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10 山林與名利
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述論]
人類的專利就是文化,對自己所做過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給以合理的解釋。而且文化越進步,
人類的虛偽性就越增強。物質文明的發達,從更大程度上將人異化為機械,使其成了物質欲
望的奴隸。但人總是人,總想從平凡的世界里找到超越的自我,于是,身在江湖上卻會心懷
魏闕,身處魏闕卻又心系江湖。人的生活就是在這個矛盾當中,沒有的想有,有的卻想放棄。
還有許多事情的處理,表面和事實上卻往往相差甚遠,嘴里說的和行動上做的也根本不一
樣。就比如那些愛好談山林樂趣的人,往往是那些長久地身處塵囂中的人占多數。城市中經
濟發達,生活繁華,節奏飛快,人與人的關系淡薄,所以很多人往往不適應。正因為如此,
他們常常會說,要是生活在山林之中該是多么好啊!那里沒有喧囂熱鬧,沒有爾虞我詐,有
的只是鳥語花香,山青水秀,令他們非常向往。但是,讓他們去山林之中游玩一下是可以的,
真要他們長久地生活在其中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為,他們只是在想適應卻不適應城市生活的時候,才會想起山林的樂趣,并不是真正地
愛好山林。而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經置身其境而不思其返了。有許多的樂趣,是言
語所不能表達的,正如陶淵明所說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世人把山林的樂趣常常
掛在口頭上,以此來作為風雅的韻事,只不過是道聽途說,想當然的情形而已。至于那些耳
目之外的生活真實以及山林中的自然樂趣,他們就無從說起了。這就是說者無心,有心無說。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名和利這兩個杠桿的作用,才撬動了人類的歷史,所以人不能
沒有名利。但是,名利又不是生活中的全部,生活中還有更加美好的事情可做的。況且,人
人都為名利而活著,名利自然也會有大有小。為了爭取那個大名利,人們就一定會進行爭奪、
戰斗,反過來又給人類帶來了不安和毀滅。
為了生活得安寧和幸福,那些圣人便出來教導人們不要執著于名利,而作為社會表率的君
子自然要淡泊名利。人們都不愿意做小人而樂意為君子,所以不少的人都會做出一種厭惡名
利的姿態來。姿態歸姿態,行為是關鍵。嘴上說不為名利,行為上卻沉溺于名利的獵取中,
便是個偽君子。他們的內心不會放下清高的名望,清名又往往會帶來利益。這種人雖然比起
那些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來似乎高明一些,但卻未必能夠全部忘卻名利,只能口是而心非。
名和利都是流動而不能永恒的東西,人們一旦執著了它們,就好象染上了毒癮一樣,用自
己全付的身心為籌碼,去換取那空洞不實的東西,實在是不值得,因為人類的生活中還有著
更為重要的內容和意義。但是名利本身并沒有過錯,錯在于人們為了名利而引起的紛爭,錯
在人們為了名利而忘卻了生命的本質,錯在人們為了名利而傷害了情義。君子也不能離開名
利,關鍵在于怎么去取得,所以完全不在乎厭惡不厭惡名利的問題。如果本身已經完全對名
利不動心了,自然也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