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41 真身與自性
云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述論」
人類的生活基本上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肉體上的,一種是心靈上的。
如果認為肉體所追求的是真,人們便會貪婪外物而被其所奴役;如果覺得心靈所求
索的是真理,那么就不會為外在的事物所分心,至少會感覺到心靈的自主與完善。
心靈完善了,就不會有失落感、異化感、奴隸感、缺憾感、痛苦感,那么幸福的感
覺就會達到最大的程度。
心性原本是自由而不受拘束的,但卻因為我們的貪婪背負上了沉重的肉身,時
時要做種種的營生來養活它,反而成了它的奴隸。倘若我們自己再對肉體生起了憐
惜和執著的念頭,更要為它披紅帶綠,供給它山珍海味,終其生命都是如此,這肉
體形骸豈不就是心靈的桎梏?
佛家認為人的色身是幻,那些一切有生死的東西都如夢、幻、泡、影、露、電
一般,不可執著,難以永恒。所以,當我們看到那山頭的云影煙霧,來去自如,變
幻多般,便能夠悟到自己的肉身也如同那云煙一般變化無常,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
不在于對肉身的執著,而應該像行云流水那樣瀟灑不羈,自由自在。一旦不執著于
肉體的物欲,才能夠體會到生命的真意。正是杜甫詩中說的:
“水流心不競,云在
意俱遲。”
自然界中的山禽水鳥還沒有發展出來人類的意識系統,所以它們所發出的一切
聲音都本源于自然,具有無限的生機。我們人類卻因為種種情感和識見的浸染,對
于天地萬物不停地進行選擇和取舍,欣愛那美好的,厭憎那丑惡的,以至于所見到
的天地萬物都被人類的感情和見識打上了深厚的烙印。比如說梅花耐寒、松柏后凋、
牡丹國色、芍藥妖嬈,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惡蒿薰蕕,以比小人,都被賦予了文
化的含義。其實,鮮花與毒草都是自然的本性,沒有任何分別與偏執。但因為人類
的自我中心意識,硬是要寓情于景,心性也日趨狹窄閉塞,最終所見所聞也都失去
了天真的本色。
若是我們能夠本于心靈之真空無妄,率性而動,便能與自然中的禽鳥相共鳴,
去吟唱出自然生命的本色歌曲來。花香鳥語,天機盎然;青竹翠葉,真如法身。在
鳥鳴聲中識得自性本真,機心頓失,仿佛醍醐灌頂,當下開悟。啊!原來那些殘酷
的爭奪廝殺、戈矛相見以及人間的痛苦煩惱、憂愁悲傷,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妄想
情識所造成的啊!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