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29茍字與俗字
人犯一茍字,便不能振;
人犯一俗字,便不可醫。
[述論]
一個人只要有了隨便的毛病,便無法振作起來了;一個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俗氣,便不可
救藥了。人類社會,蕓蕓眾生,雖然物質文化生活在不斷改善,精神文明步伐日漸加快,但
落俗不振的人還是為數不少的。
茍且是一種怠惰的心性,這同修身養性達到一定境界而對某些無意義的事情不去計較,
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是一種惰性,是一種消極無為、磋砣人生的習性。說到“阿Q”這一
人物,想來人們皆不陌生,長期的惰心懶性,終日小不為而僥幸,大不能而為之落難。如此
而不能振作,世世傳此而為庸人之道。
茍且又是一種生命的低能,因為茍且者過活在生命的糟粕之中而不思進取,反認為一切
均是命中注定。由此而聽天由命,得過且過;茍且偷安,無所事事;冬去春來,惆悵不盡;
煩時牢騷滿腹,閑時說三道四,等等。這種人愧對天地,有悔人生,可以斷定:茍且者,其
生命境界之卑下,其人生價值已喪失。
所謂俗,是指一個人精神境界不高,甚至失去精神生活的依托。人的生活,是物質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統一體。脫離物質生活,人就不能生存;離開精神,人就會變得百無聊賴。然
而,有的人卻只活了一半。他們寄生于物質生活,而精神生活卻是貧乏空洞的。這種精神上
的貧乏癥,不是別人或是以藥物可以治療的。必須由他自己的內心去反省,去補充。
當今,那些豪富、款爺們,物質生活不可謂不豐裕了。而有的卻每每無限惆悵,聲言什
么:感情能值多少錢?精神是方的還是圓的?可見他們的心靈之空虛,境界之卑下,是精神
上的乞丐。而那些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做人民公仆,為群眾辦實事,為事業而獻身的人,
他們收入并不高,物質生活并不充裕。但他們境界高尚,精神充實,活得自在,干得有為,
卻是最幸福的人。物質生活是人類與動物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動物缺乏的。然而,許多
人卻只追求物質生活而舍棄精神生活,活的像禽獸而不像真正的人。
人的振作、文雅,是時代前進的血脈。國家、民族、事業的振興,需要人的振作有為、
開拓創新。而那些生得茍且、活得落俗的人,將被時代所淘汰,也終將被文明的浪潮所洗滌、
所改造。但愿茍且落俗的人幡然醒悟,一掃頹廢之俗,蕩起振作之氣。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