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21 嗜好與養德
人之嗜節,嗜文草,嗜游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消之。
「述論」
人類在歷史的發展中,自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模式和社會階層,人們由于各
自地位的不同,對生活的認識和追求也自然有所差異。比如說,一般人總羨慕那些
行為瀟灑、風流倜儻、名播青史、痛快淋漓的人,如那些直士、文士和游俠。但是
從這些被人羨慕的人本身來說,并不見得就自我感覺良好。
嗜好名聲和節操的人,可以為名節去和人拼命,甚至可以去矯飾,目的是為了名
節的完美;嗜好文章和詩詞的人,也可以為一句辭藻而語不驚人死不休,目的是為
了博得一個名聲;而那些以游俠自任的人,卻往往是打殺有余而仗義不足,目的只
是為了爭取一個豪爽而已。
說到底,這些大都是所謂的“客氣”,就像嗜好酒精的酒鬼那樣,一旦三杯下肚,
便有了無窮的膽氣,會許下無邊的大話,一派英雄的氣概。其實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因為這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情懷,也不是他自己的本色。
如果追究其根源,這些行為不過是嗜好自己的面子罷了,于自己于他人都毫無裨
益。這種種情形,無非都是缺乏道德修養所造成的結果。嗜好名聲和節操、嗜好文
詞與章句、嗜好游方與俠義,原本也不是什么壞事,只是社會要求樹立名節為的是
端正風氣,推崇文章則為的是鼓勵文化,表揚游俠則為的是主張正義。
若是對此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往往行動起來就似是而非,徒有虛名。如果不是
當行的本色,而只是因為一時的興起,便心血來潮。這樣不會長久,反而容易厭倦。
豈不是失去了本來的初衷!而唯一能夠使得嗜名節、文草以及游俠的人內外渾然,
表里如一的辦法,就是用道德來涵養,先去除掉外表的浮躁氣,從而達到本色當行
的境界。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