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了了與不了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述論」
佛是梵文的音譯,漢意為覺悟,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了就是覺悟的意思,什么都
明了,認識了宇宙的規律和真理,當然就不會執著了。仙是道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
人格,目的也是要了卻人生,參透宇宙;圣是儒家所追求和修煉的最高人格,目的
是認識真理,活得自在。這仙與圣都包括在一個佛字里面,就是要得到真正的人生
覺悟,成為自己的真正主人。
一般人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道整日里都生活在煩惱欲望的束縛中而不能自拔。
很多的事情,在沒有到來的時候就生起了萬般的渴望和幻想,已經來到時則會貪婪
非分地追逐執著,等過去之后還是在心中念念不忘,一定要生起無窮無盡的牽掛;
全不知放下一切的快樂,而不斷地以欲望和煩惱來自我折磨和束縛。
也有的人明了到了這一點,便離開塵世而躲到深山老林中去寄情山水,以期將心
放下,認為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這種以為自己知道了真理的了了,其實
還是不了。因為他的心中仍然還存在著對于放下和“了”的執著,這個“放”字也
就成了無形的枷鎖,使他不敢去接觸任何事物,生怕帶來什么煩惱。其實,這種辦
法仍然是了不了的。
對于任何事物的明了,必須是對這種事物有了認識和經驗,才能做得到。有了煩
惱的體驗,便力求擺脫這種煩惱的感覺。做到了這一點,豈不就是真正的了了了。
所以,在佛家的角度來看,躲進深山世外只是小乘不究竟的做法。人的修行,要像
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若是為了怕淤泥而把它種在旱地里,它不僅不會長得楚楚
動人,而且還會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將煩惱從根本上放下了,或者說連放下的
念頭都沒有了,生在人世間卻又不執著于世間,那才是真正的“了了”,也才是人
間的真正了仙了。
從儒家的角度說,也是這樣。儒家認為人生在世就要對社會負責任,就必須用一
種制度和力量把人心都凝聚在一起,那就是仁政和道德,良心和名譽。為了達到這
一目的,儒家便要求知識分子都能做到正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使自
己完善的同時能夠為為百姓謀福利。
他們的理想倒不錯,可惜到后來便與名利相摻雜,放不下世務了,煩惱也自然多
了。道家要出世來了,儒家要入世來了,結果都是了不了煩惱和憂愁。而真正的了
了,就是能夠把儒家的身在世與道家的心出世融為一體,在家而出家,便是大乘佛
教了悟真理的最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