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08 性情與多寡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述論]
情字從心從青,青春的心理就是情,所以感情之類的事情往往是屬于年輕人的。但年輕與
青春的時光畢竟有限,就如自然中有春夏秋冬一樣,所以感情也在隨著青春的逝去而變化,
而能夠保持常青的心理總是很少見的。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但常青的感情卻
幾乎是不多見的,正因為“情到深處情轉薄”。
感情到了深處,也就是說專一了,年輕氣盛的時候往往不能夠感情專一。感情散布在了各
個方面,或者寄托在了很多的人物身上,就是所謂的多情。感情的總量是有限的,對象越多,
分到每一個對象身上的感情自然就少了。另外,感情是一種執著,執著是對一種希望中的東
西的不懈追求。一旦追求的東西到手,這種執著也就會轉移了目標,所以前一種感情又破滅
了。就比如說愛得死去活來的少男少女們,一旦得到了對方,那種感天動地的感情也就淡漠
了。所以,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那部震撼古今的《牡丹亭》所寫的也只是杜麗娘沒有得到柳夢梅時的死去活來的愛,等到
真正成為眷屬之后,也就沒有多少感人的場面了。這一方面是因為癡情最苦,相思最累,而
人們總要去排除。就如李清照那樣去不停地尋尋覓覓,結果得到的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慘
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了不了,所以才繼續去“尋尋覓覓”,幾番周折,便心灰
意冷,多情自然會成為寡情了。
這情又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思念,因此上很難捉摸,再加上人的生命短暫,環境多變,更使
得見人見不到心,見心又見不到人。所以能由情愛之中得到短暫歡樂的人畢竟是有限的,而
無常迅速,至親至愛的人也會因為生離死別的摧殘而變得冷漠寡情了。當然,那些大有情的
人,比如釋迦牟尼佛以及一些宗教的領袖,他們要出家離開自己的父母妻子和人間的倫常,
似乎是很寡情了。但他們的目的是要給整個天下人找到一條解脫痛苦的道路,愛的是天下人,
正是愛到了最深處,最多情,所以才看起來是寡情了。
任性或者是率性而動,是《水滸》中的魯智深和李逵等英雄好漢的行為。他們的任性是任
從自己的本質和個性,這個本性也就是宗教所謂的佛性或者良心,不是后天的物性和欲望。
《水滸》中的人物也許都有些欲望,唯獨是魯智深和李逵等沒有欲望。他們的本性并非是要
放肆自己的物性,而是直觀本性而順隨自然。人性在沒有受到外界誘惑之前,原本就是天真
淳樸的,自由快樂的。然而,因為種種物質欲望和名位利益的牽掛,知識聰明的分別,所以
這個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和蒙蔽。這就是《三字經》上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
相遠”。
雖然后天習性會蒙蔽這種先天本性,但它卻并沒有失去,正如佛經上說的“一闡提人皆有
佛性”。即使是那些惡貫滿盈的人,也照樣心中埋藏著先天的本性。在人們擺脫了物質欲望
的拖累,忘卻了塵世的勞煩時,它又會炯然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也就是所謂的“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魯智深和李逵等都是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但卻抱著一個殺富濟貧的目的,天性
不泯,所以最后魯智深竟然還成了佛果!因此,率性而動的人仍然不失人的本性,而那些放
肆于美酒聲色、泯滅了天良的人,卻因為留戀物欲而迷失了本性,毀滅了進步的種子。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