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5 輕財律己與量寬身先
輕財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述論]
有個說法,叫做“錢不是萬能的,但離了錢卻萬萬不能”。在商品社會里誰能離開得了錢
呢?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所以天下人都看重錢財。不過,任何事情卻都有其相反
相成的一面。當有人不愛錢的時候,那些愛錢的人便會向他靠攏,因為在他這里可以得到更
大的錢。當然,這不愛錢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有錢的前提。如果一個窮光蛋不愛錢,是沒有任
何一個人對他好的,也許還要把他當成一個怪物哩。
這里所講的,無非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財是眾人所希求的,如果是一個領袖,太重視錢財
而將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自然會離開你。相反地,將利益與他人共享,甚至舍棄
個人的利益,大家一定會從心里感激,自然就會對你忠心耿耿而終生敬重。況且,錢財本是
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本來就不該執著。如果一個人能夠用這些本來就不屬于自
己的錢財,去換得更多人的忠心和愛戴,應該說是擁有了更大的財富,是最富有的人了。
人類的社會是靠大家來維持的,但總不能大家都說了算,所以就會有一個基本能夠代表大
家意愿的領袖出來主持局面。也許在他沒有當權的時候,他的行為能夠代表大眾的利益,因
而會被大家所推舉到領袖的地位。然而人們往往有一種惰性和放縱心理,一旦大權在握,就
可能走向反面,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剝削大眾的利益。人們也許會從容忍到忍無可忍,以至于
最終將他推翻。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永久地保持自己的權位或者說代表大眾的利益,最好的辦法
就是檢點自己的行為,以使眾人心悅誠服地擁護并且服從自己。因為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平
等的觀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夠約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去接受約束呢。如果
能夠嚴以律已,便會使他人心中生起敬意,自然就肯聽從你了。
作為人們的領袖,就得有將大家團結起來的德行,使大家齊心合力而形成一個整體。俗話
說得好:宰相肚里能撐船。肚里能不能撐船,正是衡量一個領袖具有不具有資格的標準。人
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圣賢也不見得完全沒有過錯。只要能像顏子那樣“無二過”,也
就可以了。既然犯下過錯是人類的共同特點,那么就必須要學會理解并且原諒他人的過錯。
只要這些過錯不是原則上的,那么能夠原諒并且給予適當的理解,肯定能夠得到人們的擁
護,就算是有肚量。肚量狹窄的人,必然不能夠容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寬容和理解,也
無法得到他人的愛戴,大家勢必會紛紛地離去。大廈失去了支柱,豈會有不倒塌之理。大海
無所不納,所以才會有寬廣的容量來接納百川。因此,要想得到人才為自己所用而成就一番
偉大的事業,首先就必須要有容人的雅量。
領袖人物好當也不好當,凡事都能夠帶頭去做,就是身先士卒,才足以領導他人。因為,
事情到來的時候,多數人都會猶疑不定,或者是失去信心,或者是畏懼不前。如果領導們也
是如此的話,那與群眾還有什么區別呢?也就失去了領袖的意義了。反之,如果他能夠洞明
地燭照事物發展的先機,給大家解除了猶疑困惑,并且不畏艱難地帶頭去做,那么他人的疑
惑也就一掃而光了,也必然會欣然跟從他了。
也就是說,一個領袖必須事先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和堅定的信念,而且
事事都能夠帶頭率先,以身作則,那么自然能夠率領部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就是
老子說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