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25 才智與氣節(jié)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氣節(jié)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述論]
我們對于人的評價,往往在于其獨特的地方。正因為獨特,所以他們一定是對某一方面有所偏重。然而,對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不是一個最理想的人格。但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絕對地平衡和對稱的,有男人就一定有女人,有高就會有低,有英雄就一定會有懦夫,就是在對比中才會顯出一個事物的特征來。也正因為如此,這相對的兩個方面才會不斷地尋求統(tǒng)一和融合。
也就是說,擁有某一方面長處的人,一定會有某一方面的短處。事物都是在不斷地克服自己的短處當中前進和發(fā)展的。高的要變成低的,懦夫要變?yōu)橛⑿郏玫囊兂蓧牡摹5牵泻玫囊幻婵偸遣辉敢庾呦蚍疵娴模敲次ㄒ坏霓k法,就是擁有反面的因素而自覺地達到平衡,才會保持中庸。
有才能和智慧、英雄敏捷的人,由于自己的天資聰慧穎悟,所以對事情往往不愛去多加考慮,最容易棋失一著而滿盤皆輸。但是,那些才智并不那么聰慧的人,辦起事來,卻因為自知笨拙,所以不會莽撞,反而會小心翼翼,最終卻能夠把大事辦成。歷史上和我們的生活中,多少有天才而且很聰明的人,卻因為自己的浮躁而淺嘗輒止。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懂,但卻都不精通,甚至一事無成,使我們常常替他們感到惋惜和遺憾!
因為他們自恃著聰明才智,什么都是一看就懂,所以在追求學問上也是不肯腳踏實地學習,結(jié)果是志大才疏。這并不是說他們不是良材,不會成功,只是說他們沒有好好地琢磨而已。如果他們肯努力在學問上下點腳踏實地的工夫,成就一定會比一般人大得多。要作學問,就必須做到天圓地方。頭腦要善于思索,但屁股卻要能夠坐得住,要虛心去請教那些有學問和教養(yǎng)的前輩,自然就不會浮躁了。
抱持有志氣和節(jié)操的人,往往會用自己的觀點和人格去要求別人,肯定會激昂慷慨,嫉惡如仇,對社會的看法也往往過于激烈分明。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是理想化的,有時甚至是一種幼稚。如果得不到社會的共鳴和支持,他們便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們應該對人生和社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理解,社會就是這樣,人性也是如此。"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就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誰也改變不了!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認識并適應自然和社會,增進自己的道德和涵養(yǎng),用慈悲的眼光和寬恕的心情去對待社會和人生。這樣以來,我們會覺得那些行為不良的人太可憐無知了,正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教育哩,自然也就不會再偏激了。因此,只有通過我們本身的修養(yǎng)和對人生和社會做更深一層的認識時,才能夠緩和我們個性中過于激烈的部分。因為激烈并不能夠改變?nèi)魏问挛铮炊诩河谌硕疾焕?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326 山林與廊廟
居軒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常懷廊廟的經(jīng)綸。
[述論]
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自然界的事物因為沒有人類一樣的心靈和思維,所以往往通過它們自己的生理系統(tǒng)與大自然保持一致,因而不會有什么大的毛病和痛苦。人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獨特的心靈和思維系統(tǒng),而且感受特別地敏銳和脆弱,所以無法與大自然融洽在一起,也無法與同類融洽在一起,同樣無法與自己融洽在一起。無法融洽,就要出毛病,有災難,所以我們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心理的平衡。
那些當官的人身居廊廟,乘軒車,戴冠冕,承擔著國計民生大事,富貴榮華,炙手可熱。總結(jié)一下,他們至少有兩多:一是富貴多,事情辦好了,皇上有賞賜,部下有奉送,稍有貪心的,還會撈得更多;一是雜務多,要操閑心,管閑事,患得患失,只怕他人把自己的權(quán)力搶走了,或者還要爭取更大的名利和富貴。富貴多了,心里就會生出貪婪來,從而失去自己心靈中的純真和幸福;雜務多了,忙忙碌碌,往往出力不討好,會心生厭倦,感到很痛苦。
所謂的"山林的氣味",就是說那些達官貴人,在自己的胸臆中應該保有一點自然山林里的清潔氣息。因為,富貴榮華容易使人迷失本心,從而沾染上許多物質(zhì)的污穢和銅臭。若是名利心、富貴欲太重了,身心便不會得到自在,不僅會假公濟私、危害國家,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也很艱難。
那么,隱居在山林泉水地方的人難道就最清高了嗎?其實未必然。因為,他們吃著人間的食物,生為人的同類,卻只能獨自完善自己一身,而無法普度天下痛苦的眾生,本身就已經(jīng)喪失了許多的人性。即使是活到長生不老一萬歲,也不會有任何的意義。照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仁就是做人的標準。我們接受了人類歷史流傳給我們的精神和文明遺產(chǎn),從而有了自己的智慧。但我們卻不去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去教育更多的同類,使他們能夠生存得自在和幸福,那怎么能夠算得上人呢!
所以說,那些隱居在山林中的隱士,不應該只是顧著自己的安寧和幸福,而要抱著菩薩精神,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使天下人都解脫而成佛得自在,那該多好啊!比如說,當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時候,那些山野林泉下的隱士如姜太公呂尚和張良等輩出來,拯救天下萬民百姓于水火,可以說是能夠身處林泉而心懷廊廟經(jīng)綸的人了。
真正的心理平衡的完人,就是那些身居軒冕之中,卻也不失其山林中的氣息;或者身處山林之中,照樣心懷天下蒼生。關鍵時刻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就是一個理想的人生了。典型的如范蠡,功成之后便退居山林;隱居之后卻能挺身而出的卻如那諸葛亮,都是隱士和仕宦者們的榜樣。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