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40 待足與得閑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
「述論」
人是最難滿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難侍候,所以常說這山望見那山高。我們從
前輩那里得到的,就是必須不停地去奮斗和追求,來實現我們人生的價值。因為我
們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捉不住的東西,得到了很快就會失去,所以永遠處在一種希望
和失望的交替矛盾當中,誰也不會滿足。所謂的滿足,其實只是暫的。明代王室朱
載育有首《山坡羊》的《十不足》歌,專門說的是人心的貪婪和永遠不滿足:
逐日奔忙只為饑, 才得衣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 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并大廈, 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 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 馬前馬后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 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 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 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 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 又問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 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天上還嫌低!
這就是平常說的欲壑難填,至死不足。永遠不足,也就永遠痛苦,所以那些智者便
教導我們說:“世間事了不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真是大徹大悟之言,發人深省。
人不能沒有追求,但卻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必須有自己的主宰權。當蕓蕓眾生
都在追求物欲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放下欲望,回頭是岸,便可立地成佛而得大解
脫。人們往往會追求物欲而不追求解脫,所以何時才能滿足呢!
若是能夠及早地明白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
受,也就不會為物欲外境所驅使,過著那表面上愉快,可內心里卻緊張的生活。心
里安寧了,人生也就清閑自在了。若是要到衰老的時候才因為有心無力而住手的話,
雖然表面上退了休清閑自在了,其實心中卻會感到更大的痛苦。他們永遠生活在當
年轟轟烈烈、氣勢飛揚的記憶中,與現實中的衰老無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強烈的對
比。于是,這種巨大的落差,使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人物無法再生存下去。
與其在衰老時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時就能明了這一點,放下一切,順著
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夠嘗到真正安閑的滋味。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