛苦自然也就不
同了。
生活的不安、焦慮、急躁、扭曲等,都不是痛快淋漓的,往往會讓人感覺到煩惱。當領
導的,每日里要應付各種各樣的雜務,許多不相識的人,各個層次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夤緣來
進,使自己的心理得不到安寧,從而感到煩惱;生意人想賺錢,卻偏偏賠了本;想當官,送
了許多的禮物和意思,可竟然有人比自己還要厲害,發射的炮彈更具有威力,捷足先登了;
不想見的人卻就在自己的眼前,相愛的人卻必須要分離,追求的東西卻得不到,既得的利益
卻要丟掉,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煩惱,使人無法真正地領受人生的美好和安祥。
當然,佛教的存在價值就在于對煩惱的對治,它把煩惱當做魔鬼。魔鬼的使命就是要破
壞我們人生的正常進程,使我們感覺到痛苦和煩惱,而永遠擺脫不了。佛教就是專為那些認
識到了痛苦而想要擺脫的人設立的,覺得生活很苦卻又不想擺脫的人是沒有辦法的。怎么能
夠將讓我們感覺到煩惱的東西消滅了,叫做釜底抽薪,大家自然就不會再煩惱了。
所以,佛教教人認識到構成世界萬物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都是空的,也就不會執著了。
心中沒有了無明的煩惱,身體便能夠住在清涼無欲的世界里,便是那“安禪何必需山水,滅
卻心頭火自涼”的意思。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就好像處在那水深火熱的苦海里,一刻都不能
安祥地生活;有的人厭世,甚至會走上自絕于人世的道路。但是,如果真地沒有樹立起正確
的人生觀,即使是自殺了,也照樣會擺脫不了煩惱的。
我們的心靈本來是自在而無拘無束的,初生的赤子是那么地無憂無慮,讓人羨慕。但到
成年之后,卻因為社會后天對我們的薰陶,使我們自由自在的心靈受到污染,從而不得不去
為了生活奔波忙碌。這樣就因為種種營生追求的念頭,才把我們的心靈給束縛住了。追求金
錢的,他的心靈就會被金錢所束縛住;渴望女色的,他的心靈就被美女所束縛住;攀緣權力
的,他的心靈就被權力所約束。總之,凡是追求外在物質的人,他們的心靈從來都沒有自由
自在過。
正如唐僧所說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有心就會有煩惱,一個念頭就是
十萬八千里。孫悟空只要念頭一生,就會有煩惱魔難現前。其實,內心若是沒有了非分的想
望,不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是自在的。《西游記》中,孫悟空一遇到大災難便去請觀音菩
薩來相救,其實請的就是自己的妙觀察智慧,就是要滅去自己心頭的妄念。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