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05 慈悲筏與恩愛梯
慈悲筏濟人出相思海,恩愛梯接人下離恨天。
「述論」
相思是因為男女不能兩相會合所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思念和關懷,只有到了這
兩個一半會合成了一體的時候,它才能了結。但是,從人類的本心來說,會合總是
暫時的和相對的,離別卻是長久的和絕對的。因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會合
之后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會有分別;分別之后便有痛苦和相思,相思之后又要求
會合。
人類男女之間的生活其實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什么理智不理智的,完全是一種
感情的支配。可見,痛苦又是必然的,因為人們希望有痛苦的體驗。等克服了痛苦,
也就有了幸福的感受。這就跟高山與平地一樣,沒有高山顯不出平地,沒有平地襯
托不出高山的道理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沒有痛苦,人們就會不舒服,這就是人們
常說的萬物只有人最賤,不愿享福只愿苦!
照美學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只有產生了一定的距離之后,我們才會站在某個
角度去觀察或者欣賞,才會發現它的美來。否則,一旦我們自己與那個東西成為一
體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了角度和觀點去觀察和燭照,也就無法欣賞事物的美好來。
就比如說,前些年,人們的思想禁錮剛一解放,西方的人體藝術美感體驗便首當其
沖地被引進過來。一開始,人們初次見到維納斯那美麗的肌體時,是恨不得一眼把
她全占有過來,這完全是一種合的角度;等到一段時間之后,隨著人們自身素質的
提高,以及見慣不怪的實踐,合久了之后,便有了分。人們便與那美麗的維納斯拉
開了距離,完全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觀看和審美,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了一種美來。這
就是所謂的距離美和觀照美。
同樣,在我們對待愛情與婚姻的問題上,也應該采取同樣的方法和角度。佛家
講慈悲普度,那么要讓人跳出相思苦海,或者接引人走下那離恨天,最好的辦法是
有那“慈悲筏”和“恩愛梯”。也就說,不能讓天下的有情人皆成眷屬,就做不到
這一點。即使是能夠施展大法力讓天下的有情人皆成了眷屬,他們那種由于世世代
代所造成的業力還會再制造出別離的狀況,相思與痛苦又會接踵而生。也正是人類
的這種特性,才使得佛菩薩世世代代駕著慈航和愛梯來人間普度眾生。
佛菩薩看見眾生相思恩愛所造成的痛苦永遠沒有個盡頭,使得他們普度眾生的
責任永遠也沒有個盡頭。大家都苦不堪言,于是便有那真佛下世來教導人們去自覺
和自省。自覺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人人都能夠保持一種清醒的頭腦,把自己
的愛獻給整個大自然,也就可以從那鳥語花香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麗和活潑來。因
為人間的愛往往是盲目的,有時出于一種感情的需要,或者被一種假象所迷惑,便
會投入自己真誠的愛。
這個時候,心里越想,那個被美化了的對象便越來越高大美麗,會讓你神魂顛
倒,不能自持,急于要與她相會。結果,等到一相會,便會發現對方有很多不足的
地方,有時甚至是卑鄙和可惡,由矛盾便至于破裂。原因是由分別所產生的那種美
感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卻是那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雜氣,分離的局面又形成了。這樣
思來想去,結果是自己苦自己,完全是自尋煩惱而已,沒有任何意義。想到了這一
點,也許就會跳出那相思苦海和離恨情天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