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7 擔(dān)當(dāng)襟度與涵養(yǎng)識見
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述論]
人的行為對象便是事。事在人為,有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事,有什么樣的事也就會
造就什么樣的人。事情有大小難易的分別,人也自然會有巧拙、賢愚等的分別。一般的人遇
到了自己所不能解決或是無力承擔(dān)的事情時,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辦法,或是自我保護(hù)的措
施。他們總想著,天塌下來有高漢頂著,所以從來不會承擔(dān)什么責(zé)任。
但是,若人人都來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豈不是無人來擔(dān)當(dāng)重任了嗎?所以, 逢著那些大事或
者難事的時候,便可看出一個人的擔(dān)當(dāng)來。如果他能夠在艱難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或者是
在緊要關(guān)頭承擔(dān)大任,那么就肯定會成為更多的人的精神支柱,也往往會被大家所信服和擁
戴。
看一個人的胸襟和氣魄,還是要把他放在一種關(guān)系里去考察。人事關(guān)系無非是順和逆,人
們往往適宜于在順境中生存,因為這樣只需要一種技術(shù)就可以了;但在逆境中卻完全不同了,
不僅僅需要技術(shù)就行了,它還需要一個人的膽識、意志、毅力、胸襟等等,是一種綜合能力
的磨練和考驗。
一個有胸襟氣度的人,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是不會怨天尤人的,他能夠接受順境,也自然能
夠接受逆境。因為在他的眼里,世間的事情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fēng)順的,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所以他會把逆境和順境都當(dāng)成是生活必須走過的路,從而會付出同樣的努力。要度過逆境的
辦法只有一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當(dāng)然它的前提是有一種大無畏的胸襟和氣度。
人類的感情中最可怕的就是喜和怒,這兩種感情最容易使人的心理動搖而失去正確的判斷
力。一旦有佞臣諂媚,皇帝龍顏大喜,便會賜以重賞,甚至是半壁江山;或者忠臣犯顏直諫,
真言逆于龍耳,龍顏大怒,便要殺頭砍腦,干下許多蠢事。劉備一怒而伐吳,竟然坑害了許
多的蜀中將士;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卻招來千秋罵名。大人物不敢輕易喜怒,小人物又豈敢
輕易喜怒呢!
喜要能不得意忘形,心中要有數(shù),不至于昏了頭腦,做了過頭的事情;怒要能夠明白后果,
怒得有威有嚴(yán),不至于招來是非惡果。所以,有涵養(yǎng)的人對于事理十分通達(dá),往往不容易為
喜怒所轉(zhuǎn)動,一方面因為是真正可以使其喜怒的事情并不多,一方面也是因為喜怒之時情緒
不穩(wěn)會造成判斷錯誤。那么,為了不至于造成悔恨,所以就必須增強(qiáng)自己的涵養(yǎng),以便在喜
怒之際而能夠無動于衷。
一般人的都是隨大流,容易隨著別人的路子走,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
如果與大家一樣去做事,不管他們的事對不對,也沒有去加以分析和判斷。這樣的人,也與
大家沒有任何區(qū)別,只是凡人一個,不會有什么出息的。
至于禪宗的境界,叫人不起分別念,那是有了分別并且擁有了極強(qiáng)的是非判斷力以后的事。
而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然有其獨到的準(zhǔn)則,決不會盲目地追隨他人的。真正的人要有真
正的見識,不是有意地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一切行為皆出于天性自然,便沒有什么值
得后悔不后悔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