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30志不可及與心不忍言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述論]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
上,也必定成不了大事。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把立志者看作人之區別于非人的一
個標志。他說:“人無志,非人也。”的確,古今中外,成就大事者,都是有志氣、有追求
的。大詩人蘇軾在《晁錯論》中,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
之志。”可見,立志是成事的先決條件。
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志向,就像是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
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
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
華羅庚曾經說過:“登高自卑,持之以恒。”這個“卑”是“低”的意思,爬山總是由
山腳上開始的。這個“恒”是持久的意思,有韌勁、有毅力,堅持到底,才能登上山頂。
登高始于足下,艱險緊隨高遠。那些好高鶩遠、急于求成、想成功又怕艱險,甚至投機
取巧,想一步登天的人,到頭來只能是一事無成,空悔一生。孟子說:“士貴立志,志不立
則無成。”在創業的路上,有許多驚濤駭浪。從古到今,凡是能夠戰勝艱難險阻,經受種種
考驗,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雄心壯志的人。
玄奘以“寧肯西行而死,怎能東歸而生”的堅不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到達
天竺,取回佛經75部,達1335卷,鑄寫了一部輝煌的篇章。李時珍以“心比鐵石堅,至死不
怕難”的壯志,27載歷經艱險,遍嘗萬草,終于寫成了《本草綱目》。在拿破侖的字典中沒
有“不可能”這三個字,他的成功是以必勝的信念和“沒有不可能”的志向而獲得的。
事實上,任何成就的取得,理想的實現,除了客觀上的某些必要條件外,最主要的是靠
自身的努力。人只要有志氣、肯實干,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理想的大門就會向你敞開,知
識的群峰就會向你低頭。
“愛之深,責之切。”越是志向高遠的人,越懂得自愛、自責。古代的君主要有諫臣,
因為國家大事稍有差池,便足以釀成巨禍。商朝末年,有一個太師叫箕子。有一次,他見商
紂王用象牙做的筷子,非常害怕。他認為,用了象牙的筷子,就不肯用泥作的碗,而要用玉
石做的杯子。做下了象牙筷子玉石杯,就一定不肯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類的珍異食
品;吃上異食品,也就不肯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的房子,而要里外穿錦衣,住高級房子。
人的享樂是無止境的,一開了頭就很難收住。
箕子越想越感到不妥,想去勸諫,可又怕召來殺身之禍,而未及時勸諫。不久,紂王兵
敗,而箕子則悔之晚矣。治國如此,做人也然。一個人沾染了某種不良習氣,不思改悔,其
它惡習也會隨之引發,導致惡性循環。就像一個人得了一種病,諱疾忌醫或治療不對癥,就
會產生并發癥。這就叫“一個小鬼到,數個小鬼登門”。
因此,人對于自己的缺點、弱點、錯誤,萬不可“隱忍不言”,無動于衷,知錯不改,
有錯不糾。所以,人既要在抉除“一毫之惡”中戰勝自我,完善自我,同時要以善積“一毫
之新”,升華自我,拓展自我。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