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24 聲應氣求與風行水上
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于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述論]
人在社會上總是要尋找知音和同類的,也就是說要在別人的身上發現自己。這樣遇事才會不慌,而從從容容地度過人生的歲月。但是,當我們在尋找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尋求著我們,這種尋找的過程和將來得到的友誼都是互相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個性和人格、稟性和脾氣都掩蓋起來,或者說呈現給別人的是一幅假面孔,那么我們在別人的身上所看到的也一定是一幅假面孔;給我們假面孔的人一定要裝扮自己,文飾自己,在語言上刻意雕琢,尋行數墨,使我們無法直見他的心扉,當然無法與他產生共鳴。而真正心意相投的兩人,決不會在語言文字上去尋行數墨,斤斤計較,因為語言文字上所能表達的意義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人,是不需要什么美好動聽的語言的。因為對他們來說,無所不是表情達意的媒介。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使此時無聲勝有聲,真心盡在不言中。我們說兩個人是聲應氣求的知音,就等于說他們的境界很接近,可以達到共鳴的程度。找不到那個振動的頻率,就不能得到其中的奧妙。
所以,我們要想找到真正的知音,就必須打開我們自己的心扉,與別人心心相印,自然而然會聲氣相應,千古莫逆。如果我們偽裝自己,然后所交到的朋友,也自然會斤斤計較、尋行數墨,根本不懂得我們的心聲!人常說: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而真正的意象卻常在于言外,咬文嚼字的人是無法成為我們的知音的!
"風行水上自成文",這是說風來水面,波紋天成。如果我們所寫的文章也能夠像水面上的文章一樣來自于自然,也就是所謂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定會感人心靈。比如說李白的詩句,全是信手拈來,絲毫沒有造作的痕跡,什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澆愁愁更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教我不得開心顏"等,全是妙手天成、不假思索的,在讀者心里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至于那些"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名句,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暖得曲身成直身"等句子,盡管十分工巧,但統觀全篇,卻難以使人共鳴。雖然不缺乏警字奇句,但大多都有些苦澀酸楚的味道。對于那些生活困苦如孟郊、賈島之流的作者來說,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曲折的身世反映。但若是要刻意去追求一字一句的奇妙,所成的文章必然會有扭捏造作的姿態,終不能成為風行水上的文章,就少了那份感人的真誠。
當然,文章與詩詞忌諱的是與人雷同,就要花樣翻新,不能夠因襲前人,所以詩從杜甫開始、文從韓愈開始就在追求新奇了。杜甫要"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韓愈要"唯陳言之務去",在他們自己的功力和閱歷所能達到的領域里自然也不乏好的作品。
但是,到了學習和效法他們的人手上,上乘的佳作就少了。所謂風行水上之文,就是要像蘇東坡所說的"常行于所當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樣,給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覺!因為作品本身就應該是自然規律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是人類心靈境界的自然表現,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所以必須自然真實!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