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28 做男子與學古人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堅苦志。
[述論]
在我們人生當中,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不同的階段里,我們所崇拜和學習的榜樣也不完全一樣。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的,也就是說他會決定自己該去做什么樣類型的人,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達到這個目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自己的努力能有多大,就會得到多大的收獲。自然的規律都是公平的,沒有任何的偏私。
有人說我們本身就是男子,怎么還要去做什么男子呢?其實,我們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個男子,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男字從力從田,在過去因為男子有力量,所以是在田野里勞動給人們帶來食糧的人,或者叫做大丈夫。什么叫做剛腸?就是一種充滿正氣,剛正不阿,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貧賤不能移的心志;要為人間伸張正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臨危不懼,遇難不驚,能夠給人以依靠和力量。在人們的眼里,真正的男子漢都應如此。但許多的男子漢卻做不到這一點,為了名利地位,拍馬逢迎,甚至不惜賣弄男風斷袖,那么那些真正的女子婦人又該如何呢?
不過,常聽如今的女子講說,現在的男人已經沒有什么男子漢的氣味了。她們需要男人們給自己帶來依靠和庇護,可不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整個社會的氣氛和男子漢的心理,都要求男子必須像個男子漢,不能掉淚,不能軟弱,所以男子漢最苦最累,很難做人!
其實,人都有復雜的心理。男子漢有了軟弱的一面時,才會體現出他真正的男子漢氣慨來。但是,剛正不阿的心腸骨氣是不能沒有的,只不過個性上不妨柔軟一點,也許男女大家都會過得自在一些!
荀子說過:"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就是說,古代的學者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入乎耳,融乎心,形乎動靜,布乎四體"。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一個圣賢,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古人的目的是做一個圣賢,然后會通過自己的感染,使天下人都成為堯舜。而今天的學者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入乎耳而出乎口,口耳之間僅四寸耳"。學問能夠滋潤他們的,只是是一個臉蛋而已。他們的學習是為了別人,為了得到別人兜里的幾個錢,所以學習到的東西根本就進不到自己的心靈里。現學現賣,目的是要混一碗飯吃,所以不僅對自己不好,也對別人不利。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圣賢,就必須學習古人,而古人所講求的正是志氣和節操以及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于許多現代人來說,似乎是很難做到的事。大部分的現代人,都認為像古人那樣生活太辛苦了。他們十年寒窗苦,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充實自己的心靈世界,活得非常認真,同時也樂在其中。現在的人由于物質文明的發達,便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泯滅了人類的良知和良心,幾乎連豬狗都不如。
我們可以喪盡天良,殘酷地坑害自己的同類,剝奪大自然。但結果卻是破壞了自己生活的和諧氣氛,一定要備嘗自己所釀成的苦酒。這都是因為我們人性中的懦弱和怕吃苦特征,使我們墮落下來。古人物質方面或許沒有我們豐富,就連皇帝所御用的寶物,比起今天我們中等人所使用的東西來也會遜色多了。正因為如此,才會使他們能夠吃得苦,耐得住寂寞。
我們現在物質生活豐富,所以很難耐得住寂寞。但是,為了社會的安定和進步,我們卻不得不去向古人學習,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這就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的價值尺度了。若是真能如此,古道也就不遠了,生活也就會幸福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